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農業規劃的意義
在我國,縣是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區域,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農業作為縣域經濟結構的基礎產業,不僅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而且關系到地方的穩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需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合理制定發展戰略規劃,才能從總體和長遠把握縣域農業發展的重點、發展時序,并配套相應的政策措施,進而促進縣域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
“十三五”是實現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各個縣域全面提升發展,奮起直追,實施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段時間內,全國都將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面對機遇與挑戰,需要充分扎實地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搞好規劃研究是快速健康發展的開端,所以對縣域來說,正確認識當前經濟背景,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科學編制縣域農業發展規劃意義重大,且勢在必行。
縣域現代農業規劃
縣域現代農業規劃是研究縣域農業發展問題的規劃,涉及縣域內所有農業發展用地,旨在用科學的方法,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明確縣域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問題和行動目標,明確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特色產業,以及產業結構,研究農業產業鏈條,并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對縣域現代農業發展做出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的產業部署,在一定時間內指導縣域現代農業的總體開發和區域分工。
縣域現代農業規劃,它上承市縣級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下啟縣級以下農業發展的規劃,具有政策性、結構性、空間性和約束性,是統籌縣域農業用地的綱領性文件。它一般由縣(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編制,或者由縣(市)人民政府審批授權有關單位制定。因此,按行政級別來分,縣域現代農業規劃屬于市縣級規劃;按對象和功能來分,縣域農業規劃屬于農業專項規劃。
縣域現代農業規劃的特點
01綜合性與地域性
縣域現代農業規劃須有綜合性,這關系到整個縣域各農業產業及相關產業的部署與規劃,因此要考慮每個產業發展的獨立性,同時兼顧各產業間的相關性與協調性。
另外,我國幅員遼闊,每個縣域都有自己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氣候特征,其農業扶持政策、社會經濟具有特殊性,這些因素都會對縣域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式、方法和速度產生影響。因此縣域現代農業規劃要充分考慮上述因素,因地制宜、量體裁衣,綜合考慮各方面影響因素,平衡發展的利弊,使縣域現代農業規劃真正體現其科學性、持續性。立足現實、挖掘發展潛力,利用現有發展政策及投資導向,為各個產業找到自身的發展出路,形成有特色的縣域發展模式,打造極具競爭力的品牌。
02目的性與戰略性
縣域現代農業規劃是整個縣域發展現代農業的依據,是針對該縣農業實際情況及發展潛力做出的規劃,明確指出規劃期限內,該縣農業發展的方向與重點發展產業等,帶有明確的目的性。
另外,縣域現代農業規劃具有戰略高度,科學合理的農業規劃是指引一縣農業發展的最好依據,對該縣農業發展有關鍵性或方向性的指導,對社會經濟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
03階段性與時效性
縣域現代農業發展是隨著時間和空間演變而變化的,所以縣域現代農業規劃具有階段性與時效性。縣域現代農業規劃分為近期規劃、中期規劃及遠期規劃等,所以規劃既要考慮到各階段的獨立性,又要考慮到近、中期規劃的協調發展。
另外,農業規劃的制定要考慮時效性,由于農業規劃的標準是隨著國家政策及國內外農業發展標準變化的,農業發展理念與方法也將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進,因此編制農業規劃要與時俱進,注意時刻更新思維方法與技術手段,旨在將縣域現代農業規劃做的更加準確、合理。同時,也要求編制規劃的從業人員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養。
經典案例
在規劃指導縣域現代農業時,需遵循堅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科教興農和人才強農,堅持政府支持、農民主題、社會參與,堅持分類指導、重點突破、梯次推進的原則。同時,還需根據現代農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針對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結合實際情況提出適合各縣發展的縣域現代農業規劃。以中農富通承接的縣域現代農業規劃為例:
安徽省渦陽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總體規劃
渦陽縣隸屬安徽省亳州市,地處安徽西北部,位居皖、豫、魯三省交界處,南臨江淮平原,北接中原腹地,屬中部戰略要地,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供給地。多年來,渦陽縣糧食產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產業鏈不健全,中、低產田比例較高,產業結構失衡等問題。
規劃指出,在“一軸、一心、兩核、兩片”的空間結構下,構建種養循環發展、一二三產聯動的能源鏈條、產業鏈條,重點發展糧食產業,著重提升綠色果蔬業、健康養殖業、養生藥材業等潛力產業,科學實現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合理有效地配置農業生產要素,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發揮農業的多功能作用,加快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促進優勢產業升級,打造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擴大農業的生產規模、服務規模和組織規模,持續高效地發展渦陽縣現代農業,最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012年,示范區被農業部批準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示范區的建設帶動農民就業,增加收入,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
2015年,渦陽縣糧食總產達34.89億斤,蔬菜種植面積45萬畝,肉蛋總產8.54萬噸,分別比上年增加33%、1.12%和4.6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341元,比上年增加11%左右。
如今,渦陽正緊緊抓住城鎮化迅速發展的歷史機遇,主攻縣城,以城帶鄉,城鄉互動,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老子文化名城正屹立皖北大地。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十三五”時期,加強“三農”工作,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規劃先行,以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為原則,利用全新的理念經營農業、提升農業,推動縣域農業沿著可持續道路發展,為維護、改善生態環境提供保障,逐步實現傳統農業向特色農業、品牌農業、設施農業的轉變,并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譜寫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時代新篇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概覽》8月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