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在我國已有近20年的歷史,全國有機植物生產面積(包括種植與采集)約為200萬公頃,有機產品也逐漸被公眾普遍認同。但是由于部分企業急功近利、有機生產者知識素質偏低、有機農業研究嚴重滯后、政府監管缺乏有效機制等原因,國內有機食品在近年出現誠信缺失問題,影響了公眾對有機食品的信任,制約了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目前,國內對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還存在一些誤區,本文擬就此進行討論,以澄清事實,有利于有機農業健康發展。
誤區一 有機農業就是回歸傳統
一部分人認為有機農業即傳統農業,就是回歸。實質上,這是一種消極的觀點。有機農業即自然農業是有歷史傳承的,由岡田茂吉(Mokichi Okada)和福岡正信(Masanobu Fukuoka)于20世紀30-40年代創立的自然農法,提倡“不耕作、無農藥、無化肥、不除草”。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目前有機農業發展較好的一些國家如德國、丹麥等,均采用了相當多的新型技術,回歸傳統擺脫現代技術是不可行的。
誤區二 有機農業是不可實現的
有人認為種地離不開農藥和化肥,因此有機農業幾乎不可能實現。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相當一部份人覺得有機就應在那些“窮鄉僻壤”發展,有機農業由此進一步被邊緣化。事實上有機農業代表了農業的一種環境友好型發展模式,它不應受地域方位影響,任何地方均可以開展有機農業,而且世界范圍的有機農業研究和實踐已證明有機農業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誤區三 有機農業等于低產農業
“有機農業即低產農業”變成一個普遍被“接受”的觀點。英國埃塞克斯大學對發展中國家200多個項目研究發現有機產量平均增加了64%。我們在河北曲周開展的有機蔬菜長期定位研究表明,有機西紅柿從一開始連續5年產量都略高于常規西紅柿。從這些研究可以推論:有機并不意味著低產。
誤區四 有機食品營養價值高
2001年發表在補充醫療雜志的一篇文章指出,有機作物中的21種必需營養元素均高于常規作物,其他研究也表明有機蔬菜、水果中含有較高的維生素以及多酚、抗氧化物。公眾普遍認為有機食品相比于常規食品要“更營養”,覺得不施化肥和農藥就意味著營養高。但科學研究并沒有證明此。英國教授Alan D Dangour對55項相關研究進行總結比較后發現,從營養質量角度比較,有機食品和常規食品間沒有差異。
誤區五 有機食品就是環保安全的
消費者普遍認為有機食品一定是環保的、安全的。這種觀點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實際上安全、環保均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有機農業投入大量沒有處理好的農家肥,也會帶來潛在的重金屬和微生物污染。從環保角度看,有機農業可以在改善土壤、保持水分、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有幫助,但是有機系統與常規系統對溫室氣體的排放差別并不大。
誤區六 有機農業可以離開土壤?
國內一些地方近年在推廣有機無土栽培技術,把無土栽培引入有機農業與有機農業的宗旨是相違背的。IFOAM提出的有機農業的四個原則中(健康、生態、公平、關愛),提倡有機農業應該保持和促進土壤、植物、動物、人類和星球的健康,并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有機農業的一個核心就是培育健康的土壤。通常來說,有機土壤顏色發黑、結構疏松,而且蚯蚓密度高出常規土壤,是無土栽培所難以達到的。
誤區七 有機農業是富人的農業
有機食品價格高也是一個大家傳播的觀點。隨著有機生產規模的擴大以及物流體系的完善,有機食品價格未來將回歸到合理的水平。目前絕大多數發達國家有機食品價格大約是常規食品的120%~200%。有機食品價格高出常規幾倍甚至十倍以上顯然是不合理的,是一種市場的扭曲。
誤區八 有機農業是未來的農業方向
經過20余年的發展,全球有機農業種植面積仍只占到農作物種植面積的2%~5%,在可預見的未來20年時間內,有機農業在多數國家也不會成為農業的主流方向。但否定有機農業是主導方向也不完全科學:
1)有機農業在局部地區完全有可能成為農業的主導;
2)有機農業代表了人類社會對傳統綠色革命的反思以及對未來替代農業的積極探索;
3)有機農業技術和實踐反映了農業的第三次革命。
若從現在開始,開展有機農業技術及實踐,必然會對農業的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技術和政策支持。
作者簡介:李季,男,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生態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博導。長期從事有機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等方面的研究開發工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農富通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