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射陽農村,幾乎所有55歲以下的農民都進城務工了,留村務農的多是60歲左右及更年長的老年人。青壯年勞動力之所以進城務工,是因在農村收入太少,無法獲得預期收入,更無法支撐體面的家庭生活。若一家有三兄弟,就可能有兩兄弟進城,而將承包地集中給一個兄弟耕種。這個留村務農的兄弟就可能有一個適度經營的規模,還可能獲得不低于外出務工的收入。射陽當然還是有青壯年留在農村的,但他們不只是種自家責任田,還有其他收入來源,典型的是流轉其他農戶土地,此外還有養殖、副業、運輸等收入,且他們在農村所獲收入往往不低于進城的收入。但無論怎樣,大多數青壯年最后都會居住在農村,種自家承包地。
射陽青壯年農民收入較高,卻幾乎不花錢,房子似乎很破、吃的也不是很好。他們的錢到哪里去了?他們積攢的錢都用于幫助子女進城了。三河村路某,種田、幫人看田、養豬,還有當村干部的報酬,每年收入超過10萬元。他先后給兩個兒子在城里買房補貼20多萬元。因為兒子開車回家不方便,他又在村公路邊花20多萬元買房子以方便兒子下雨天也可回村。三中村王某的女兒出嫁,男方父母為新婚夫婦在縣城買了住房并送3.6萬元彩禮,他把彩禮全部給女兒并另給10萬元作陪嫁;男方父母還給女兒1萬元買衣服、1.8萬元壓箱底。所以,新婚夫婦剛建立家庭便有了近20萬元。王某說他女兒的彩禮在當地是比較低的,一般農戶的彩禮是3.6萬元和6.6萬元。這樣一來,婚姻就變成了父代向子代轉移財富的過程。研究發現,湖北沙洋和漢川也如射陽,彩禮并非男方對女方父母的補償,而是代際間的財富轉移。因此,在湖北漢川農村流傳“四個大人養三個懶漢”的說法。也許,這是全國農村普遍存在的情況。
這些為子女在城市買房的父母希望子女在城市有體面的工作,過上舒適的生活。子女在城市務工,收入其實有限。但因父母的無條件支持,他們還是可以養活自己的。他們還會生育子女,因此很難有積蓄。等到自己生育的子女長大,他們才會感到掙錢的壓力。但那時,父母(四個大人)都已經老去,當然不可能住到為子女在城市買的房子里,因為他們在城市已經失去就業機會,而在農村至少還有農業收入。
再過20年,現在年輕力壯的父母將步入老年,若他們在農村有房子住、有農業收入,就很容易繼續與在城市的子女保持聯系,如將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補貼子女。同時,距離產生美,不住在一起,就容易顯得親密;而住在一起,小的摩擦就可能演變成大的事故。若父母與子女住在一套房子里,出現矛盾乃至沖突就極有可能了。其實,在射陽農村乃至全國農村,凡是子女成家都要與父母分家,單獨吃住。即便在農村,父母都不與已婚子女同吃同住,難道他們在城市就可以長期同吃同住?不僅中國如此,歐、美、日的家庭中,老年父母也不與成年子女同吃同住。
在射陽農村調研中,筆者遇到的57歲農民,不僅覺得自己正在壯年、十分年輕,我們也可以從他身上感受到活力。一個仍然種著9畝田的71歲老年人說,要是有田可種,他還可再種20畝。他拉我的手摸他的胳膊說:“你看我的肌肉結實不結實?!”此外,筆者還遇到一位78歲老年人種5畝田,遇到一位81歲老年人種2畝多田??偠灾?射陽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年齡要比生理年齡年輕許多!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