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在全國發展改革系統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表示,以玉米結構調整作為突破口,深入推進農產品種養結構調整;確保新開工重大水利工程15項;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
1月23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在全國發展改革系統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表示,當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新動能,核心是抓好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兩方面的工作,今年重點推進五大任務。
張勇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就是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作了全面闡述,就是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質量是主攻方向,滿足市場需求是最終目的,促進農民增收是核心目標,實現綠色發展是基本要求,深化改革是根本途徑。
據了解,今年重點推進的五大任務有:一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著力調整產品結構,以玉米結構調整作為突破口,深入推進農產品種養結構調整,引導農業由“生產導向”向“市場和消費導向”轉變,促進糧經飼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立足比較優勢,啟動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工作,率先在優勢產區劃定大豆、棉花、油料和糖料生產保護區,確保一定的自給水平。推動制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二是推進農村產業融合開創新局面。搭建一個機制、三個平臺,即建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部門協同推進機制,強化試點示范平臺、構建培訓指導平臺、創新宣傳交流平臺;強化四個抓手,即繼續加大專項建設基金支持力度,研究采取貼息方式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園區建設,支持地方組建產業投資基金,研究設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企業債券專項;完善兩項政策,即研究出臺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建設的政策意見和保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政策意見。同時,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農民工等返鄉創業結合起來,加強政策銜接、工作協同,在促進產城融合、農村創新創業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三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呈現新風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啟動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推進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濕;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啟動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永定河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農村新能源行動,逐步擴大農村燃氣和清潔型煤供給。
四是推進農業農村補短板再創新成效。今年要繼續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強災后水利薄弱環節補短板,確保新開工重大水利工程15項。繼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糧食生產不滑坡、能力有提高。繼續加強農村水電路氣房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繼續支持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搬遷。多層次多形式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研究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深入推進水利、農業、林業引入社會資本試點工作,撬動社會和金融資本。
五是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實現新突破。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統籌推進農業農村各項改革,繼續抓好成渝統籌城鄉、黑龍江“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改革,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全面推行河長制;高度重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進展,密切關注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進展。
據悉,2016年農業農村發展改革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穩中有新的良好態勢。農業結構調整穩健起步,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農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農村民生持續改善,農業農村改革繼續深化。數據顯示,2016年糧食總產量12,325億斤,為歷史上第二個高產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實際增長6.2%,增速繼續高于城鎮居民。(記者 袁琳)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改革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