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村的城鎮化進程正在加速。在很多省市,農村的城鎮化建設已經初具模型,村民們搬上了樓房,過起了跟城里人一樣的日子。隨著50后、60后老一輩農民逐漸退出農業生產,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將土地租出去,農村土地流轉規模進一步擴大,規模化種植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
毫無疑問,規模化種植將打破運行了30多年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小農經濟現狀,也將成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國家政策也將引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作為農業工作的重點。
規模種植的生產效率雖然顯著提升,但與精耕細作的農戶種植相比,單產略有下降,管理經驗的欠缺更是顯而易見。拋開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因素不談,建立在土地流轉基礎上的規模種植要想使土地、勞動力、資金、設備、經營管理、信息等實現最優組合和有效運行,還有太多的風險需要規避。這也是政策層面提出規模要適度的應有之義。多大的規模?如何規模才能跳出盈利“陷阱”呢?
1、資本推動土地租賃價格虛高
廊坊綠園農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春華從1988年成立公司以來,已經在農資行業摸爬滾打了近30年。近幾年,農資流通企業面臨著競爭激烈、利潤下降、賒銷嚴重等難題,她也在積極思考轉型的問題。對于土地流轉和規模種植,她也曾反復思考和研究過,最終還是放棄了。
“規模化種植確實利于農業生產、提高生產效率,但是細算一下投入產出比,如果沒有好的盈利項目而純粹種植的話,在固安肯定行不通,因為土地的租金太高了。”楊春華表示,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固安縣的土地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平均每畝的租金已經到了1500元。種植大田作物的效益本身就比較低,在租金五六百元的前提下,去掉種子、肥料、農藥、機械收種以及人工費用等,每畝能有一兩百元的利潤就已經非常好了。“1500元這個價格確實太高了,況且糧價始終很低迷,更讓我們碰都不敢碰了。”楊春華說。
事實上,流轉的土地租金過高不是個案,全國各地的流轉租金都呈現出上漲趨勢,并且地區間的差異也非常大。從2016年《全國各省土地流轉市場價格排名》報告中可以看到,平均價格最貴的是上海地區,達到了每年每畝3240元,而北京、山東、河北、河南、安徽等地的價格也在600-2000元之間。
造成土地流轉租金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推手恐怕是資本的炒作。自從土地流轉政策推行以來,大量資本流入農業領域,但動機不純者不在少數。他們有的為了拿到項目,有的為了政府補貼,有的甚至囤積居奇,賭一次機會。土地租金就這樣被哄抬了起來,有價無市,而真正想做農業的企業再想拿到土地,必然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從而加大了盈利風險。
所以說,泡沫是客觀存在的,承包者一定要看清其中的水分,理性分析真實的價格究竟有多少,否則的話寧肯不做。
除此之外,相對于資金緊張、晾曬困難、用工成本增加等因素,糧價低迷,市場議價能力不足成為規模種植的最大軟肋。實地調研發現,大多數家庭農場糧食銷售方式仍然與普通農戶的出售渠道一樣,銷售價格依舊處于和普通農戶一樣的較低水平。80%的種糧大戶因此面臨巨額虧損,最后不得不黯然退出。
2、勞動力成本過高的“死局”
每畝1000元以上的租金種大田作物肯定不盈利。但是,難道不能種蔬菜、果樹等附加值較高的品種嗎?
能,但有可能虧得更慘。
結完最后一筆租金后,在山東壽光摸爬滾打了10多年、精通溫室大棚技術和管理的劉建民決定再也不跟人談包地種棚的事兒了。
承包20個大棚兩年多來,健碩的劉建民的體重從160斤降到了120斤,個人資產也從100萬元變成了負債20萬元。
“指揮別人干是一回事,自己干卻是另一回事!”交完120萬元“學費”,劉建民有種大徹大悟的感覺。在此之前,已經有很多朋友跟他說過類似的話,他都從心里呵呵一笑,覺得他們的“膽子”太過小了。現在看來,其實是自己的步子邁得太大了。
“老百姓自己種棚一個棚掙15萬,我去掉10萬的工錢,掙5萬行不行?或者再少掙點,3萬,10個棚也還有30萬呢。自己既懂技術又懂管理,即使不賺錢,賠錢總不至于吧?”不知道有多少像劉建民這樣的種植和管理高手,以這樣的心態投入到規模種植大軍之中,最后卻血本無歸。
“看上去很美好”,但實際上是死局。忽視勞動力的顯性成本和隱形成本是導致“死局”的最重要原因。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像壽光這樣的蔬菜產業化程度在國內領先的地區,采用的仍然是一家一戶的種植方式,而難以看到企業化運作的種植基地。
一方面,人工成本本身就已經很高了。以壽光為例,在勞務市場上最普通的工人工資130元/天左右,技術成熟的可能就得翻倍甚至更多。100米的大棚大約兩畝地,平均每天至少需要兩個工,農忙或采摘的時候還需多雇人。這樣算下來,賬面上的人工開支每個大棚就要10萬元。
另一方面,是無法估算的隱形人工成本。無論大棚種植蔬菜、果樹還是其他農產品,都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譬如說整枝打杈,不該打的打了可能會抑制生長,降低產量;該打的沒打可能會造成長勢過旺,從而造成棚內透光通風效果差,對產量的影響更大。老百姓自己種棚,單純由于技術差距產生的利潤差距尚有3萬-5萬元,更別說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臨時雇工了。再說,對技術要求高的又何止整枝打杈一項。
此外,在勞動效率上,老百姓自己種棚往往起早貪黑,差不多一整天都泡在棚里,如果種的是青椒之類相對容易管理的品種,一個人可以管一個100米的棚,采果的時候再雇人就行。但雇工是按8-10小時工作的,兩個人的工作量也比不上老百姓一個人。這樣一來,人工成本在無形之中又增加了一倍。
所以說,在無法實現機械化、人工用工又太多的設施農業領域,人工成本消耗了過多的利潤。在沒有高效的銷售渠道或政策補貼的情況下,規模化種植幾乎無法實現盈利。農戶個人種植之所以掙錢,除了種植技術相對成熟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不需要支付工錢,或者說種植戶掙的就是工錢。
總之,規模化種植和精細化種植并不沖突,規模化程度高也不代表農業現代化水平高。比如說法國、荷蘭和日本等人口密度大、對單產要求高的國家,他們都以精細農業為主,也同樣成為了世界農業強國。
3、適度規模,打造品牌
規模化種植不是無限制地規模化,在當前農村勞動力不足、勞動力價格攀升、規模化種植管理經驗欠缺的現實情況下,“適度規模”是每個農場主首先考慮的問題。
在查干新谷農場總經理張大志看來,“適度規模”就是有多少資金就種多少地,多大飯量就吃幾碗干飯。
張大志的查干新谷農場坐落于吉林省松原市境內的查干湖畔,2013年8月,張大志用從鄉政府和周圍農戶流轉過來1800畝鹽堿地在這里創建了查干新谷農場。經過兩年的整地、引渠、土壤改造等措施后,2016年,查干新谷農場的第一批有機水稻已經上市。在種植水稻的同時,張大志還在稻田里養魚、養蟹,志在打造種植養殖一體化的綜合型農場。
在建農場前,張大志對于國家的土地流轉政策已經充分了解,對經營的風險也進行了全方位的評估。“前期投入非常大,有一定的風險,但從長遠看,我覺得非常值。”張大志這樣說。
張大志流轉的鹽堿地每畝租金1000元,承租期限30年。農場的前期改造包括引渠、修路、改良土壤等所有費用加起來共540萬元,平均每畝3000元。對于這個價格,他覺得“可以承受,比較合理”。
查干新谷農場地處查干湖國家自然保護區內,環境優美,空氣和土壤均未受到任何污染,晝夜溫差大,水稻的品質好,而且交通運輸也非常便利。正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張大志最終選擇了這里,并注冊了“查干新谷”商標,計劃在數年內將自己的農場打造成無公害品牌大米的生產基地。目前整個農場共有職工12人,都是經驗豐富的種植能手,負責農場的具體事務。他則通過網絡、媒體等各種現代化方式進行銷售渠道的拓展和開發。與此同時,為了抵御風險和幫助周邊農戶共同致富,他還聯合了附近3000畝左右的合作社和農戶加入“查干新谷”的品牌塑造。
2016年9月,查干新谷農場的第一批水稻上市,每畝500斤的產量雖然低了些,但平均10元/斤的售價還是讓張大志看到了希望。況且,銷售體系的建立和品牌影響力的提高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需要一段較長的過程,他有信心支撐到黎明的那一天。
4、“大農業”和“小農業”有機結合
對于當前的規模化種植,北京迪智成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博在做農資項目的時候也有所感悟。“種植大戶越來越多,越來越成為種植業的中堅力量。”張博表示,“目前來看,很多種植大戶大多數是由傳統的農資經銷商轉型而來,在資金和經驗上都不欠缺。雖然暫時面臨各種困難導致利潤率很低,但只要堅持住,規模化農業一定會給他們帶來穩定、可觀的利潤。”
中國基本建設優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億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鄢和平多年前就開始研究規模化種植,并稱之為“企業種地”。他在其著作《企業種地改變“三農”》中論述道,未來十數年內,農村絕大多數土地將由企業來種,而農民也將成為一種高級技術工種。
那么,規模化種植究竟能否盈利?
至少在目前來說,三個方面必不可少。第一,提高機械化程度,剔除最不可控、最不穩定的人力勞動;第二,種植作物單一化,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第三,打造品牌,創建渠道,并保證銷售渠道暢通、價格平穩。
總部位于香港的中國利農集團就是一家以農產品研發、標準化種植、標準化加工、品牌化銷售為一體的綜合型國際化農業公司,并于2010年10月30日登陸美國納斯達克。
利農集團把美國的規模農業和日本的精細農業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使種植實現了流水化作業。同樣是以設施農業為主,與壽光等北方地區的高溫大棚不同,利農集團采用的是面積更大、適應機械化作業的拱棚,人工成本大幅降低。種植基地的工人就像企業里的職工,擁有較高的職業化水平,生產效率也因此得到保證。
利農集團擁有強大的信息網絡,在利農的福州總部,設有專門的信息部,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不同時間蔬菜價格的變化,以制定最合理的種植計劃,保證每種蔬菜批量上市的時候是市場價格最好的時候。利農的信息情報人員遍布全國主要的蔬菜批發市場主產區,同時還通過種子公司搜集不同時間不同種子的出售量,以預測市場未來的走向。
在這個基礎上,利農集團在設施農業領域穩扎穩打。截至目前,其在國內的種植面積已超過3萬畝,幾乎所有產品都直供香港、歐洲等地區的商超。由于有穩定、高效的銷售渠道,僅種植一項,每畝的純利潤超過5000元。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農業就是為了保證人們的正常生活而存在,是最基礎的行業,也是最難盈利的行業。如果作為投資的話,農業還是一個周期長、見效慢、風險高的產業,既不可能一蹴而就又需要極高的專業水平,缺一不可。然而近些年,農業卻被貼上了“熱門行業”“賺錢行業”的標簽,大量社會資本像潮水一般涌入農業領域,導致整個社會都在炒作和夸大農業。最后的結果就是,各種概念、各種模式被炒得上了天,真正運作起來卻由于昂貴的成本無力為繼。
對于盈利,或許正如有人所說的:“在真正的農業現代化和規模化尚未建立之前,做農業先別談盈利,需先講情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經》雜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