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空心”、農戶“空巢”、農業“空殼”,是橫亙在很多地方面前的一道難解之題。在湘贛邊界,湖南省瀏陽市卻有另一番景象:綠水青山間散布的一棟棟農家小院,窗明幾凈、精美別致;潔凈的瀝青路延伸到家門前,房前屋后紅花綠樹環繞;擺幾張木椅,鄉鄰坐在一起喝茶,爽朗的笑聲四溢。近年來,瀏陽市不搞大拆大建,“全域美麗鄉村”建設讓很多山鄉面貌煥然一新。
公共服務向農村腹地延伸
記者驅車出長沙東行,都市的喧囂逐漸褪去,山水詩人筆下“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風情畫卷次第展開。
一進北盛鎮亞洲湖村,就看到月牙湖波光閃動,湖水清澈見底。“過去亞洲湖可沒這么漂亮。”亞洲湖村村支書羅新德說,前些年大家都忙著掙錢,對村里建設和管理不太上心。
如今的亞洲湖村,有山有水,院落干凈,道路整潔,寧靜清雅的農家書屋,寬敞明亮的室內籃球場,現代化的自行車驛站,沿著村道繞村一圈,竟不見一片紙屑。
亞洲湖村的景象,只是瀏陽市創建“全域美麗鄉村”的一個縮影。2011年,瀏陽啟動“城鄉統籌、環境同治”三年行動;2013年,又啟動環境整治精品線路和“幸福屋場”創建。各鄉鎮以政府資金為引導,以改革為動力,千方百計調動群眾、園區企業積極性,推進村容整治、造綠行動、道路暢通、水系凈化,垃圾處理設施、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實現全覆蓋。
除了硬件設施逐步改善,“全域美麗鄉村”更助推鄉村基本公共服務向城市看齊、城市管理向村組延伸:寬帶實現“村村通”,安全飲水“村村有”,文體娛樂“村村動”。
在官渡鎮竹聯村,記者偶遇兩名“群眾城管”,他們正挨家挨戶檢查衛生。老人獨自在家的,他們還幫忙做點家務。竹聯村村支書吳敬芳說,村里建成“幸福屋場”后,5位村民自愿成立“群眾城管隊”,分文不取,每天兩次義務巡查,督促打掃衛生,禁止亂搭亂建,提供各種志愿服務。
村容村貌好了、基礎設施強了,久違的鄉村群眾文體活動“重出江湖”。在亞洲湖村,前不久舉辦了一場籃球賽。亞洲湖村等9個村組成立9支籃球隊,分為A、B組打了24場比賽,每場比賽都人氣爆棚。“座無虛席,連圍墻上都站了人。”為籃球賽做文明勸導志愿者的村民蘇小凡說。
截至今年10月,瀏陽市32個鄉鎮(街道)中,共有7個獲評國家級生態鎮,19個被評為長沙市環境衛生“十佳鄉鎮”。“我們要把美麗鄉村從‘盆栽’變成‘風景’,3年內升級打造300個示范幸福屋場、100個示范村、10個示范鄉鎮,由點到面、全域覆蓋,把瀏陽城鄉建設成全域花園、全域景區。”長沙市委常委、瀏陽市委書記曹立軍說。
“產村融合”促進農民安居樂業
在瀏陽的“幸福屋場”,夜幕降臨后,老人在廣場上散步跳舞,年輕人在運動場上龍爭虎斗,兒童在父母身邊打鬧嬉戲,山鄉僻壤生機盎然,一掃過去“空心”舊貌。瀏陽市農業局副局長廖上鑒說,農村發展跟瀏陽的縣域經濟發展是離不開的,“產業基礎好,農民才能就近就業。”
沿著瀏東公路,記者來到桂園村,只見農副產品琳瑯滿目、親子互動項目精彩紛呈,很多年輕父母帶著孩子在制作果脯、泡菜、米糕、糖糍粑。走進田野,還可以采摘水果、釣魚、喂雞、種菜、戶外拓展等。
在相隔不遠的古港鎮梅田湖村“松山屋場”,農莊經濟發展起來后,吸引了大量村民返鄉,留守問題迎刃而解。村民楊春華和丈夫已在外打工20多年,去年家里人給她打電話,說現在好多游客來村里,問她要不要回來做點小生意。她說,當時猶豫了很久,最后下定決心回家重拾祖傳手藝,在村口做特色小吃。
蜂擁而來的游客帶火了生意,高峰期一天毛收入竟有3000元,一年下來,賺了10萬多元,比外出務工收入還高。“掙錢、照顧老人和孩子兩不誤。”楊春華臉上笑開了花。
以發展鄉村旅游、園區工業、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等促進“產村融合”,讓瀏陽越來越多的“屋場人”實現了就業創業。廖上鑒說,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56.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9.5億元,分別增長20%和22%,并獲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隨著經濟實力增強,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也開始由“鄉”向“城”轉變,瀏陽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城鄉一體化路徑。
人人參與增強公共意識
隨著生活環境的大改善,久違的淳樸民風正在回歸。行走在一些村子,迎面走來的陌生村民面帶微笑,跟記者像熟人一樣打招呼。有的村民還聊上幾句,熱情招呼你到家坐一坐,拿出零食和茴香茶招待。
在很多“幸福屋場”,“博士榜”“孝子榜”“道德模范榜”是村里的標志性文化景觀,有的還建立了志愿者服務站。服務站外墻成排掛著義工們捐獻的自用自還公用雨傘,雖然使用頻率很高,但很少丟失……
沿溪鎮沙龍村村支書譚應梅拉著記者去參觀村里的“學子榜”。“我們把考上大學的孩子都張榜公布,讓子子孫孫都能看見,讓一代代孩子有榜樣。”他又帶著記者去看村里的榜樣欄,介紹村里淳化民風的秘訣。“現在村民很重視孝道之星、友善之星、誠信之星、學習之星、創業之星等的評選,不論你收入多高,只要道德不過關,大家都不會投你,越來越多人崇德向善。”
記者發現,伴隨著文化傳承和弘揚淳樸民風,農民公共意識增強,使瀏陽“全域美麗鄉村”建設有了更深遠的意義。
有著700多年歷史的沙市鎮秧田村,在多年前的建設中,經歷過辦事人心不齊、集資難。這幾年,村里修路、綠化、建廣場、建運動場,除了財政獎補的200萬元,村里沒有借一分錢的債,全部由村民自主解決。
黨員企業家羅平第一個捐款,一下就捐了120萬元。村民羅建購兒時患小兒麻痹癥落下殘疾,靠著奮發努力經營織布生意掙了一些錢。他主動要求擔任屋場建設負責人,不僅勞務分文不取,自己還捐款50萬元。
“我們的建設,不光有錢人積極,經濟狀況一般的村民也很積極。”走在秀美的村道上,秧田村村支書羅澤其指著村口一個大花壇說,這里是“人字形”路的交叉口,以前是村民羅洪平的菜地,聽說這里要建綠化帶,他二話不說,就把地無償捐出來,還主動要求做維護綠化帶的義務責任人。
在條件堪比市級運動場的室內籃球場,看著孩子們在運動追逐,羅澤其感嘆建設過程中開的50多個會、流的許多汗水是值得的。“只要人心齊、民風好,每個人都愿意為村里發展出謀劃策、出資出力,我們的美麗鄉村就永遠有希望、有前途!”羅澤其說。
瀏陽市農業局局長黃永忠說,目前瀏陽的“全域美麗鄉村”建設初見成效,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了,村民自籌部分占總投入的80%以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社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