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李裴:塘約農村改革的關鍵是什么?

[ 作者:李裴?劉學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4-05 錄入:吳玲香 ]

原題:抓住改革牛鼻子激發農村新活力

—訪省委副秘書長、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辦主任李裴

最近一段時間,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主流媒體聚焦,大家為什么這么關注塘約?塘約又有什么值得大家關注?塘約的發展有什么樣本意義?怎么更好發揮塘約的效應?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了貴州省委副秘書長、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辦主任李裴。

劉學文:塘約村三年前還是一個“榜上有名”的貧困村,如今成為小康示范村,省委政研室曾專門赴塘約村進行過調研,塘約村“脫胎換骨”、“破繭蝶變”的關鍵是什么呢?

李裴:前不久,省委書記陳敏爾在塘約村調研時指出,塘約村只用2到3年時間,就從貧困村變成小康村,關鍵在于抓住了農村改革這個牛鼻子,根本在于有一個好的基層黨組織。牽牛要牽牛鼻子,突破須找關鍵點。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塘約村僅用兩年多的時間,從貧困村蝶變為安順市的“小康示范村”,關鍵抓住了三個方面。

一是抓住了農村改革的牛鼻子。我國農村改革是從調整農民和土地的關系開啟的。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2014年,塘約村拉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序幕,抓牢“確權”這個基礎、“賦權”這個關鍵、“易權”這個核心,率先成立村級土地流轉中心,建立農村產權確權信息管理平臺,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農地集體財產權“七權”疊加一并進行確權登記,明晰農村產權“身份證”,讓農民把產權“揣”在兜里,初步形成了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為農村產權交易打下基礎,推動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實施股份合作的發展模式,實現“產業連體”“股權連心”,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增強了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走出了一條農村改革促小康的蝶變之路。

二是調動了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貧窮不是不可改變的宿命,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來的。一個地方的發展狀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精神狀態,干部群眾心齊氣順,發展自然水到渠成。塘約村把準群眾“拔窮根”的心愿,充分調動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引導他們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從增加收入入手,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參社入股,合作社百分之三十,村集體百分之三十,村民百分之四十,把利潤分成的“大頭”留給群眾,讓過去每戶農家的單打獨斗,變為全村上下的凝心聚力,取得了合作社抱團發展的脫貧“真經”,走出了一條干群齊心奔小康的蝶變之路。

三是激發了基層組織的戰斗力。農村黨組織在農村各項工作中居于核心領導地位。辦好農村的事情,關鍵在黨。三年前的一場大水,沖走了塘約村民們豐收的希望,被逼到絕境的塘約村,反而有了“背水一戰”的勇氣,村支兩委開始反思這些年村里增收乏力、許多村民還生活在貧困線下的原因。災后的第三天晚上,塘約村支兩委11位成員共商塘約的出路。會上,村黨總支書記左文學提出:“把全村辦成一個合作社,把分下去的責任田全部集中起來,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塘約村黨組織沖破觀念的桎梏,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圍繞黨建+扶貧+產業+金融發展思路,采取“黨總支+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經濟發展模式,黨組織發揮帶頭作用,引領村民干事創業。同時,探索“黨支部管全村,村民管黨員”的創新之舉,走出了一條黨組織引領脫貧致富的蝶變之路。

劉學文:塘約村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實現了蝶變,那么放在全省、甚至全國的視野來看,塘約改革的樣本意義在哪里?

李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就說過,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塘約村的改革實踐不同于小崗村,也有別于華西村,它創造了貧困地區追趕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奇跡。

一是喚醒沉睡的資源,為農村改革打開了一把鎖。農村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以來,“分”的層面分得徹底、激勵充分,但“統”的層面統得不夠、明顯滯后。塘約村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激活耕地、林地、荒坡地、溝渠等農村各類要素,做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篇大文章,通過產業和股份把農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民特別是貧困群眾的利益聯結起來,再造雙層經營“統”的功能,探索推進農民由“分”到更高層次的“合”,讓沉睡的資源活了起來,分散的資金聚了起來,增收的渠道多了起來,老百姓的日子好了起來。塘約村的改革樣本意義就在于以改革的思維、手段,圍繞人、地、錢、農業經營主體、村級集體經濟五個要素,通過股份制盤活農村沉睡的自然資源、存量資產和人力資本,形成推進產業發展的強大聚力合力,尋求到了打開農村改革這把鎖的鑰匙。從歷史角度看,塘約村是我省農村改革中的一個成功實踐,它的作用將遠遠超越“窮則思變”本身。

二是鼓起群眾的腰包,為農民致富探出了一條路。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農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收入。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決戰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最艱巨的省份。如何找到貧困地區群眾致富的路子,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三年前,塘約村還是二類貧困村,村民收入只有3000多塊錢,村集體經濟不到4萬元。塘約村把群眾集中地扭成一股繩,抱成一團,走“合股聯營、村社一體”的發展道路,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2016年村民收入突破萬元,翻了近三倍,村集體經濟增加到202萬元,全村1400多個外出務工人員中有1000多人返鄉創業就業,有效破解了農村“三留守”的問題。塘約村的改革樣本意義就在于立足村情,把改革的落腳點放在增加群眾收入和壯大集體經濟上,探索了富民強村、共同富裕的發展路子。從現實角度看,塘約村是我省脫貧攻堅中的一個示范樣本,它的價值將遠遠超越“增收致富”本身。

三是釋放規模的效應,為農業發展撐起了一片天。一個地方的農業發展只有走規模化、集約化、特色化的道路,產業發展才具有旺盛生命力。發展現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大勢所趨。塘約村通過探索土地集中流轉新模式,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實現了農業提質增效與農民增收。比如,與天成農業公司合作建設學生營養餐食材特供基地,發展羊肚菌基地、淺水蓮藕基地、辣椒基地及精品水果基地,初步構建了規模集約化發展的現代農業體系,迅速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正如塘約村黨總支書記左文學所說的“不抱團發展我們做不到這些事,我們集中起來實現了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單打獨斗做不起來的”。塘約村的改革樣本意義就在于大規模的土地流轉,實現土地連片、集約、適度規模經營,催生了農業“規模效應”,給農業發展打開了廣闊天地。從長遠視角看,塘約村是我省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一個典型案例,它的意義將遠遠超越“產業發展”本身。

劉學文:塘約村具有可復制的樣本意義,然而現在卻眾說紛紜,有塘約道路、塘約經驗、塘約模式、塘約精神之說,并不統一,怎么樣才能讓塘約持續發光呢?

李裴:眾說紛紜在一個典型的成長中是一個好事,可以不斷擴大影響、不斷完善提高。總的來看,塘約無疑是當代農村改革中的一個典型經驗。讓塘約持續發光,除了當地干部群眾持續改革使勁外,還需要總結提煉推廣其經驗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讓塘約的實踐在各地開花結果。

一方面注重總結提煉,形成統一的提法。一個地方發展的快慢、優劣,是否善于總結經驗并形成制度十分重要。否則,再好的思路和做法,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逐漸淡忘并最終失去。小崗村、頂云公社的經驗長盛不衰,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包產到戶”“定產到組”的提法深入人心。省委政研室已組成聯合調研組再次赴塘約村調研,圍繞“七權同確”等塘約農村改革做法,群策群力總結提煉源于塘約實踐、符合塘約實際、適應發展規律的做法,力爭形成一個統一的提法。

另一方面突出運用推廣,形成可操作的辦法。總結先進、推廣典型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推動工作的關鍵一招。經驗綻放花千樹,典型齊妍滿園春。運用好、推廣好、發展好典型經驗,就能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成就新精彩。推廣典型需要有可操作的辦法,如果生搬硬套,就會水土不服。在這方面,省委政研室對源于我省的“三變”改革經驗、精準扶貧“四看法”、易地扶貧搬遷“五個三”經驗等進行過細化,形成可操作的辦法措施,有力促進了這些典型經驗的推廣落地。運用推廣塘約村的改革發展經驗,必須進一步細化其辦法措施,形成一套有針對性、有操作性的制度方法。

劉學文:塘約村的變化引起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的關注,他說“塘約是新時期的大寨。塘約精神不簡單,還是要發揚。”發揚塘約精神,關鍵要抓些什么呢?

李裴:塘約村人敢闖敢試、大膽改革、銳意進取的實干精神、創新精神確實值得廣大農村地區借鑒與學習。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關鍵環節“一子落而滿盤活”。透過塘約村這個“小窗口”看貴州農村改革發展,發揚塘約精神,關鍵是要抓住改革牛鼻子,不斷激發農村新活力。

一是與時俱進深化農村改革。塘約的實踐證明,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調動農民積極性。要推廣運用“三變”改革經驗,充分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努力在改中求變、在變中求新。要圍繞正確處理農民和土地關系這一改革主線,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落實“三權分置”,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著力推動農村產權制度、土地制度、經營制度、組織制度、治理體系等體制機制創新,讓改革成果更多惠及廣大農民群眾。

二是狠下功夫建強基層黨組織。塘約的實踐證明,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法寶。我們常講,“村看村、戶看戶、農民看支部”,“給錢給物,還要建個好支部”。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精準選配村黨支部書記,把黨組織建設成為落實黨的政策、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要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進一步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努力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發動群眾、凝聚群眾、組織群眾脫貧致富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因地制宜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塘約的實踐證明,農業是貧困地區農民生活和收入的主要來源,必須堅定不移走產業發展的富民強村之路。要把發展生產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依托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發揮農村科技人才、農村經營人才、農村基層組織人才作用,加強農產品品種、品質、品牌建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貴州綠色農產品叫響、抓實、見效,讓黔貨出山、風行天下,促進綠色農產品不斷“泉涌”,讓貴州綠色農產品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紅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天下貴州人(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免费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二页 | 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三州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一级a爱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