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陳冬冬:農產品市場風險管理的調查和思考

[ 作者:陳冬冬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8-29 錄入:王惠敏 ]

原題:對吳興區農產品市場風險管理的調查和思考

農產品市場發展現狀

都市型現代農業特色鮮明。一是具有良好的市場區位優勢和后續拓展潛力。吳興地處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長三角核心腹地,是湖州市中心城市所在地。吳興區山水秀美清遠,歷史底蘊深厚,區域特質鮮明,城鄉協調發展。近年來, 吳興以“南太湖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區試點、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兩大國字號為抓手,圍繞“統籌、創新”兩大主題,探索出一條“精致、高效、生態、集約”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二是突出都市型現代農業定位,促進三產融合發展。當地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結合其交通區位、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筑巢引鳳,一方面重點發展優質糧油、高效筍竹、精品水果、花卉苗木等特色、高效、生態農業,另一方面加快美麗鄉村建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休閑農業精品點線路。吳興能夠贏得從招商引資到招商選資的主動地位,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生態環境優美。吳興區立足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統籌“三農”發展,著力在“集聚”、“特色”、“精品”上下功夫,通過集聚資源要素、完善產業體系、延伸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功能等途徑,輻射帶動農業轉型升級。

農產品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從調研情況看,當地政府和農戶均反映,農產品價格運行總體平穩。當地農產品市場平穩主要得益于:一是外向型都市型農業特點,特色產業鮮明,推動品種的特色化和規模化生產,占有獨特的市場空間;二是當地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相對較高,“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以及訂單農業的推廣,增強了農業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三是建立自有品牌,突出品牌價值。“老恒和”商標被評為“浙江省著名商標”,老恒和也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2014年在香港上市知名度大增;上禾佳果蔬園農產品一經上市,就建立“菜記”作為企業品牌,發展品牌認知度和品牌文化,突出品牌價值的同時提高產品競爭力,增強抗風險能力。

農產品市場營銷渠道拓展。一是農產品批發市場發揮主渠道作用。2015年,湖州市15個專業農產品批發市場銷售額達139.6億元,帶動農戶(含外地)600多萬戶,其中農產品供滬杭等周邊大城市達82.8億元。2015年組織參加各種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14個,組織參展企業260家,現場銷售1500多萬元,合同銷售近1.5億元。目前,正加快推進總投資30億元的浙北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

二是農產品電子商務新興渠道積極拓展。吳興區深入推進農業智能化管理與物聯網營銷,新建玲瓏灣、上禾佳2個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基地,實施“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與中國郵政開展第三方平臺合作,建成1個農村電商服務中心和125個農村電商服務點,農村電商物流網絡實現全覆蓋。重點培育“丁蓮芳”、“綠葉蔬菜”等11家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利用微信、美團等模式開展營銷,助推20家農業企業通過淘寶、微信、自建平臺等模式開展生鮮農產品B2C、O2O業務,培育農企電子商務9家,實現網上零售1.71億元。

農產品市場風險管理策略

一般地,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可分為隨機性風險、季節性風險和周期性風險。現代風險管理理論認為,不同類型的風險具有不同的風險管理策略,同時根據風險的大小、頻率和相關主體的風險承受能力,采用的風險管理方式和工具也不同。湖州吳興區立足于發展高效都市農業,在市場風險管理上也體現出其獨特的優勢,大體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風險緩釋:提高生產經營主體的“四化結合”。風險緩釋型策略是指依靠生產經營者自身力量進行風險處置和緩釋以減少風險損失,適用于管理價格波動幅度小、發生頻率高的隨機性風險。當地農民土地流轉意愿強,生產經營者通過組建專業合作社甚至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大大提高了組織化水平和營銷能力、議價能力以降低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立自有品牌提升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一是機制創新加快土地流轉集中。據吳興區農林局局長張莉介紹,吳興區現代農業發展存在自身特有條件和背景,當地農民離土性強,流轉土地意愿高,流轉保障機制相對完善,全區土地流轉率達67%,推動現代農業規模經營基礎好。吳興區通過完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建成區、鎮兩級土地流轉交易中心,推動土地連片流轉、集中規模經營,全區流轉耕地17.37萬畝。當地廣為宣傳的是成功創新并且逐步完善了“米票、房票、股票、地票”四票機制,“米票”機制在創新土地流轉中發揮重要作用。承租土地的經營主體以每畝每年350斤大米的提貨券作為租金付給農民,農民既可以憑票領米,也可以折算現金,有力地推動了土地連片流轉、主體規模經營,土地“流得動、建得成、穩得住、能保值”。目前,全區累計發放“米票”1090萬斤,其中八里店南片綜合區實現整村連片流轉,建成糧食、果蔬、水產“三個萬畝園”,流轉率達92.3%。推動土地“先股后轉”,建成土地股份合作社85家,覆蓋全區農業村的52.5%。完善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發放權證60789本,創新流轉土地經營權確權機制,首批發放經營權證102宗。

二是強強聯合壯大農民合作組織。我們在吳興糧夢糧油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考察時看到,成立該聯合社由糧油產業化龍頭企業牽頭,聯合區內8家糧油生產專業合作社,以訂單為紐帶,以鏈式產加銷一體化為目標,實行股份合作。組建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是探索“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新型經營體系的有效嘗試,推動了農業專業合作社與農業龍頭企業由過去單純的購銷合作向土地合作、生產合作、資本合作、資金互助、品牌共享等拓展,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延伸了農業產業鏈,提升了農業的產出效益。目前,吳興區專業合作社累計成立249家,其中國家級8家,實現年經營收入12.5億元。深化完善“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金融服務機構+保險機構”的新型經營模式,組建專業合作社聯合社3家,帶動農戶10479戶、輻射8.81萬畝。

三是品牌建設挖掘農耕內涵。品牌戰略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產品的獨特優勢,滿足居民消費升級的需要,做優做精,提高農產品供給的品種品質,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供給的信任度,從而緩釋了市場風險。當地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同時,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有品牌意識。吳興依托豐富的傳統農耕資源,突出地方特色,豐富農業文化內涵。當地“中華老字號”企業老恒和已有141年歷史,擁有多個古法傳承配方,老恒和釀造料酒是以陳釀黃酒作為基酒,添加多種植物香辛料等制成。今天老恒和的釀酒技藝,與歷史上烏程酒制酒的方法是一脈延續的。在上禾佳果蔬精品園,園區引進臺灣專業團隊,農產品一經上市,就建立“菜記”作為企業品牌,在辦公區我們還看到了關于“菜記”品牌溫馨的故事,體現了一種濃濃的親情,滿溢著鄉土文化。在當地培育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作制度創新的家庭農場和休閑農業發展案例中,也多處體現農耕文化傳承的獨特魅力。

風險轉移:發展訂單農業“四大模式”。風險轉移型策略是指利用價格保險、訂單等市場化風險管理工具轉移和分散市場風險的策略,適用于價格波動幅度較大、頻率較高的季節性風險。通過調研發現,吳興區糧食、果蔬、苗木種植戶面臨的主要是自然災害風險,關于市場風險更多是利用訂單農業將市場價格波動風險轉移給龍頭企業、合作社承擔,同時通過電商平臺拓寬了營銷渠道。

一是訂單農業優化產銷模式。吳興區立足都市農業,做大訂單規模,主要是“一創新三推廣”。創新“餐飲集團+基地”的品牌特色訂單模式,推廣“居民社區+農業龍頭企業”的城市直供訂單、“國家直屬糧庫+種糧大戶+農戶”的糧食訂單、“農業龍頭企業+養殖戶”的畜禽訂單模式,聯結基地16.56萬畝,銷售額9.54億元。全區糧食、蔬菜、畜禽訂單生產分別達46.5%、52%、63%。建立訂單定價機制和違約約束機制,推行農產品產銷標準合同,訂單履約率達到98%。中式快餐連鎖集團“老娘舅”,帶動農戶1205戶,戶均增收6790元。

二是電商平臺拓寬營銷渠道。吳興圍繞“電商拓市”,汲取“四大訂單”模式經驗,堅持市場主導和政策推動相結合,發展農村電商。一批農業企業加快電商轉型,如良華、玲瓏等農業企業紛紛通過淘寶、微信、自建平臺等模式試水生鮮農產品B2C、O2O業務;一批農村電商平臺正日漸發展成熟,一些大型機構紛紛利用自身優勢,打造農村電商平臺,如省農信聯社開發上線了“豐收購”、“豐收家”電商服務平臺,吳興農合行也在該平臺推出了獨具特色的“吳興館”,為當地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戶提供了一個免費的在線銷售平臺。

由于當地農產品價格相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農產品價格保險等市場化管理工具的動力不足,農產品價格保險應用也相對滯后。據了解,周邊長興縣2014年被列入大棚蘆筍價格指數保險試點縣,實現了從大棚設施、蘆筍種植和銷售價格等產前、產中和產后保險的全覆蓋,蘆筍生產得到有效保障。而吳興當地的湖羊、生豬保險主要是應對生產風險設立的險種。

風險應對:多措并舉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在調控市場風險管理中,不僅需要幫助生產經營者應對經常發生的隨機性市場風險,需要推進市場相關主體創新和運用市場化風險管理工具轉移及分散季節性市場風險,而且要設計有效的調控政策和措施管理周期性市場風險。從吳興區現代農業實踐來看,當地政府在風險管理中有以下經驗值得借鑒:

一是注重規劃設計,合理布局特色產業。當地政府注重堅持規劃引領,統籌謀劃農業“兩區”建設布局,形成“兩區三帶百園”發展格局。走出一條切合自身實際、符合發展趨勢的特色道路。在試點核心區建成功能水稻、瓜果蔬菜、特種水產三個“萬畝”示范區。圍繞優質糧油、蔬菜瓜果、特種水產、生態筍竹、花木茶果等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培育打造百個規模型、生態型、科技型現代農業園區。當地絕大多數新調整的種植品種,比如埭溪鎮的山露、妙西鎮的黃桃、高新區的花卉,都是在一戶一品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到一村一品甚至一鎮一品的,篩選優良品種根據市場行情調控種養規模有效應對了市場風險。一方面,區域合理布局避免了種植結構趨同帶來的惡性競爭,有助于分散市場風險;另一方面,加強主導特色產業,堅持精品化發展路線,提升產業附加值也是應對風險的有效舉措。

二是統籌整合資源,加大資金支農力度。吳興區優化支農體系,統籌整合資源并科學使用資金。建立涉農管理新機制,加強財政支農資金管理,成立管理委員會,做到一個口子支出、一個口子管理。區財政投入1750萬元建立農業創新基金,專項支持國家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工作。創新設立政府產業發展基金,與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相結合,鼓勵支持生態效益農業發展。建立健全“四個一”金融服務體系。出臺農村綜合產權抵質押貸款管理辦法,郵政儲蓄銀行、湖州銀行等推出了以土地經營權、農業設施、農房、“房票”等為擔保物的“產貸通”、“房票貸”、“場貸通”等新產品。在政策性農業保險方面,不斷擴大覆蓋面,重點保障糧食、蔬菜等主導產業,其中糧食、生態公益林參保率達100%。湖羊、蠶桑保險列入全省特色農業保險試點。

三是強化農技推廣,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吳興區深化“高校院所首席專家+本地農技人員團隊+若干農業經營主體”的“1+1+N”的農技推廣模式,實現規模經營主體全覆蓋。加快農機社會化服務進程,拓展集中育秧、機耕種收服務,新建農機專業合作社3個、農機服務中心3個,社會化服務面積12.5萬畝。依托5家農資龍頭企業、72家鄉村農資經營網點,農資配送服務延伸至“最后一公里”。依托農民學院,開展“學歷+技能+創業”教育培訓,推進傳統農業經營者向大學生農民轉變,新型職業農民發證1005人。

思考和建議

在調研中發現,農業風險管理對大多農戶而言還比較陌生,當地農業生產經營者和政府部門的風險管理意識不強。吳興區在農業風險管理方面呈現出一些優勢,同時也反映出農產品品牌培育較弱、農產品電子商務渠道不顯和一二三產業融合力度有待加強等問題。農產品市場風險要在生產經營者、市場和政府各司其職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有效防范,進而穩定農戶收益,促進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機制體制創新是農產品風險管理的強大動力。充分調動農業生產經營者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盤活農村資本,激發農村活力,才能釋放強勁的發展活力和更多的“紅利”。當地改革了“四票三權”機制,創新了金融支農機制,使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流動更為順暢,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提高生產經營主體的組織化程度,多產權方利益分配機制得以形成,也成為農產品風險管理的動力和基礎。

數據共享開放是農產品風險管理的前提條件。數據信息的有效獲取是市場參與主體做出正確判斷的前提條件,而政府在相關數據信息的監測和預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和職責,政府市場調控及許多市場管理工具(如價格指數保險)的有效運作也依賴于市場價格信息的透明和及時發布。當前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互聯網+農業”就是要實現農業的在線化和數據化,提高農業經濟運行信息及時性和準確性。推動當地涉農部門之間信息共建共享,加強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及時發布統一、權威的市場行情及預測預警信息可以幫助生產經營者做出理性判斷,及時調整生產策略,有效避免生產的盲目性和投機性。

品牌培育和文化傳承是農產品風險管理的有效手段。品牌是無形資產,其價值在于能夠建立穩定的消費群體,形成穩定的市場份額,沒有品牌的產品更容易滯銷賣難。充分發揮中國農業、農產品、農耕文化的原生動力價值,以農產品為原點,立足農產品生產的區域特質、工藝特點創新產業鏈,集聚資源價值,實現產業融合,具有巨大的潛力。縱觀世界百年企業,無不是靠企業文化傳承,老恒和走過百年歷史,靠的就是文化傳承。發展特色優質品牌化農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發揮“定盤星”、“壓艙石”的作用,正是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

作者單位: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不卡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 午夜亚洲嘿嘿嘿在线观看 | 在线视频欧美日韩精品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