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重構與伴隨全球化和城市化而引起的鄉村衰退有關。鄉村地區社會經濟形態和地域空間格局的變化,需要當地參與者對其過程及結果做出響應與調整。近年來,鄉村重構日益成為國內學術界關注的熱點領域。鄉村重構是一項系統工程,而中國的特殊國情更加劇了鄉村重構的波動性和復雜性。在構建鄉村重構的理論框架基礎上,探討中國鄉村空間重構、經濟重構、社會重構的實現路徑,提出未來鄉村重構研究需重點關注的內容,進行批判性分析和討論,以拓展鄉村地理學的研究領域,指導中國鄉村重構的實踐。
1、鄉村重構的理論框架
鄉村重構的概念內涵
鄉村地域系統是在一定鄉村地域范圍內,由自然稟賦、區位條件、經濟基礎、人力資源、文化習俗等各要素交互作用構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開放系統。從結構上來講,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等子系統構成鄉村地域系統的內核系統;區域發展政策、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水平等構成其外緣系統。
鄉村地域系統的發展和演化任何時候都發生在由自然、生態、經濟、社會等子系統構成的內核系統和外緣系統的相互關聯、共同作用的框架之內,鄉村重構應基于提高經濟效率、維護社會公平、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定位,統籌產業培育與人居環境建設,統籌服務均等與社會發展主體能力提升,統籌生態保育與文化傳承,以促進鄉村地域“自然—生態—經濟—社會”系統的全面發展和“生產—生活—生態—文化”功能的綜合提升。
鄉村重構與鄉村發展轉型內涵相似但又有所差異。鄉村重構強調對系統要素、結構和功能加以人為干預和調控,完成鄉村地域系統由非良性狀態向良性狀態的質轉變,或者通過量的累積實現鄉村地域功能提質升級的過程。鄉村重構是實現鄉村發展轉型的過程,而鄉村發展轉型是鄉村重構的結果。鄉村地域系統內外發展要素的相互交織和各子系統的綜合作用,使鄉村重構表現出綜合多維性和時序演進性的特點(圖1)。
圖1 鄉村重構的概念內涵
(1) 綜合多維性。鄉村地域系統的發展以社會經濟的變遷為主線,鄉村地區社會經濟的演化,必然會改變其空間載體——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配置格局,從而引起鄉村空間的重構。因此,鄉村重構的內容包括空間重構、經濟重構、社會重構3個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的維度。以培育鄉村發展社會行為主體、完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傳承鄉土文化、縮小城鄉差距為內涵的社會重構是鄉村重構的最終目標;空間是社會經濟活動的載體,通過重構村鎮等級體系、優化鄉村“三生”空間格局,可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非農產業發展提供空間場所,為人居環境的提升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創造必要條件。
(2) 時序演進性。受多重要素的綜合影響,一定區域的鄉村重構在某個時段可能會出現波動起伏,呈現出一定的動態變化性和時序演進性。一個完整的鄉村重構過程通常由初始期、發展期、趨穩期、穩成期等不同階段組成。在鄉村重構過程的不同階段,各有其典型特征和作用機理,可基于對不同階段重構特征和時序演進規律的把握,通過社會行為主體的人為干預助推鄉村重構全過程的實現。
鄉村地域系統“要素—結構—功能”演化助推鄉村重構的機制
農村人口的持續流入是城鎮化快速推進的主要動力之一。鄉村空間形態呈現生活空間分散化、生產空間無序化、生態空間污損化的態勢。鄉村產業出現非農化與多樣化態勢。部分鄉村利用毗鄰著名風景區或城市邊緣的區位優勢,依托原生態的自然景觀、豐富的農事活動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生態功能和文化功能日益凸顯,鄉村地域的生產功能從傳統單一的農產品生產逐漸向工業、休閑服務業等多功能演化。鄉村勞動力的持續單向流出改變了鄉村的人口結構,造成鄉村地區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鄉村發展各類人才缺乏等問題。
受城鄉發展要素流動、市場經濟價值主導、生產工具革新、現有制度和政策體系影響的共同驅動,中國廣大鄉村地域的“要素—結構—功能”發生演化和變異,深刻改變了鄉村地域的空間格局、經濟形態和社會關系,通過對系統要素的整合、結構的重組和功能的優化,實現鄉村空間重構、經濟重構和社會重構,為推進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的國家戰略搭建新平臺(圖2)。
2、鄉村重構的實現路徑
空間重構
鄉村空間重構,即通過優化鎮村空間體系,重構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實現鄉村地域空間的優化調整乃至根本性變革的過程。
(1) 建立統籌城鄉的鎮村空間體系。依據鎮村發展規模、空間分布、地域功能、交通干線網絡,構建鎮村空間集聚軸線和結構網絡,形成中心鎮——重點鎮——中心村(社區)三級鄉村聚落體系,加強鄉村地域系統在空間上、功能上的有效銜接和相互支撐。
(2) 重構村落內部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針對農村居民點用地“散、亂、空”的現實狀況,優化重構宜居適度的鄉村生活空間。針對農業土地經營的細碎化現象,為土地規模經營和農業生產基地的建立提供空間場所;針對鄉鎮企業布局無序、規模分散弱小的特點,優化重構集約高效的鄉村生產空間。
經濟重構
以產業培育為核心重塑鄉村經濟發展新動力,是鄉村重構亟待解決的根本性問題。充分利用和吸收新的經濟發展要素,深化農業農村政策制度改革,創新農村產業經營管理方式,改造活化鄉村傳統產業、積極培育鄉村經濟新業態是鄉村經濟重構的必由之路。
(1) 改造活化鄉村傳統產業。改造活化鄉村傳統產業應突出重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品種結構、品質結構,加快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檢疫體系建設。
(2) 積極培育鄉村經濟新業態。鄉村產業的培育應立足于城鄉地域系統的差異和鄉村地域的多功能價值,積極探索農業與互聯網產業、旅游休閑、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推進養老產業、養生產業、生態旅游產業等鄉村經濟新業態。
社會重構
城鎮化的推進、工業文明的沖擊以及近年來“遷村并居”的實施,使賴以維系中國傳統鄉村社會的村落文化、熟人社會、宗族關系被打破,鄉村社會發展面臨基層自治組織衰微、鄉村發展主體弱化、文化記憶符號消失等問題,以地緣、血緣、親緣為紐帶的傳統鄉村治理結構面臨解構。
(1) 完善鄉村組織治理體系,培育新型鄉村發展主體。鄉村社會重構的實現有賴于充分發揮村民治理主體的自治功能,促進村委會自治組織、經濟行業組織、社會中介組織、基層公共服務性組織、群眾團體等農村多元化組織結構體系的形成,以彌補國家行政干預范圍過窄造成的管理真空。
(2) 保護特色鄉村文化景觀,提升鄉村文化功能。文化景觀的形成受自然環境、生產方式和社會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彰顯著鄉村地域的文化傳承功能。以傳統聚落為核心保護特色鄉村物質和非物質文化景觀,是保護地域歷史文化脈絡、傳承鄉土記憶和“留住鄉愁”的重要途徑。
3、研究展望
未來地理學界對鄉村重構的研究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長時段、多尺度鄉村重構的過程和格局研究。鄉村重構具有時序演進性的特征,對鄉村重構過程和格局的研究應基于要素流動、結構優化、功能演化的視角,探究典型區域、縣域、鎮域、村域等不同時空尺度鄉村重構的空間特征和動態變化,揭示不同時空尺度鄉村重構的地域差異規律和時序演化規律。
(2)鄉村重構動力機制和作用機理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時段影響鄉村重構內外部因素的作用方式、作用強度差異明顯。從鄉村地域系統的要素、結構和功能視角,剖析影響鄉村重構的內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主導性因素、基礎性因素,診斷影響鄉村重構的主控因子和動力機制,探明內外部相關要素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方式,對比分析不同時空尺度鄉村地域系統的重構過程及其影響因素與作用機理之間的關系,歸納梳理鄉村重構的一般規律和作用機理。
(3)不同類型鄉村重構模式研究。鄉村重構的模式即從鄉村地域系統發展的動力機制和主導功能出發,對能夠反映系統要素作用規律、經濟運行方式的具有鮮明特征的、相對穩定性的重構路徑的理論概括。
(4)鄉村規劃技術體系和標準研究。現實中農村居民點體系調整、產業發展、公共設施配置之間的銜接性和互補性有待提升,亟需加強管理學、社會學、建筑學等多學科的融合研究,研制不同地域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鄉村規劃體系的編制技術和標準。
(5)鄉村重構政策和制度創新研究。鄉村空間、經濟、社會的重構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到戶籍、土地、金融、社保等一系列資源配置制度和宏觀政策環境的匹配和安排。以優化城鄉資源要素配置、促進生產要素的有序流動為出發點,加強對鄉村重構的制度鏈條和政策保障體系研究,重構鄉村社會經濟的政府干預框架。
(6)全球化對中國鄉村重構影響研究。中國鄉村正在不斷地被溶入到全球社會經濟網絡。全球化背景下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對中國鄉村的經濟、社會、文化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有必要充分認識全球化對中國鄉村重構的影響并加強相關研究。
4、結論與討論
結論
(1)快速城鎮化進程驅動鄉村地域系統“要素—結構—功能”的演變助推中國鄉村重構。受鄉村地域系統內外部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鄉村重構呈現為復雜的非線性過程,具有綜合多維性和時序演進性的特點。
(2)廣大鄉村地域經濟形態、空間格局和社會關系的重大變化及其對鄉村可持續發展帶來的一系列挑戰,亟需通過對系統要素的整合、結構的重組、功能的優化,實現鄉村空間重構、經濟重構和社會重構。
(3)為解決城鄉轉型發展進程中鄉村地域系統面臨的現實困境和服務于當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亟需從鄉村重構的過程和格局、動力機制和作用機理、重構的模式、規劃技術體系和標準、政策和制度創新、全球化對鄉村重構影響等方面加強相關研究。
討論
(1) 重新審視鄉村重構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定位。鄉村重構是一項涉及多方面內容的系統工程,重視人的價值存在、滿足人的實際需求是鄉村重構的核心目標,文化功能、生態功能是鄉村地域系統有別于城市而具有的獨特價值和魅力。鄉村重構的實踐應以服務于人的實際需求為導向,以實現鄉村地域系統的結構最優化和功能最大化。
(2) 理性看待土地資源配置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考慮到“候鳥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以及農村集體土地依然承擔著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居住需求功能的現實,如何平衡農村土地的經濟價值和社會保障功能?在關注土地資源配置的效率和經濟價值的同時,應理性看待土地資源的社會保障價值和生態服務價值。
(3) 科學評估工商資本下鄉的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效應。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和產業選擇上,應著眼于企業對農戶增收的帶動作用和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科學評估工商資本進入的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效應,并探索建立農戶與企業公平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
作者簡介:龍花樓,博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博士生導師,中國土地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城鄉發展與土地利用轉型;屠爽爽,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城鄉發展與土地利用轉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地理學報》2017年4月第72卷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