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6點20分,原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和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潤生逝世,享年102歲。杜潤生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之父”,他曾帶領王岐山、陳錫文、周其仁等起草了關于農村工作的5個中央“一號文件”,為推動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作出了巨大貢獻。
強調穩推農業合作化
提出“分階段土改”的主張,得到毛澤東充分肯定。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89年離開工作崗位,杜潤生一直深耕在“農口”。
進入農業領域之初,杜潤生提出“分階段土改”的主張,即先普遍發動群眾,剿匪反霸,建好農會,再轉入分配土地,曾得到毛澤東的充分肯定。
1953年,杜潤生上調北京,擔任剛成立的中央農村工作部秘書長一職,鄧子恢任部長。按照毛澤東的設想,成立農工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推行后來的農業合作化。然而在農業合作化的問題上,鄧子恢和杜潤生都主張合作化不要太著急,在執行中,也一直強調“穩進、穩進”。
杜潤生認為,土改之后,農民才從地主那里獲得土地,成為自己的財產,自然要求獨立自主地經營發展。即使貧農有生產上的困難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私有權拱手相讓。
起草5個“一號文件”
帶領王岐山等起草文件,試行包產到戶得到鄧小平贊同。
1979年,杜潤生入住北京西皇城根南街九號院,任國家農業委員會副主任,負責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的政策研究。就是在九號院內,杜潤生帶領王岐山、陳錫文、周其仁等一批年輕人,起草了5個中央“一號文件”。在1980年代,他們引領了如火如荼的農村改革。
1980年在中央長期規劃會議上,杜潤生提出先在貧困地區試行包產到戶,實行土地家庭承包。這個建言得到時任副總理姚依林的支持,隨后鄧小平也發話表示贊同——在另一次談話中,鄧小平還贊揚了安徽肥西縣的包產到戶和鳳陽的大包干。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隨后召開的中央省市區第一書記座談會上,多數與會者不同意杜潤生起草的“只要群眾要求就允許包產到戶”這條原則。
1981年春夏之交,杜潤生組織了17個聯合調查組,分赴15個省份調查包產到戶。來自安徽的調查組報告說:“包產到戶是農村的曙光,中國的希望。”這一年全國有161萬個生產隊包產到戶,占生產隊總數的32%。
1982年,杜潤生所在的研究室根據中央精神起草了一錘定音的“一號文件”,正式肯定了土地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結束了包產到戶長達30年的爭論。
先進思想影響年輕人
出臺諸多影響農村經濟改革措施,曾與習近平親切交流。
在西皇城根南街九號院,杜潤生先后任國家農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在他的帶領下,出臺諸多影響巨大的農村經濟改革措施,九號院也因此聞名于外。其實,這與九號院不拘一格用人才、無級別概念發表意見以及重視調查研究的氛圍不無關系。
原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翁永曦就是因才被重用的干部之一。1982年的某一天,翁永曦被杜潤生叫去談話。他忽然被告知,自己已被中央任命為農研室的副主任了,就這樣當年只有34歲的翁永曦從一名普通科員成為20世紀80年代轟動一時的最年輕副部級干部。
當年,杜潤生創造性地在九號院采取了小組制的安排,組是一個局級單位,但是年輕人可以當組長、副組長,局級的老同志可以當組員,各地的這些準備提拔到省級崗位上的干部也被安排到組里跟大家一塊搞調查研究,而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所有人發表意見都是沒有任何級別概念的。
杜潤生的一個過人之處是沒有山頭卻門生眾多,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指向,在當時吸引和聚合了許多有抱負的年輕人。
曾長期在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工作過的王岐山、陳錫文、杜鷹、林毅夫、周其仁、翁永曦、王小強、張木生、溫鐵軍等自不必說,1982年,習近平去河北省正定當縣委副書記、劉源到河南新鄉當副縣長也與杜潤生進行過親切交流。
年過90歲仍要求參會
為參加農業會議討論失聰后要求手術,晚年堅持每天看報。
1989年,76歲的杜潤生正式退休,但他的心里一直牽掛著農民。他很多次提到自己的兩大愿望,一是讓農民享有國民待遇,二是建立農民協會。1986年,時任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中顧委委員的杜潤生曾向鄧小平表達他的愿望,在20多年后接受媒體采訪時,杜潤生依舊在呼吁他的兩個愿望。
在2005年前后,年過90歲的杜潤生依舊要求參加農業部有關會議,后來,耳朵失聰的他根本無法與現場參會人員交流,不得不放棄參會。
杜潤生曾找到自己的門生,稱給耳朵做個手術。門生們商議后,考慮手術可能給老人帶來生命危險,最終放棄。
雖然不能參加會議,杜潤生仍然堅持每天看報紙,一生關注中國農村發展問題。
評價
“他遠見卓識又一輩子從實際出發”
“他擁有厚實的農村、農民和多方面的知識,但一輩子注重調查研究,對新情況、新問題永遠抱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他遠見卓識,又一輩子從實際出發。由于這些合金般的品格組合,使杜老擁有無與倫比的說服力、感召力和協調力。杜潤生先生當然是他那個時代的一個代表性符號,不過他更是遵循實事求是路線研究農村問題的光榮傳統和團隊的靈魂。”
——經濟學家周其仁
“每個吃飽肚子的人都不能忘了他”
“我與杜潤生的接觸主要在國際農村經濟發展領域,當時,無論是考察外國農村經濟發展經驗,還是接待外國來取經的人員,都是杜潤生主持。在農業問題的國際交流方面,杜潤生是歷屆高官領導中最重視的,也是最值得尊重和贊譽的。在我的眼里,杜潤生是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的總設計師,他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每個吃飽肚子的中國人,都不能忘了杜潤生。”
——國務院參事劉志仁
◎注:本稿件參考《九號院的年輕人》、《“三多三少”杜潤生》、《杜潤生:烈士暮年情牽“三農”》等文。
簡介
◎杜潤生出生于山西太谷陽邑村。中國經濟學家、資深農村問題專家,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之一,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之父”。
◎1949年,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秘書長兼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南區軍政委員會土地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在土地改革運動中,提出分階段土改主張,得到毛澤東的充分肯定。
◎1952年,調入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任秘書長,兼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副主任。在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爭論中,支持鄧子恢“穩步前進”的主張受到點名批評,被解除職務。
◎1966年“文革”開始后,被停職檢查,受到沖擊迫害。
◎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得到徹底平反。
◎1979年,任國家農業委員會副主任,負責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的政策研究。
◎1980年,提出可在貧困地區全面推廣土地家庭承包,其他地區也可以因地制宜。
◎1981年,受中央委托主持起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肯定包產到戶的合法性,肯定了責任制長期不變,得到鄧小平和陳云的高度肯定。
◎1982年元旦,由杜潤生起草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成為當年中央“一號文件”。此后,杜潤生多次接受中央委托,主持多個農村政策文件的起草,為關于農村工作的5個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作出重大貢獻。
◎1983年,任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倡導和推行做了大量工作。
◎1989年后,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先后撤銷。杜潤生離職后,繼續從事農村經濟和政策研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京華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