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筆者長期關注和從事農業農村管理工作,心中一直在思考,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產業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為什么我們的農業、農民仍然受到農產品“賣難”的傷害?筆者覺得最關鍵的問題是,長期以來我們習慣用短缺時代的思維方式指導農業農村發展,只注重產出,不重視銷售,以致缺乏完善的、順暢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流通網絡,農民這個弱勢群體難以承擔農業生產者、管理者和銷售者三重身份之重。要實現農民脫貧致富、農村全面發展,必須以更科學的理念、更扎實的舉措把農產品銷售這個農業所需、農民所急的民生大事抓實抓好。
把農產品銷售出去就是重大民生
把農產品銷售出去,是促進農民增收、改善民生福祉的基本前提。不斷提高人民收入、改善民生福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其中最大的障礙和短板,就是農民收入的穩步提升。當前,農民增收的渠道雖然不斷增多,但農業生產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生產出來后,只有銷售出去才能實現價值,農民才能增收。如果賣不出去,生產越多,損失越大。因此,抓好農產品銷售,確保農民勞動有收獲、付出有回報、生產有效益,是各級黨委政府必須肩負的責任。
把農產品銷售出去,是發展現代農業、夯實民生基礎的有效途徑。對絕大多數農民來說,只有依托農業做文章,改善生活、增加收入才有希望和保障。但是,農業本質上還是弱質產業,特別是傳統農業,在銷售價格下降和生產成本抬升的雙重擠壓下,比較效益低,利潤空間小。要破除這些難題,必須加快農業轉型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重點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根據市場需求來提供有效供給。銷售一頭連著供給,一頭連著需求,正好是從供需兩端發力,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發展現代農業的最好突破口和著力點。只要緊緊抓住這一關鍵環節,以市場為導向加強結構性改革,農業同樣能夠成為大有可為的高效產業、現代產業、綠色產業,為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提供堅實平臺和保障。
把農產品銷售出去,是培育市場主體、拓展民生渠道的重要抓手。拓展民生渠道、發展現代農業,不僅需要專業的、有實力的生產主體、管理主體、加工主體,尤其需要能無縫對接市場的銷售主體。從總體來看,當前農業主體多數集中在生產領域,真正上規模、有實力、專業化的銷售主體還比較少,以致農業發展的市場活力不足。引進和培育各類市場主體集聚到農業特別是農產品銷售領域中來,帶動形成新一輪農業投資熱點和消費熱潮,這是一項必要而且緊迫的工作。
農民難以承擔生產者、管理者、銷售者三重責任
在傳統農業中,農民既是生產者,又是管理者,還是銷售者。隨著農業逐步邁向現代農業,農業的生產、管理、銷售都深度融入市場,進入專業化分工的新階段,而大多數農民群眾受生產方式、自身素質以及現階段以生產為主導的支農政策等方面的制約,僅靠一己之力無法承擔這“三者合一”的責任。
最直接的問題是信息不對稱。以中老年人為主體的農戶對農產品的面積、產量、價格等信息缺乏準確了解分析,從而導致對接市場脫節,在生產上往往帶有盲目性,在銷售上又過于依賴商販上門收購,由商販掌握定價權。與此同時,現階段農產品信息采集、統計、發布、監測、預警的公共信息服務機制還不健全,網絡上造謠、投機、炒作現象時有發生,往往造成市場需求非正常緊縮,農民深受其害。
最主要的障礙是流通不順暢。大多數農產品具有季節性、周期性、生鮮易腐性等特點,對采收、貯藏、運輸的要求都比較高。然而多數農業主體沒有自己的冷鏈、倉儲設備,很多地方也沒有形成區域化、規?;?、專業化的流通服務網絡,導致農產品“存不住”。再加上受農村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影響,農產品往往因運輸成本居高不下“運不出”。另外,有的地方農產品專業市場少、農超對接門檻較高,也出現了農產品“進不去”的問題。
最根本的制約是產業化程度不高。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傳統“小生產”方式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以郴州為例,全市農村土地流轉僅占耕地總面積30%,制約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標準化、組織化生產。農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多數還停留在賣原產品的水平,附加值不高。
切實構建以農產品銷售為導向的現代農業體系
解決農產品銷售這一難題,關鍵在黨委、政府。要切實轉變思路,按照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理念,全面推進以市場、銷售為導向的現代農業體系建設,為農產品走向市場、農業接二產連三產提供精準服務。
要強生產。就是要堅持以產業化為方向,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切實圍繞市場需求組織生產,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要促進規模生產。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積極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開展多形式、多領域的規模經營模式。要延伸產業鏈條。培育壯大一批產加銷一體、帶動能力強的特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規劃建設一批相對獨立、功能配套的農產品加工園區,推動農業產業邁向中高端。要提升產業層次。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設施農業、高技術農業、園區農業等新型農業形態,促進農業與文化休閑旅游、健康養老養生等新興產業有機結合,提升農業產業層次和整體效益。
要樹品牌。要立足產業建品牌。按照“一鄉一品”“一縣一品”“數縣一品”的思路,高起點規劃推進各地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以產業為依托加快品牌建設。要立足主體建品牌。發揮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關鍵作用,重點扶持龍頭企業、大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品牌升級。要立足區域建品牌。整合地方和企業品牌資源,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性公共品牌,形成以公共品牌和企業品牌為主體的農產品品牌體系。要立足營銷建品牌。推進農產品互聯網銷售品牌化建設,指導上網農產品進行品牌包裝和營銷。
要暢流通。要健全“市場網”。讓市場走近產地,解決好農產品銷售“最初一公里”問題。大力推進農超對接,鼓勵本地超市、企業在符合質量標準的條件下,優先采購本地農產品。要打通“物流網”。加大農村偏遠貧困地區交通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引進培育農產品物流企業,規劃建設一批農產品物流節點、現代倉儲冷鏈中心和生鮮配送中心。要接上“互聯網”。加快規劃和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構建“中心+站+點”的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
要育主體。要大力培育新型農民。把銷售作為農業技能培訓的重要內容,打造一批有技術、懂網絡、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要大力培育聯合主體。鼓勵分散的農戶、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聯合起來,抱團銷售。大力舉辦各類展銷會、博覽會、文化節會,集中推介銷售特色農產品。要大力培育中介組織,打造一支能打通從田間地頭到市場需求的中介隊伍。
要實政策。要聚焦短板施策。補齊基礎設施的短板,加大對農產品倉儲、物流、冷鏈、園區等紐帶性、平臺性設施投入支持力度;補齊市場主體的短板,允許地方設立專項扶持引導資金以鼓勵企業開展農產品銷售,允許政府項目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補齊產品品質的短板,支持企業加強農業技術攻關,協助企業做好商標注冊、專利申請、“三品一標”認證等工作。要聚焦成本施策。對接、落實好中央降成本政策,千方百計降低農業生產、流通、融資等方面成本。要聚焦服務施策。優化提升農產品銷售政務服務水平,強化農產品市場體系、流通網絡以及冷鏈物流體系、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要增合力。要統一認識形成合力。要真正從心底深處重視農產品銷售,工作措施始終聚焦銷售環節,以農產品銷售引領和統攬農業結構性改革。要調整政策形成合力。加快扭轉重生產、輕銷售,重基地建設、輕市場開發,重普惠性補貼、輕差別化支持的政策導向,及時調整、推動政策支持重點由生產環節逐步向流通環節傾斜,政策補貼對象由生產主體逐步向銷售主體延伸,加快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政策體系。要完善機制形成合力。進一步深化政府機構改革,理順、整合涉農各部門間的職能,構建協調統一、各負其責、運作高效的管理服務體制。
作者系湖南省郴州市委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6年05月0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