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要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立足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縣)一業,壯大縣域經濟,帶動農民就業致富;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開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研究,其根本目的是要討論如何利用三產融合理論指導實踐,促進我國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業現代化及建設友好健康環保新型農業。這條現代化友好農業發展道路,一些國家尤其是日、韓及歐洲的一些國家已經走過或正在大力發展進程中,因此通過對日韓發展“第六產業”及歐洲國家的代表荷蘭發展現代化農業的背景、具體做法及保障措施進行分析,不難看出,這些國家在發展現代化農業、促進農業三產融合的過程中,具有許多共性,這些國家始終把農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發揮農業協會/農民合作社組織的作用,具有健全的農業培訓體系,注重對農民的培訓工作,堅持發展環境友好型現代化農業,各國政府都在農業補貼、法律法規的制定和頒布及全方位的服務等配套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國在當前資源環境約束明顯、農產品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的嚴峻背景下,更應該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大力推進我國農村三產融合,努力轉變農業生產方式,促進農民增收,實現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推進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思路與建議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村三產融合互動,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使農業由單純的農作物生產向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閑服務業等領域交融發展,延伸現代農業的產業鏈條,實現農業附加值的增加和農民的增收,凸顯了未來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和新趨勢,農村三產融合將成為拉動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極。
1、發展思路
以農民增收為主線,農業為依托,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技術創新為動力,融合機制為紐帶,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推動生產要素跨界配置和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及休閑等相關服務業的有機整合,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優化農產品產地生產力結構布局,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緊密連接、協同發展,為轉變農業生產方式,“三農”強、美、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貢獻。
2、發展框架
結合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以及目前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階段,可以從橫向、縱向、一體化等方向構建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框架。
第1方向:水平多樣化。農業作為加工的原材料,需要多種多樣的農產品生產,過去地區農業生產趨向是規模的經濟性,但是這種趨向有單一化的價值傾向,因此,單一品種的主產地應向地區性多元化的綜合農業轉換。
第2方向:垂直多樣化。由生產者或生產者集團主導,從生產向加工、銷售的商業化領域擴展,因此,進入農業和農村的附加價值得到提升的同時,可以回避氣象災害或價格變動等由生產部門引發的損失,從而達到全產業融合。
第3方向:農工商一體化產業。單獨由農業生產者來開發新商品、開拓國內外市場或地區品牌等活動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新產品開發時,通過將掌握高技術的食品制造企業、具有有利銷售網的流通企業、零售企業等結成連帶關系,克服這種局限便是農工商一體化。
鑒于目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現狀以及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階段,未來可以從水平多樣化和垂直多樣化角度優先發展農村三產融合。
3、政策建議
①加快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
②加快農產品和食品加工產業的發展;
③加快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
④加快三產融合主體的培育;
⑤加快農村三產融合政策體系的構建。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第五屆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高層會議論文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