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張占斌等:引導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

[ 作者:張占斌?黃錕?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1469 更新時間:2018-04-08 錄入:王惠敏 ]

    下得去  留得住   能持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積極推動引導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填補農業農村發展的資源的比較劣勢,推動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

  資源要素持續向城市凈流入的基本格局尚未改變

  資源要素跨城鄉流動仍面臨較多障礙。由于我國要素市場建設相對滯后,短期內城市資源要素“下鄉”還無法完全規避長期以來形成的制度壁壘、文化壁壘、教育壁壘與投資壁壘等。農村土地的各項權能不能完全實現,土地抵押、宅基地轉讓依然困難重重;農村金融市場發育滯后,農村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農村教育發展不足,人口逆淘汰和人才短缺嚴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嚴重不足,嚴重約束資本、人才等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

  資源要素跨城鄉流動仍面臨成本高、收益低的難題。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已經進入高成本、高風險的新階段,同時又面臨日益趨緊的資源環境約束,加之土地規模集中不足,城市資源要素投資于農村的顯性風險較大。此外,農村基礎設施不足也大大降低了農村資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和收益。

  資源要素由農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仍具有巨大的慣性力量。我國資源要素長期向城市單向聚集,最終導致了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多重城鄉剪刀差,農業和農村的弱質性被進一步強化,這是改革開放40年我國城鄉差距拉大的根本性原因。資源流動方向的轉變意味著經濟發展方式和城鎮化路徑的轉型,對于中國這樣大體量的經濟體而言,其慣性力量不可低估。

  推動引導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的基本思路

  推動引導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重在營造更適宜的要素市場,排除障礙因素,讓資源要素下得去、留得住、能持續。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讓資源要素下得去。資源要素是進入農村還是留在城市,取決于其在城市和農村獲取收益大小的比較。促進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關鍵是要降低資源要素進入農村的成本,其中最重要的是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與環境。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存在顯著的差異,對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的要求也不一樣。對于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處于工業化后期的發達地區來說,城市要素進入農村所需要的條件也必然相對較高,而不是僅僅滿足于道路交通設施那么簡單,需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是提升與現代產業融合相銜接的農村硬件基礎設施水平。如氣、電、網、商、運、醫等生產生活的配套設施水平。二是提升與現代產業融合相匹配的農村軟件治理制度環境的建設水平。如推進地方政府的職能下移,服務下沉,強化政務服務及公共服務的及時性。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地區,需要政府對這些地方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來推進制度變遷。一要加強交通、道路、水電等硬件設施,能夠與外界建立起必要的有效聯系;二要積極提供適合于特定產業發展的公共產品和服務。

  推進農業農村為基礎的產業融合,讓資源要素留得住。資源要素進入農村必須與農村的土地、勞動力等要素結合來催生新產業,這就需要克服工商資本下鄉與民爭利的矛盾,形成城鄉產業要素的共生關系,讓城鄉要素通過共生融合在一起。一是要鼓勵城市產業要素通過農業產業鏈的節點衍生新業態。比如,在傳統農業基礎上,發展農業休閑、高附加值農產品加工業,把農村發展成集農業、休閑、生態、養生、旅游于一體的產業聚集地。二是要利用已有的要素聚集空間打造城鄉產業要素共生平臺。目前全國各地都有不少的現代農業示范園,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村)、農業觀光采摘園、休閑農莊等。利用這些要素聚集相對良好的空間區域,吸引城市資金、技術和人才等產業要素,結合當地縣域農村的特色,通過打造特色小鎮、特色田園鄉村、田園綜合體等方式,促進原有園區轉型升級。

  形成與農民共享的利益機制,讓資源要素能持續。資源要素進入農村,與農村要素相結合衍生新業態,催生新產業,實現城鄉資源要素融合與共生,最重要的前提是共生利益的分配機制,要能夠促進城市要素與農村要素的利益共享,這是資源要素共生的基礎與前提。一是創造條件讓農民積極參與。農民對農業及其衍生產業的熟悉具有天然優勢,讓農民參與其中,讓城市資源要素與農村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提供具有濃烈鄉土氣息的產品與服務,利用鄉土差異化實現價值增值和財富增長,不僅使農民的生產生活正常延續,也使農村特色能夠吸引更多人群進入農村,產業聚集才有可能,產業延續才有保證。二是完善制度讓農民得到合理的回報。城市資源要素進入農村,不能形成簡單的資本雇傭勞動的關系,應當通過完善產業組織形式,形成多種方式讓農民手中的產業要素參與到利益分配當中。

  積極探索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的實現形式

  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必須借助一定的實現形式。當前,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合力推動下,河南、安徽、四川等農村勞動力輸出省份探索了多種形式的農業轉移人口返鄉創業,上海、北京等農村勞動力流入省份也在積極探索農業轉移人口返鄉創業支持政策,武漢等特大城市實施了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三鄉”工程,浙江、江蘇等經濟發達省份推進工商資本下鄉,這些行之有效的實現形式,搭建了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的橋梁。

  積極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和能人回鄉。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需要大量的資源要素的所有者和組織者。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和能人回鄉就是要推動在城市取得一定成就的農業轉移人口、有經濟實力的鄉村賢達、社會名人等,返回家鄉反哺家鄉建設和治理。這些回鄉的農業轉移人口和能人一般具有一定的資本、技能、管理,他們中的不少人甚至還具有豐富的創業經驗、廣闊的產業平臺、通達的營銷渠道,是接通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的重要途徑。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和能人回鄉,關鍵是要營造農業轉移人口和能人回鄉的平臺和環境。如對于農業轉移人口和能人回鄉創業項目加大政策支持,強化融資服務、場地扶持、培訓服務,建立創業風險防范機制等。

  積極推動企業下鄉。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需要必要的金融服務和產業化組織。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和能人回鄉就是要鼓勵和引導有社會責任感、有經濟實力的金融機構和工商企業到農村提供金融服務和投資興業,切實解決農村融資難、融資貴難題和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低困境。推動企業下鄉,鼓勵銀行、保險、信托、期貨等金融機構創新開發農村金融產品,為農村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升提供充足的金融服務;加快制定鼓勵引導工商資本下鄉的指導意見,既要充分發揮工商資本在鄉村振興中的巨大能量和積極作用,又要設立政策防火墻,防止下鄉資本侵害農民利益,危害耕地和糧食安全。

  積極推動市民下鄉。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需要農村市場的擴大和升級。推動市民下鄉就是要鼓勵和引導市民下鄉過田園生活,帶去城市文明,長期租用農村空閑農房和農地資源,并為農村新消費、新投資、新業態帶來新機遇,激發鄉村消費市場、資本市場、資源市場的崛起。推動市民下鄉的難題是要如何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推進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破除農村宅基地不能流動的制度藩籬。要充分發揮集體組織和集體經濟作用,培育村民集體談判能力,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的改革方向,既要使得集體經濟組織之外的人員可以通過適當的流轉渠道,在一定期限內獲得使用宅基地的權利,又要確保集體和農民的所有權和資格權不受侵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五月六月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 色五五月影音先锋在线视频 | 亚洲AV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高清日韩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