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聚焦“田園綜合體”,田園綜合體成了農業圈的熱詞。它作為一種可持續的新模式、新業態,在城鄉一體化的格局下,順應了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產業的發展。它將休閑娛樂、養生度假、文化藝術、農業技術、農副產品、農耕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發揮了產業價值的乘數效應。關于田園綜合體的發展背景、內涵及意義在之前的文章中已詳細介紹過,這里不再贅述,本文結合典型案例和大家一起看一看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思路。
一、建設思路
(一)建設原則
田園綜合體包括農業、文旅、地產三個產業。農業要做三件事,即打造現代農業生產型產業園、休閑農業和CSA(社區支持農業);文旅產業要打造符合自然生態的旅游產品和度假產品的組合,且要考慮功能配搭、規模配搭、空間配搭,此外還要融入豐富的文化生活內容,以多樣的業態規劃形成旅游度假目的地;地產及社區建設,無論改建還是新建,都要按照村落肌理打造,而且要附著管理和服務功能,營造新社區。在城市綜合體營建理論中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分散經營原則,在田園綜合體中同樣適用。
(二)園區構成
1.景觀吸引核:吸引人流、提升土地價值的關鍵
依托觀賞型農田、瓜果園,觀賞苗木、花卉展示區,濕地風光區,水際風光區等等,使游人身臨其境地感受田園風光,體會農業魅力。
2.休閑聚集區:為滿足客源的多樣需求而創造的綜合產品體系
可以包括農家風情建筑(如莊園別墅、小木屋、傳統民居等)、鄉村風情活動場所(特色商街、主題演藝廣場等)、垂釣區等。休閑聚集區使游人能夠進入具有農村特色的生活空間,體驗鄉村風情活動,享受休閑農業帶來的樂趣。
3.農業生產區:調整微型氣候,增加休閑空間
使游人在參與農事活動的過程中,了解農業生產全過程,體驗農事生產的樂趣。同時還可以開展生態農業示范、農業科普教育示范、農業科技示范等項目。
4.居住發展帶:邁向城鎮化結構的重要支撐
通過產業融合與產業聚集,引導人員聚集,形成人口相對集中的居住生活區,以此構建鄉村人口基礎。
5.社區配套網:配套支撐功能區
既服務于農業、休閑產業的金融、技術、物流等需求,又服務于當地居民的商業、醫療、教育等需求。由此,形成了城鄉一體化的公共配套網絡。
(三)謹記“三不”
田園綜合體的提出,勢必會進一步鼓舞各地“大膽去試”,如德州今年計劃培育100個宜居宜業田園綜合體;3月,四川首個茶文化田園綜合體正式落子蒲江成佳茶鄉,等等。田園綜合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防止各類開發主體走偏,盲目跟風,要謹記“三不”。
1.不能把農民丟到一邊
田園綜合體是一套綜合產業體系,需要集中要素資源對鄉村進行整體規劃、開發和運營。在此過程中,應當利用好農民合作社這一載體,通過土地流轉,對土地經營進行中長期產業規劃,發展現代化、規?;霓r業產業園區,以此作為建設田園綜合體的基礎。而加入合作社的農民,既可以在其中就業,又可以通過股權、租金等方式獲得收益。如此一來,既培育了新型經營主體,又保護了農戶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權利,防止集體資產被外來資本控制。
2.不能走向房地產化
對鄉村來說,唯有保留其原生態,才能達到自然之真。田園綜合體應尊重和發揚農耕文明,融合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等創新形式,真正展現農民生活、農村風情和農業特色。因此,它的核心產業是農業。當然,為了改善鄉村旅游硬件,提升服務水平,必要的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有,但應符合鄉村肌理。也就是說,田園綜合體本身仍是鄉村,而非大興土木、改頭換面的旅游度假區,更非違法違規的私人莊園會所。
3.不能搞“千村一面”
傳統村落多是積久聚居而成,在產業、生態、文化等方面各有其原生態特色。建設田園綜合體應注重保護和發揚原汁原味的特色,而非移植復制、同質化競爭。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隨著城市居民體驗農耕生活、欣賞田園風光、品味鄉村土產、了解風土人情等鄉村旅游需求的多元化,發展鄉村旅游有足夠的空間在“特色”上作文章。
二、發展典型
(一)河北邢臺南和農業經濟綜合體
南和農業嘉年華是河北邢臺市人民政府與中國農業大學進行“校地合作”的實施項目,由中農富通參與建設、運營的河北省第一個大型農業經濟綜合體項目,是河北省農業廳設立的“2016年河北省休閑農業示范點”。
項目區位于邢臺市南和縣賈宋鎮,規劃占地446畝。項目主要設置七個功能分區,即配套服務區、農業商貿會展區、農業嘉年華創意體驗館、科技創新管理區、農業迪士尼主題樂園、精致樂活體驗區、鮮果樂園采摘區。
項目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以“農味”為基本元素,以科技創新為手段,有機協調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打造集娛樂、創意、研發、地產、會展、博覽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復合型、創新型的產業綜合體和現代農業經濟綜合體。在產業鏈條上主導冀南地區的糧食、蔬菜、畜牧、林果等加工業的發展,在活動中融入綠色生態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元素,緊密結合邢臺市的特色產業和文化傳統,體現互動性和娛樂性的同時,也突出了冀南地區產業融合的發展。
自2016年投入運營以來,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截止到今年2月份,游覽人數已超過百萬人次;年帶動萬余農民實現人均增收2000多元;吸引30多位駐華大使前來參觀考察等,充分發揮了其作為都市農業發展新業態的引領帶動作用。
(二)浙江嵊州綠城現代農業綜合體
綠城現代農業綜合體是藍城農業企業在嵊州建立的核心示范項目,總占地面積13000畝,以無公害標準種養殖果品、蔬菜、水稻、油菜、茶葉、水產、畜禽等農產品,通過浙江省農科院的科技開發、園區規劃和后續專家團隊的運營,逐漸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綜合性農業園區。
綠城現代農業綜合體集科研、示范、生產、實踐、推廣、培訓六大功能于一體,是農業科研實踐基地、農業生產示范基地、現代農業培訓中心、農產品深加工實驗區、種業實驗區和物流配送先行實踐區,充分體現了科技研發與運用、產業推廣、輻射帶動、公共服務等要素和功能。
園區運用企業化的運作管理模式,不僅解放了科技生產力,也激發了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從而使園區的執行效率、展示效果、運行效益不斷增強。其開發的“藍宴宅配”服務,目前主要為社區客戶提供配送,通過電商平臺、社區平臺等渠道,將優質農產品快速高效、保質保量地送到成千上萬戶家庭。
小編寄語:田園綜合體以鄉村復興為最高目標,讓城市與鄉村都能發揮各自的獨特優勢,以產業升級、產品升級、地產綜合開發模式帶動鄉村經濟、文化發展,讓城市人流、知識流、經濟流真正反哺鄉村,滿足了時代的生態訴求與人內心的最初夢想。
(本文摘自《中外農業概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農富通(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