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姜長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和著力點

[ 作者:姜長云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2-20 錄入:王惠敏 ]

摘要: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路徑歸結為按順向融合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按逆向融合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農業產業化集群型融合、農業功能拓展型融合和服務業引領型融合等5條路徑,可辨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發展鄉鎮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可將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主要著力點放在3個方面,即完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搭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強創新能力的平臺、創新農村服務業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了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大政策導向。同年1230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3)正式發布,將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到“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等戰略高度。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在其全部六部分30條內容中,專列第三部分共4條內容部署“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當前,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研究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對于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路徑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為表征,以技術融合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為結果,通過實現農業、農產品加工業、農資生產和流通業、農業和農村服務業在農村的融合滲透與交叉重組,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實現產業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動和資源集約配置,激發新的市場需求及其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帶動農村產業布局的優化調整。從國內外經驗來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主要通過以下路徑或模式來實現。

  路徑1:按順向融合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

  立足農業,向農產品加工業和農產品直銷、餐飲、農產品物流等農村服務業等順向融合,如興辦農產品產地加工業、建立農產品直銷店等,甚至直接形成鏈接農業生產與農產品消費的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參見案例1)。少數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甚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該路徑的實施主體,逐步形成影響農業產業鏈的科技開發能力,并在構建本土農業產業鏈、對接全球農業價值鏈的過程中,逐步擴大對資源、要素甚至農產品品牌的整合能力,形成對農業產業鏈的控制力、對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輻射帶動力,提升農業產業鏈增值能力。

  案例1:湖北省YCXXH①柑橘專業合作社2006年成立時純粹從事柑橘種植,現已發展到集柑橘生產、加工、銷售、果蔬冷鏈物流、農業科技開發、柑橘文化和農業生態旅游于一體,形成圍繞柑橘產業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該合作社現有柑橘基地1.7萬畝,輻射柑橘面積10萬畝;2014年實現柑橘銷售10.6萬噸,營業收入3.6億元,綜合利稅800余萬元;已被評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全省5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級農業產業化、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近年來,該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成員+實體”方式,投資成立了6家實體。牽頭15家合作社聯合組建了湖北XXH柑橘聯合社,實行“整合資源、優勢互補、抱團經營、共同發展、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同時按照“成員股和投資股”的思路,探索成員資金互助方式,解決合作社實體發展的資金困難。合作社的標準化果園建設、專業化技術服務、商品化加工包裝、多層面宣傳推廣和品牌化營銷,有效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該合作社還通過疏通外貿出口、農超對接、農商對接、電子商務等渠道,構建暢通發達的市場銷售網絡,有效規避了柑橘銷售由中間商把控、利益向中間商流失的問題,帶動了柑橘收購價格和橘農收入的提高。

  路徑2:按逆向融合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

  依托農產品加工或流通企業,建設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甚至高產的農產品原料基地,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逆向融合。借此,為農產品加工或流通企業提供數量穩定、質量安全的農產品原料保障,強化覆蓋全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案例2)。結合逆向延伸農業產業鏈,深化農業產業鏈分工,還可以豐富農業產業鏈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內涵。有些超市或大型零售商,結合逆向延伸產業鏈,培育自有品牌,創新商業模式,發展體驗經濟,還可以更好地發現、凝聚、引導甚至激發消費需求,促進農業價值鏈的升級,推動農業產業化由生產導向更好地轉向消費導向。

  案例22003年成立的湖北XSTX茶業有限公司以精心研制的“XSTX”牌品牌系列茶為主導產品,集茶葉種植、加工、倉儲保鮮和銷售于一體,實行產業化經營、科學化管理,現有資產總額5281萬元,固定資產2769萬元。該公司擁有新開發的無公害、無污染標準化茶園30000多畝,覆蓋周邊茶園40000多畝,帶動周邊茶農10000多戶;年初制、精制加工干茶5000余噸,年銷售額近億元。20096月,該公司發起組建了YCGSYW茶葉專業合作社,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茶農”的運作模式,既幫助農民解決了茶葉鮮葉賣難問題,又為龍頭企業解決了茶葉加工的貨源和產品質量保障問題。2013年,經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同意,在YLXBPJLS村按“整村入社,土地入股,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組建了XSTX土地股份合作社。XSTX土地股份合作社以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YCGSYW茶葉專業合作社的資產評估作價入股,合作社利潤分配中股金分紅和茶葉鮮葉交易額分紅分別占40%60%。到2014年底,GSYW土地股份合作社擁有社員1008戶,流轉土地7658畝,總股份75948股,帶動茶農人均年增收1000余元。GSYW茶葉專業合作社已成為國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

  路徑3:農業產業化集群型融合

  以農業產業化集群或產業區為依托,形成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空間疊合、集聚集群和網絡發展的形態。許多農業產業化集群逐步形成以一個或少數幾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發展格局。農業產業化產業區是以農產品加工或農產品及農資流通、涉農服務企業集聚區為依托,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農業產業鏈核心企業為主導,以優勢、特色農產品種養(示范)基地(產業帶)為支撐,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及農資流通企業、涉農服務企業等高度分工、密切協作、網絡鏈接、有機融合的農村社會經濟空間,往往集約化程度較高、經濟效益較好、對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和農民增收的輻射帶動作用強勁(案例3)。許多地方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建設特色村鎮,屬于這種形式的雛形。

  案例3:河南XZ市系全國“優質大棗基地”和中國名優特經濟林“紅棗之鄉”。到2011年,全市紅棗種植面積近18萬畝,已形成大棗加工企業100余家,年加工大棗8000萬公斤,其中約1/8用于出口,年利稅10余億元,成為全國棗產品加工集散地和技術孵化中心。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HXN棗業”作為該集群核心企業,系國內加工規模最大、產品種類最多、輻射帶動力強勁的紅棗深加工企業,擁有自建原料基地8000畝,聯合建立的標準化種植基地50000畝,銷售網絡遍布全國300多個城市的2000多家專賣店。紅棗種植和加工的發展,有效帶動了相關商貿物流業的興盛。以“HXN棗業”為代表的若干紅棗深加工企業通過建立標準化原料基地,按照“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方式帶動農民規模化、集約化種植紅棗,并按高于市場價格一定幅度的價格同農戶簽訂訂單合同,有效保障了原料質量。近年來“HXN棗業”還在積極建設紅棗冷庫物流配送中心和中國紅棗及特色干果綜合交易市場。

  路徑4:農業功能拓展型融合

  通過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形式,激活農業的生活、生態功能,賦予農業的環保、科技、教育、文化、體驗等內涵,轉型提升農業的生產功能和經濟價值。有些地方甚至用經營文化、經營社區的理念,打造鄉村旅游景點,培育特色化、個性化、品牌化或高端化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品牌。如有些地方促進“桃子經濟”向“桃花經濟”轉變,實現由“種桃賣果掙錢”向“種桃養花賺錢”的轉型。有些地方還利用產業或產品生產的食物鏈、生態鏈關系,按照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的原理,重組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關系,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和可持續利用,并將其同拓展農業的教育、文化、科技等功能,發展鄉村旅游結合起來。近年來,在中國許多城郊地區蓬勃發展的工廠化農業和社區支持農業等新型業態,當屬此種路徑。日本發展“六次產業”的旅游消費型模式,也屬這種路徑。

  路徑5:服務業引領型融合

  通過成立市場化的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建設平臺型企業,或推動農產品生產及加工企業向農業服務企業甚至農業綜合服務商轉型,引領或更好地輻射帶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案例4)。如通過市場化的農機服務、動植物疫病防治服務、農產品流通服務等,承接農戶的服務外包,幫助農戶解決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后“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等問題,促進農村土地流轉方式的創新,化解農業勞動力短缺帶來的土地“撂荒”問題,推動土地撂荒向土地規模化集約利用轉變,也為轉移農民向新市民或新型產業工人的穩定轉型提供便利。近年來,有些地方通過創建平臺型企業,發展涉農平臺型經濟,為農產品及其加工品、涉農服務提供實體交易場所或虛擬交易空間,溝通農業上下游產業鏈及涉農產品(或服務)的供應商和消費者,并為此發揮服務中介和支持作用,帶動價值增值。如通過C2B(Consumer to Business,即消費者到企業)等逆向服務創新,從現有產品或服務提供流程的反向出發,發現用戶新需求,創造新價值。C2B電子商務以消費者為核心,重塑電子商務的商業模式,由買家主動參與電子商務的交易發起、商品定價和產品生產等關鍵環節,由商家根據顧客需求從事采購或定制生產,以此降低庫存和相關成本。相對于前述路徑,在服務業引領型融合中,服務業的引領、引擎或支撐作用更為突出。

  案例4:大北農集團現有產業主要涵蓋飼料(包括生物飼料)、動保、疫苗、種植、種業和植保等領域。近年來,該集團致力于向科技、信息、金融、人才“四位一體”的現代綜合服務型平臺企業轉型。擬在農業科技板塊涵蓋現有業務的同時,拓展以互聯網技術和平臺為依托的農業信息產業板塊,形成包括豬管網(養豬企業管理與服務平臺)、智農商城(農業電商平臺)、農信網(農村互聯網金融)和智農通(基于移動端的即時服務系統)的養豬生態圈;以農業和農村小微金融為代表的金融板塊;以培養、集聚農業專業人才或新型職業農民為主要內容的人才板塊,推動畜牧業聯盟化、互聯網化和金融化發展。

  近年來,許多地方通過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方式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也屬于服務引領型融合。即通過農業電子商務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流通的有機結合,形成線上帶動線下、電子商務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格局。許多地區在發展設施農業和高端、品牌、特色農業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視這種方式。有些地區還結合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加強同電子商務等平臺合作,形成電子商務平臺或“互聯網+”帶動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的發展格局(案例5)

  案例5YCYW長江生態漁業有限公司作為上海CXT生態漁業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堅持“以環保為標準,以科技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同上海海洋大學合作,專注于三峽肥魚的種源培育、繁殖、生態養殖和養殖水體環境保護,形成環保型網箱生態養殖模式,已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被農業部命名為第6批健康養殖示范場,YC長江肥魚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為有效規避市場上同類低質產品的惡性競爭,推進產品品牌化建設,該公司同國內排名第一的生鮮電商平臺合作,通過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線上帶動線下的方式,共同推動長江肥魚冷鮮產品和深加工產品的市場推廣和銷售,目前已在北上廣三地同時上線推廣銷售冷鮮肥魚,形成覆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22個城市的物流配送體系。

  以上5種路徑,主要是根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相對地位和組合方式劃分的。路徑1和路徑2實際上是將農業產業鏈延伸型融合按照產業鏈延伸的方向進一步細分的產物。有些地方把發展有機種養同發展餐飲經濟結合起來,形成“前餐后種”“前餐后養”的發展路徑,也屬農業產業鏈延伸型融合。相對而言,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按順向融合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往往進展較慢,容易保護農民的主體地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進程容易與農民參與能力的成長進程相適應,農民也更容易分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成果。按逆向融合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容易形成公司(包括平臺型企業)主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際進展往往較快,但農民容易喪失主導權和利益分享權,陷入利益分配的邊緣地位;農民參與能力不適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程的現象也容易形成。日本政府在推進農村“六次產業化”的過程中,更多地鼓勵農業后向延伸,內生發育出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和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防止工商資本通過前向整合兼并、吞噬農業,防止農民對工商資本形成依附關系,這是一個重要原因。路徑3是農村一二三產業在地域空間上高度集聚、疊合和網絡化發展的結果。路徑4是農業功能轉型和業態創新的產物,主要形成農村第一、第三產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格局。相對于前4種路徑,在路徑5,服務業(第三產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更為突出,技術創新、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往往更為密集,甚至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多地帶有線上線下結合的特征“互聯網+”特征更為鮮明。

  現實中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路徑,往往屬于以上5條路徑之一,或者程度不同地帶有上述部分路徑結合的性質。如按順向融合或逆向融合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的路徑,可能同服務引領型融合結合起來。

  也有人將種養重組的循環經濟型融合作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之一。但筆者認為,所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至少應有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到場”且交叉重組或相互滲透,應該有別于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各自分立發展。種養重組的循環經濟型融合實際上是農村第一產業內部不同行業之間的融合,不應列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3)實際上將種養重組的循環經濟型融合歸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范圍。但在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相關的內容主要放在第三部分“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其中并未涉及種養重組的循環經濟型融合。

  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的兩個關系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發展鄉鎮企業或農業產業化,具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科學辨識其相互關系,有利于更好地認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1.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發展鄉鎮企業的關系

  談到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許多人自然想到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20世紀90年代中期首倡的“六次產業”概念和由此引發的日本農業“六次產業化”,甚至自覺不自覺地將日本“六次產業”和農業“六次產業化”推到中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師”的地位。今村奈良臣首倡“六次產業”,旨在通過鼓勵農業生產者發展多種經營,促進農產品(食品)加工業、農資制造業和農產品或農資流通業、農業旅游業等農業農村服務業發展,將流到農村外部的就業崗位和附加值內部化,幫助農業生產者更好地獲得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旅游業等附加值,借此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活力的增強。日本發展“第六產業”的主要形態有產地加工型——利用本地農產品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產地直銷型——產地生產組織自行建立直銷店和旅游消費型——發展鄉村旅游②。其實,日本發展“六次產業”的宗旨和主要形態,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中早有體現,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在這方面的探索并不晚于甚至早于日本農業“六次產業化”的實踐,只不過較為初級而已。

  在此說到中國鄉鎮企業很早就有日本發展“六次產業”的類似做法,并非基于“老子先前比你狠”的“阿Q”情節,只是提醒中國鄉鎮企業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的經驗教訓值得借鑒。如從鄉鎮企業發展的經驗來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應該注意立足資源優勢,與時俱進地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與日本推進農業“六次產業化”有許多共通之處。日本政府推進農業“六次產業化”,一個重要動因是解決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帶來的山間農業區、山地與平地之間的中間農業區(即“中山間地區”)人口過疏化和農業、農村發展缺乏活力的問題。從歷史上看,這些地區由于經濟落后、交通不便,在實現農業的產品功能上面臨諸多不便。但這些地區良好的農業環境和自然景觀,有利于開拓農業的生活、生態功能,有利于傳承農業科技、教育和文化。隨著居民特別是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農業的關注日益由農產品價格轉向優質、安全、放心,飲食健康、消費體驗甚至傳統的飲食文化和農產品新鮮度日益受到重視。在此背景下,日本中山間地區發展農業的傳統劣勢,反而有利于轉化為發展農業觀光旅游和土特產品生產、推進農業“六次產業化”的優勢。類似現象在我國許多山區也有體現。如云南省許多山區“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五里不同調”,按照常規的農業產業化思路,這些地區農產品品類多,但單類連片規模小,不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但結合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利用這些小眾化農業、農村特質資源,反而更容易營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特色,提升其競爭力。近年來,云南省發展現代農業莊園經濟成效顯著。這些現代農業莊園主要是通過開發農業的產地營銷、觀光旅游和休閑養生等功能,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

  鄉鎮企業是過渡時期的過渡現象,甚至當前就總體而言,鄉鎮企業的概念已經過時。鄉鎮企業運行的市場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體制背景基本消失,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許多地方鄉鎮企業加快衰亡,與不重視市場開拓和創新也有密切關系。鄉鎮企業的這種命運,對于當前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也是一種警示。如應該更加重視統籌城鄉發展,把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措施,在面向、適應城市農產品消費市場的同時,更加重視創新產品和服務供給,增強供給的趣味性、參與性、體驗性和文化內涵,增強創造市場、引導市場的能力。近年來,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對農業或農產品消費的主流已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費轉為個性化、多樣化消費,由生存性消費轉為發展型、享受型消費,與農業相關的服務消費日益成為農業消費的主要增長點。這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也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增強開拓市場、引領市場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許多地方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總體上仍處于“幼樹期”或“初果期”,尚未進入“盛果期”。隨著時間的延續和政策支持的日益強化與明朗化,增強供給側的創新能力對于增強開拓市場、引領市場的能力更應具有前瞻性。否則,隨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入“盛果期”規模的擴大,市場進入過度、量增價跌效益降的問題很可能由“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勢”。

  2.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關系

  《人民日報》19951211日發表了《論農業產業化》的社論,并用超常規篇幅介紹了山東濰坊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經驗。該文認為,中國農村的改革發展已有若干舉世矚目的“單項突破”,需要把各個單項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把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地繼續向前推進,呼喚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能夠整體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改革發展的思路。農業產業化戰略“體現了我國農村的改革和發展由單項突破進入到整體推進的新階段”,是“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思路”。農業產業化“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經營體制”;它通過“改造傳統的自給半自給的農業和農村經濟,使之和市場接軌,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是“農民進入市場的主要方式和主要依托”,“核心問題是如何把‘千家萬戶’和‘廣闊市場’兩者結合起來”。此后,農業產業化蓬勃發展的態勢逐步形成,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制度創新也更加豐富多彩。

  總之,農業產業化是個較為綜合和包容性的概念,可以成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發展源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農業產業化的延伸和發展,在外延上包括但大于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產業化的延伸版和升級版。如前述按順向融合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按逆向融合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和農業產業化集群型融合。在服務業引領型融合路徑中,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往往并非單純的產業鏈延伸關系。相對于其他模式,在此種模式中服務業的引領、引擎作用更為突出,服務業與第一產業甚至第二產業的關系更多地發生在不同經營主體之間。如由平臺型企業帶動或電子商務帶動實體經濟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因此,服務業引領型融合更多地具有農業產業化升級版的特征。從外延上看,相對于農業產業化,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產業邊界往往更加模糊,業態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更為豐富,技術創新更具有整合集成和跨界融合的特征。

  三、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著力點

  當前,就總體而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中國仍屬新生事物。但在部分地區,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于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增強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帶動農民增收和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意義已清晰顯現。按照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為了更好地“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科學選擇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著力點。

  1.逐步完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

  相對于發展現代農業或農業產業化,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參與主體更加復雜多元,因此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更為關鍵,應作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首要著力點。除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企業、投資農業的工商資本等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經營主體還包括與此相關的各種工商企業和社會資本。通過社區支持農業等方式,許多市民、社區或其聯合組織也成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參與主體,甚至投資者。供銷社、農信社、郵政系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電商企業、農機公司、農產品配送公司、農業設計公司等新、老農業服務主體,也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利益相關者。

  近一年來,中央政府重視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很大程度上源自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具有依托農業、立足農村、惠及農民的優勢,有利于開發利用農業農村的特質資源和特色優勢,深度挖掘農業多種功能,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有利于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構建產業新體系和發展新體制,也有利于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由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和模式更為復雜多樣,利益主體更為復雜多元,完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應該因地制宜、因類制宜,不宜千篇一律;更不宜為貪圖形式上的“緊密”,導致利益聯結機制缺乏可持續性。

  完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應該努力引導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形成風險共擔、互惠合作和激勵相容關系,引導不同類型經營主體之間、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甚至分層發展、分類發展、網絡聯動新格局。要把鼓勵各類經營主體或服務主體更好地帶動農民增強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能力、獲得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機會,與帶動農民增收、分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紅利”,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通過支持農民合作和聯合,幫助農民增強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的“話語權”,防止壟斷資本憑借資本優勢和市場強勢將農民推向權益分配的邊緣地位,形成類似“企業控制產業融合”的現象。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要加強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風險防范機制建設,將“老板跑路”“環境破壞”等負面現象消滅在“萌芽”之前。

  2.搭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強創新能力的平臺

  當前,在中國許多地方,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盡管仍處于“初級階段”,但是市場同質競爭問題已經日趨凸顯,錯位競爭和個性、特色、服務體驗不足的問題較重。許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規劃前景誘人”,但實際經營慘淡,融資難、項目落地難、吸引人才和優質要素難,與此均有很大關系。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創新能力不足恐怕是共性甚至最為重要的原因。因此,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搭建增強創新能力的平臺應是主要著力點之一。如搭建企業家成長和培養培訓的平臺、搭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骨干人才培訓平臺、銷產銜接和市場信息平臺等。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說企業家是“領頭羊”,骨干人才則是“預梁柱”。銷產銜接和市場信息平臺建設,則有利于增強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造市場、引領市場、適應市場的能力。

  3.創新農村服務業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貫徹這些發展理念,不僅有利于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也有利于讓農民更好地參與融合發展進程、分享發展成果。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從根本上說是推進農業工業化、工業服務化、服務產業化、產業信息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農村服務業的發展往往具有“畫龍點晴”或舉足輕重的作用。創新農村服務業發展理念,不僅有利于豐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對于發揮服務業的引領支撐作用,提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層次,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創新農村服務業發展理念,歸根到底要靠完善體制機制來保障。要按照創新理念,著力引導農村服務業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網絡化,著力引導農村服務業優化質量提升機制,推進標準化、品牌化建設,為農村服務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參與、引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能力創造條件。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更好地發揮城市服務業對農村服務業發展的帶動作用,為提升農村服務業發展水平和質量,為更好地發揮城市消費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帶動力創造條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州學刊》2016年第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区高清 | 又黄又爽又色无遮挡国产 | 午夜福利在线永久视频 | 日本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中文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日韩欧洲在线高清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