7月1日出版的《經濟參考報》將刊載題為《石化農業水污染“貢獻率”高達50%》的報道。報道指出,長江流域特別是中下游省份農業生產由于長期單純追求產量,帶來的農業企業污染問題十分嚴重。一些專家和沿江省份干部建議建立監控網絡、理順治理體系、探索生態農業、調整政策導向等入手,在長江流域探索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記者近期在貴州、湖南、湖北、安徽等沿江省份農村采訪,了解到長江流域各省在為農業生產做出很大貢獻的同時,污染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十分嚴重。
為保證糧食達到高產的目標,眼下我國糧食產區普遍依賴“化肥”與“農藥”兩大“法寶”,這樣的生產模式被稱作是“石化農業”。但是,多地干部群眾告訴記者,如今農村一些地方“遠看綠油油,近看污水流”。在一些地方,水污染有50%“貢獻率”來自農業。
安徽、湖南一些環保部門干部介紹,水稻產區每年夏季“雙搶”和秋收季節,稻田焚燒秸稈都能引發霧霾。此外,長江流域農業大省禽畜尸體污染也很嚴重。大量動物尸體主要靠簡陋的“化尸池”堆埋,在農村埋下了很多“生態定時炸彈”。
專家研究發現,如今長江流域依靠石化投入品發展“化學農業”的特征十分明顯。如偏施氮肥導致植物體內硝酸鹽含量增加、土壤物理性質惡化、水體富營養化,而濫用劣質磷肥則會帶來砷、鎘、氟、汞、鉛、三氯乙醛等污染。
“我們到底是要‘以人為本’還是‘以農為本’?”很多地方環保專家、農村干部和群眾對這個問題異常困惑。
有專家分析認為,市場“無形之手”促動農業生產者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追求利益最大化,對生態環境、農產品質量安全、公眾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
長江流域一個農業大省一位干部告訴記者,這個省每年化肥消費量高達400多萬噸,幾乎離開了化肥就沒有農林牧漁業。
管理導向對于農業污染問題也起到了催化作用。湖南一位畜牧獸醫水產部門專家告訴記者,我國沒有一部農業污染防治的立法,相關法規散見于其他法律之中,很多法規粗放、抽象,針對性不強、強制力不夠、操作性不佳。
還有一些農業部門專家告訴記者,長江流域很多地方各部門對農業污染管理存在很大隨機性、隨意性且缺乏協調,一些地方農業污染治理還基本停留在發文件、提口號、做“盆景”的層面。
業內建議,要打破“石化農業”污染環境的困局,迫切需要從監管網絡、治理體系、政策導向等方面綜合施策。
首先,建立監控網絡。有專家認為,在長江流域農業生產大省率先建立農業環境容量與影響評價體系,以縣市區為單位設置農業環境監測網絡。
其次,理順治理體系。還有研究則建議,借鑒國際經驗,構建一個縱橫交錯、剛柔相濟、全面系統的農業污染管控體系:縱向體系是通過法律和行政措施加以管控,國家在農業領域行使環境強制管理的職權。橫向體系是通過經濟激勵、技術引導和資金杠桿,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控制污染。
再次,調整政策導向。長江中游地區一個地級市主管農業的負責人建議,國家和各省在長江流域運用生態系統的生物共生和物質循環再生原理重新科學規劃農業產業布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社6月3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