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日發布的《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7-2018)》顯示,2017年全國農村實現網絡零售額首次突破萬億大關,達12448.8億元人民幣。2018年上半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6322.8億元。數據顯示,農村借助互聯網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巨大潛力。
針對農村電商的“發展之路”,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日前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程郁。
順應時代趨勢
中國經濟時報:為什么當前農村電商的發展備受關注?
程郁:近年來,農村電商發展迅速,在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和創業就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底,農村網店達到985.6萬家,較2016年增加169.3萬家,同比增長20.7%,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農村電商的發展推動了我國農產品流通方式由多層級的鏈式流通向多維度的網絡直鏈轉變,實現了去中間化、去層級化的發展,優化提升了農產品供應鏈的組織效率,為分散的小農戶和個體消費者創造了更多的市場選擇機會。
其中,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項目重點向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傾斜,幫助偏遠地區建立與城市消費直連的新市場通道,使其能夠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實現生態產品的高附加值,有力帶動了貧困地區的脫貧增收。在之前的發展中,部分地區電商平臺的拓展是以農村市場滲透為目標,產品的下行遠大于產品的上行,因而在新的鄉村振興發展階段,更需要電商積極推動產品上行,帶動鄉村產業發展。
急需解決痛點
中國經濟時報:當前,發展農村電商的關鍵在于哪些方面?
程郁:一方面,是物流通道的打通和成本的降低。電商背后需要強大的物流體系的支持,包括產地倉儲、包裝等物流基礎設施和聯通全國市場的物流網絡,才能保障實現從產地向終端消費者的直接配送。
物流網絡范圍決定了電商的市場廣度,物流效率則是其競爭力的關鍵。但是目前來看,相比城市物流,農村電商物流成本仍然偏高,尤其是到村物流的規模不經濟制約其成本降低。而且生鮮農產品的易腐性需要冷鏈物流的保障,當前產地預冷、冷藏設施建設滯后、冷藏運輸能力不足、有庫無鏈、冷鏈物流成本高等問題,仍制約農村生鮮農產品的電商銷售。
另一方面,產品的標準化與品質控制。電商的發展必須以優勢產業和優質的產品為基礎。電商銷售因為客戶無法當面驗貨,對產品的標準化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更嚴格的品質控制、分級分類、包裝保鮮等要求以方便消費者選擇和放心購買,才能夠以更好的消費體驗獲得消費者信任和爭取粘性消費。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人才。農村能夠應用互聯網技術,懂得電商營銷的人非常缺乏,迫切需要吸引一批有技術能力、熟悉互聯網經營模式的人引領帶動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針對這些“關鍵點”應如何應對?
程郁:首先,物流體系建設方面,需要支持產地農產品預冷、倉儲、分級分類、包裝等設施和配套服務的發展,合理布局冷庫庫點和冷藏運輸車確保各環節的有序連接以實現真正意義的冷鏈物流。積極推進物流資源的整合,以集聚規模化和互補連接,降低物流成本。
其次,在產品的質量控制方面,利用合作社和企業推廣標準化生產園,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在標準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在市場上摸索建立農戶會用、市場認可、管理方便的農產品分級標準,以分級定價實現產品優質優價,通過規范生產操作流程引導生產者加強質量控制、改進產品品質、強化采后管理。
另外,在人才方面,一方面要積極吸引互聯網人才到農村創業就業,另一面要加強本地電商的應用實訓,普及電商創業發展的基本技能。
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經濟時報:發展農村電商對于鄉村振興還有哪些特殊意義?
程郁:第一,當前農村電商是促進產業振興的有力動力。電商拓展的更廣泛市場能夠為農村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形成有力支撐;電商創立的新消費模式和新體驗能夠增強市場滲透,能幫助提升農村產業附加值;電商形成的產業生態體系有利于培育孵化創新創業,能夠激發農村內生發展活力。
第二,農村電商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平臺。作為一個新興業態,更能夠吸引有技能、有想法的企業家和年輕人的回歸,能夠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第三,農村電商有利于推動生態振興。電商的新商業模式創新,以新消費體驗幫助生態產品實現更高價值。
第四,農村電商支持實現組織振興。互聯網信息技術提高了基層治理的新手段,電商、微商強化了信息的互聯互通、資源的聯合共享、村民的互補協作。
第五,農村電商為文化振興注入新活力。電商蘊含的是一種互聯網的新興文化,其推廣和應用也帶動了網絡思想和文化的普及,通過信息的快速傳播,帶來新信息、新活動方式,更加豐富農村的社會文化生活。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