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用綠色發展理念制定切實可行的生態農牧業發展模式
綠色發展,是立足海南州天然農牧業環境優勢,順應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現實選擇,是實現高原特色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高原生態農牧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關系,促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方式和實現生態改善與農牧業經濟發展“雙贏”的重要舉措。“十三五”時期,海南州農牧業發展始終堅持以現代生態農牧業綠色產業為根本目標,形成具有高原特色海南特點的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體系。
一是加快構建循環農牧業發展模式。把發展循環農牧業作為保護生態生態環境、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舉措,加快建立沿黃谷地臺地循環農牧業產業帶。貴德縣圍繞創建國家級旅游休閑度假區為契機,加快現代生態農業與旅游資源融合發展,大力扶持肉牛肉羊、藏香豬、獺兔、土雞、露天蔬菜、特色果品、辣椒、花卉等特色種養業,抓好集生產示范、科技指導、生態觀光、采摘休閑為一體的德建生態園、千姿湖休閑垂釣園、高嶺觀光農業園、郭拉村蔬果休閑采摘園四大園區建設,形成集種養、采摘、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產業循環鏈條,使其成為海南州高效設施農業、都市休閑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的樣板區。共和縣以恰卜恰、曲溝、龍羊峽地區為主,充分利用地熱、庫區、光熱、水草等資源優勢扶持發展蛋禽、獺兔、水產等特色畜禽養殖業,形成種、養、食、宰、運相結合的產業鏈;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努力打造曲溝至龍羊峽特色食娛旅游經濟走廊,形成新型旅游品牌。貴南、同德、興海三縣沿黃地區重點扶持發展牛羊育肥、藏香豬、獺兔、珍珠雞、土雞等種養業,打造特色畜禽養殖基地,促進農牧結合,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產業循環。
二是積極推動產業化經營農牧業發展模式。通過市場帶動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形成,同時誘發貯藏、運輸、加工等產業的發展,形成以市場為紐帶的產業化經營體系。舉好生態旗,打好生態牌,發展純天然、綠色生態農畜產品。依托海南州豐富的牛羊肉資源,以高原無污染、無公害、綠色有機為品牌,積極鼓勵、引導和扶持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畜產品加工產業,在做強做優做特肉食品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做文章、樹品牌,打造省內知名的肉食品加工基地,不斷完善從種畜繁育到規模化養殖、畜產品加工、物流配送的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體系。重點扶持一批產業鏈接好、帶動能力強的肉食品加工企業。并利用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流轉,根據自愿原則,組建農牧業專業合組作經濟組織或協會,在綠色農畜產品規模生產過程中,根據綠色農產品的生產要求,統一標準生產,統一注冊商標,統一包裝,統一質檢,統一銷售,甚至可以統一購買生產資料,從而很好地推進綠色農畜產品的生產與經營,尤其要加大貴德長把梨、軟梨、草莓、玫瑰花等特色經濟作物的開發利用。
三是著力抓好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要以草資源為依托,以農業區、半農半牧區和農牧結合地區為主,加快發展農區設施畜牧業,形成牧繁農育、農牧結合、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共和縣以恰卜恰、龍羊峽、切吉、塘格木地區為重點建設飼草料基地,發展恰卜恰及周邊地區肉牛肉羊養殖、育肥販運、屠宰加工產業,并形成一定的規模;貴德縣以“七條溝”鄉村地區為主,建立玉米種植、飼草料加工基地,發展牛羊規模化養殖、育肥、販運、屠宰產業,促進形成農牧互補、草畜聯動產業生產基地;貴南縣依托草產業科技示范園,做大做強草產業,大力發展沙溝、茫曲、茫拉為主的農區設施畜牧業,走以農帶牧、農牧共促的路子;同德縣以尕巴松多、唐谷為主,穩固草產業基地,推動尕巴松多鎮及周邊地區和巴溝地區發展農區設施畜牧業,提高設施養殖比例;興海縣以曲什安、唐乃亥、子科灘地區為主,加快發展設施養殖業,扶持養殖大戶和規模化養殖場(小區)建設,并逐步做大做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海南州農牧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