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把農業保險作為支持農業的重要手段,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探索開展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以及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試點。”從12日召開的中國農村保險保障國際論壇暨第六屆中國農業保險國際論壇傳遞的信息顯示,隨著我國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的加快,保險公司必須加快農險產品與服務創新,使其成為助推我國農業發展、農村扶貧和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推手。
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空間巨大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業保險的發展,2012年國務院頒布實施《農業保險條例》,以法律形式明確國家對農業保險的支持。近年來,中國農業保險實現跨越式發展,覆蓋面顯著擴大,專業水平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根據保監會數據,2015我國農業保險承保主要作物14.5億畝,占全國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59%,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作物承保覆蓋率超過70%,承保農作物品種達到189類,參保農戶2.3億戶,保險收入375億元,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大農業保險市場。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12日在第六屆中國農業保險國際論壇上表示,隨著農業保險不斷推廣,其對農業生產的保障作用不斷強化。2015年我國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1.96萬億,同比增長20.42%,占農業GDP32.27%。農業保險已成為農村、農民化解經營風險,保障收入可持續增長的重要穩定器。
盡管我國農業保險在過去幾年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但與法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險在深度、廣度、業務模式上仍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一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進一步激發了我國農業保險的市場需求。前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十一屆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尹成杰表示,當前我國農業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變時期,農業已經進入了高投入,高成本,高風險的發展階段。與傳統的農業階段相比,現代農業投入的有機構成高,投入大,專業化、市場化的成本高,風險對現代農業帶來的損失和影響遠遠大于傳統農業。因此,越是發展現代農業,越是要加強風險管理,提高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農業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豐富農民土地等集體資產的物權權能,強化了集體和農民對農業保險的保障需求。二是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的要求也需要農業保險深度發展。精準扶貧的對象主要在農村、農民,影響農民家庭收入的兩大因素包括農產品的產量和價值,兩者分別受到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的挑戰。貧困人口承受風險能力較低,更需要農業保險來分散農業經營的兩個風險。法國駐華大使顧山表示,中國作為今年G20輪值主席國在今年峰會上提出包容性增長和扶貧事業的重要性并成為G20成員國的重要政策目標,農業保險可以就此發揮重要作用。尹成杰以中航安盟的牦牛險為例,指出中航安盟在四川藏區實行的牦牛保險,就是典型的扶貧險種,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畜牧業。這一險種對當地扶貧脫困、促進畜牧業發展發揮很大作用。
深入推進農業保險發展急需推進產品與服務創新
在12日舉行的論壇上,與會人士表示,隨著中國農險市場進入轉型發展期,市場機遇與競爭壓力對保險公司來說同步存在,未來農險服務提供商需要加快實施產品與服務創新已滿足市場需求和競爭需要。
一是大力推進農業保險理念與產品創新。中央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發展綠色金融,綠色農業。綠色保險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綠色農業的重要保障。尹成杰表示,應逐步實現農業保險險種的現代化,從單一傳統的農業保險險種向著產量保險,收入保險,價格保險和指數保險等轉變。逐步的實現農業保險商業模式的運行機制現代化,充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從傳統單一的商業模式向互聯網+農業保險轉變。中航安盟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總裁歐貝格表示,在農業保險產品創新上,首先要有理念的更新,打破基于單一農產品的險種設計。中航安盟在前期農產品險種基礎上,根據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改革的最新進展,結合國際農險發展趨勢,在中國市場逐步研發和推廣了多款圍繞保產量、保收入以及地方特色產業的保險產品,包括水產養殖保險、食用菌種植保險、天然草原保險、枇杷目標價格保險、草場草原植被指數保險、鵪鶉養殖保險、農村社會治安綜合險等,獲得了很高的市場認可度。
二是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與產品開發?,F在隨著信息科、網絡技術、大數據和云計算的發展,在農業保險領域實現大數法則已經有了強有力的技術工具。保險公司需要改變傳統的農業保險成本高、效率低、賠付復雜等各方面的問題,應用大數據、互聯網技術,從而提高農業保險的效率和質量。農業領域大數據的應用是保險公司產品設計與定價、風險防控、賠付測算的最重要技術手段。
此外許多現代科技的應用能為保險公司產品開發、保險標的在保監測和風險防范提供重要的支持。中航安盟董事長王曉峰介紹,作為國內最成功的外資農險公司之一,中航安盟在承保、監測、賠付中廣泛使用衛星通信技術、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地理信息技術、遙感技術、無人機應用技術等手段,形成從林業遙感監測數據獲取、林業信息化應用、輔助指揮決策的一體化運行體系以支持林業險發展。同時通過運用衛星遙感RS、地理信息系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無人機航空航測、氣象分析、地勘采集系統、云計算分析等先進技術對農戶種植的農作物損失情況進行分析測算。在牲畜保險項目中,運用“大牲畜電子耳標項目”記載與動物有關的關鍵信息。這些新技術的應用,為中航安盟保險產品的推廣、風控發揮了重大作用。
三是互助合作模式在農險市場的推廣應用。2015年1月,中國保監會發布《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同年9月,保監會受理相互保險公司遞交的申請材料,并開始發放新牌照,中國正式進入相互保險時代。法國安盟保險集團副總裁多米尼克介紹,互助合作模式是法國農險業最普遍采用的方式。農業作為一個風險較高的領域,會受到市場波動和氣侯波動的影響,農業保險可以為農業長期的發展提供保障,需要引入國際化互助合作機制。在法國,安盟集團是基于3200個基層保險互助社和13個大區的相互保險公司。安盟集團大區相互保險公司通過一個總公司團結在一起,而安盟總公司能夠推動總體政策共享新產品開發,金融管理等工具,并且通過內部再保險機制分擔風險?;诖?,中航安盟已通過引入國際再保險,與瑞士再保險等國際再保險公司合作,實現全球風險分散,加強國內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在國內中航安盟已通過與中國人保、中華聯合等同業機構合作,開發了多種巨災險種。2016年中航安盟也參加了由保監會和保險行業協會組織的全國性的住房地震巨災保險共保體,目前已經向共保體認購了1%的份額。隨著互助合作模式的不斷滲透,我國農險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打開,對于“三農”發展的保障程度也將進一步提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