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再度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闡述。農業相關領域的“兩會”代表委員結合當下農業改革,共話三農發展。
種什么?有減有增調結構。
2004年至2015年,經過“十二連增”,我國糧食總量問題得到了較好解決。但是,結構性矛盾突出、供求關系的變化以及人們消費結構和水平的變化提高,造成一般的農產品不缺,優質、綠色農產品不足。
針對這一問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擴大優質水稻、小麥生產,適度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糧改飼試點面積擴大到1000萬畝以上。鼓勵多渠道消化玉米庫存。”農民主動調結構,從企業需求出發。“農民正從種‘大路貨’玉米開始轉向生產對接精深加工和飼料等專用型、優質優價的玉米。”全國人大代表、中糧集團中糧生化平臺公司總經理佟毅說。
據了解,2016年,全國已經調減玉米種植面積近3000萬畝,今年有望總量調減到4000萬畝。
如何種?提質增效再發力。
水利部、農業部等五部委日前聯合發布《“十三五”新增1億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實施方案》,明確“十三五”期間全國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億畝。到2020年,全國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6億畝左右。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做出“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000萬畝”的安排。
位于遼寧西北部的北票市是嚴重缺水的地區,“十年九旱”給當地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影響。近年來,當地通過發展節水滴灌等工程,節水灌溉可節水80%以上,糧食增產明顯。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認為,水是影響中國北方農村地區生存發展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節水滴灌改變了傳統農業大水漫灌式的粗放種植模式,將對我國農業轉變發展方式,走綠色、高效及可持續發展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怎么干?改革創新謀發展。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農村改革怎么干?今年的政府報告給出了清晰的“路線圖”: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糧食等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深化集體林權、國有林區林場、農墾、供銷社等改革;健全農村“雙創”促進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慈利縣龍潭河鎮黨委書記向平華建議,更多引入“外腦”,共同開發現代化農業這片“藍海”,讓農民更富、農村更美、農業更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糧油市場報》2017年03月16日A01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