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解讀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介紹《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時談到:“我們現在農村大部分農戶就是七八畝地,十幾畝地,一戶就種這么一點地,靠這一畝地賺的錢跟在城里打工一個禮拜賺的錢差不多”。
“種地不如打工”現象的出現,說明種地收入的性價比太低,難以與打工收入抗衡,按照人往高處走的規律,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進入城市打工賺錢,也就成為現實而理性的選擇。如今,農村勞動力以“386199”部隊為主,婦女、兒童、老人成為農業勞動力的主力,后繼乏人,也就形成了所謂的種地危機,以及糧食安全問題。
要想破解“種地不如打工”這個困局,在農村留住一部分青年人,特別是要把中年人留在農村,需要改變農業發展模式,放棄小農經營模式,鼓勵農田流轉,走規模化經營道路。“如果種地的話,達到一兩百畝可能在中原地區才能夠有一個像樣的收入,可能跟打工的收入差不多。”這只是一個人的打工收入之比,要是按照全家來算,土地還要翻幾倍才行,可見,小農模式已經失去經濟吸引力,規模化經營乃是必由之路。目前我國正在加快土地流轉改革步伐,政府亦出臺各種政策,鼓勵土地合法流轉,給農戶補貼農業機械購置費用,提供低息貸款,推進機械化、科學化種地,以實現規模化效應,提高田地產出效率,為農民創造更高收入。
美國農業人口占人口總數的比例不到2%,卻養活了3億美國人,還是全球谷物出口大國,與其農業的規模化和科技水平很高有密切關系。而我國農業人口總量雖然很大,但人均土地太少,勞動力嚴重老化,知識結構陳舊,機械化耕作普及率低,科技化水平很低,有良種卻未能科學種植,化肥、農藥被大量濫用,造成土地污染、肥力下降,難以持續發展。因此,需要加快農業改革步伐,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將農民職業化,吸引高素質人才進入農業,以提高整體種地水平。
“種地不如打工”雖是現實困境,但也是一個改革發展的契機,需要認清農業發展方向,將傳統農業與“互聯網+”對接,走規模化、科技化、創新化道路。當種地規模效應起來后,種地也能賺大錢了,自然就會吸引更多資本及有志于農業的人才進入農業領域,如此就會進入良性循環狀態,種地危機、糧食危機也就不復存在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京郊日報2015年11月16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