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3月南京首家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高淳區陽江鎮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掛牌成立以來,南京市便開始在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現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方面進行探索。目前,全市共建成6個區級和46個鎮街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實現區、鎮街全覆蓋,累計實現交易額7.5億元。初步實現了農村產權規范交易、農村產權價值發現、緩解現代農業發展資金短缺等目標。
搭建交易平臺。南京市采取“三級市場(市、區、鎮街)、兩級交易(區、鎮街)”的模式,完善整體框架設計,在區級層面建立“XX區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所”,在鎮級層面建立“XX鎮(街道)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統一市場名稱,規范市場建設,健全交易監管職能。同時,使用全省統一設計的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服務平臺,搭建市、區、鎮街三級聯動的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了全市交易數據信息同步聯動。
出臺系列政策。專門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南京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的實施意見》《南京市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驗推進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確了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公開交易和監管的具體要求。同時,各郊區和鎮街同步出臺了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辦法及交易規則、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等制度,強化了市、區、鎮街多級改革的配套聯動。
完善交易機制。一是加強指導。各區成立了由相關部門組成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監督管理委員會,具體承擔組織協調、政策制定、監管等方面職責;各鎮街建立相應的工作網絡,落實專門人員,確保有序開展。二是規范管理。堅持交易市場事業單位的公益屬性,按照“統一市場名稱、統一機構性質、統一信息平臺、統一監督管理”等“四個統一”進行管理,免費提供交易服務。三是引導交易。結合新一輪農村“三資”清產核資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摸清家底,引導農村各類產權入場交易。
建立三種模式。結合郊區實際,因地制宜地建立了三種模式:一是以鎮級市場交易為主的高淳模式。高淳區根據交易時間段集中、參與競價的農民多等特點,選擇以鎮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為主要交易平臺。二是以鎮街公共資源交易站為載體的六合模式。所有集體資產資源交易、政府采購和小型工程發包,都須經村民議事、兩委會決議后逐級審批,進行資產評估、造價預算或市場詢價。三是以區級市場交易為主的溧水模式。前期各類農村產權在區級農村產權交易所進行交易,在業務流程相對規范后,再由區級授權一定交易額以下農村產權由各鎮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進行交易。
拓寬交易品種。在市場全覆蓋建設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拓展交易品種,不斷提高交易總額。目前,全市累計實現交易額7.54億元,交易品種從探索初期的承包土地經營權、養殖水面經營權、集體經營性資產使用權等3種類型,拓展到目前覆蓋幾乎所有農村產權約10余種。今年,又將“一事一議”項目、小型工程招投標服務等涉農資金項目,納入交易范圍。
提升平臺功能。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登記服務試點。探索建立農村產權交易評標專家庫,保障農村產權交易評標工作的公開、公正、公平。組織銀行開展“銀農”對接,緩解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難問題。
通過市場公開交易,有效盤活了農村各種要素資源,促進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及農民收入增加。目前納入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公開交易的農村集體資產,平均增值超過20%。通過交易市場規范流轉,有效推動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民就業創業;當地農民每年不僅能獲得2萬多元務工收入,還能獲得最低500斤粳稻/年·畝的承包地流轉租金收入,農民收入結構更加多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7-04-1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