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光明日報|賀雪峰、秦富、陳文勝:如何觀察今天的中國鄉村?

[ 作者:賀雪峰?秦富?陳文勝?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4-03 錄入:王惠敏 ]

【關注鄉村振興系列訪談之二·智庫答問】

Page_b.jpg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02日 07版) 


本期嘉賓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賀雪峰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教授 秦富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員 陳文勝


新時代人們對“鄉愁”有新訴求

光明智庫:近幾年,以春節返鄉為題材的“返鄉體”興起,每年都會出現一批“爆款文章”。例如2019年春節,一篇名為《山東“男孩”攜妻回村過年記》的文章走紅網絡,當地的習俗成為熱議話題。“返鄉體”文章為何總能引發關注?

陳文勝:廣義的“返鄉體”文章有兩大類,一類是長期從事農村調查與研究的學者對鄉村問題的分析,另一類是文學類、紀實類、新聞類的鄉村觀察。后者主要抓住某一特定現象或事件,往往具有較強的新聞性,容易形成熱點并迅速傳播。

這幾年“返鄉體”熱度高,首先是因為鄉村發展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和關注,帶著鄉村文化印記的文章很容易引發討論。其次,新時代人們對“鄉愁”有新訴求。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鄉愁”成為城市人內心的突出渴望,逢年過節容易被集體引發。再次,互聯網時代傳播媒介眾多、信息傳遞快捷、可參與性強,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返鄉體”熱。

樹有根,水有源。鄉情根植于中華民族所獨具的傳統文化中,“返鄉體”熱反映了人們在城鎮化進程中對傳統文化的眷戀與呼喚。

賀雪峰:“返鄉體”文章抓住了當下中國鄉村巨變的現象和這個時代特有的鄉愁。現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中,有很多是從鄉村走出來的。他們既帶著鄉村生活的記憶,又有著對當下鄉村的陌生感,于是生發出了一種特有的鄉愁。過去的鄉愁是“少小離家老大回”,自己在變,而鄉村不變;今天的鄉村發展日新月異,春節返鄉的人很容易產生“物是人非”之感。這是“返鄉體”爆紅的社會基礎。

一些“返鄉文”對鄉村發展視而不見

光明智庫:能成為“爆款”的“返鄉體”文章多偏于悲情。不少網友吐槽,為什么點贊家鄉發展的文章得不到關注?在您看來,鄉村振興的成績應該如何評價?

賀雪峰:在快速城鎮化的背景下,鄉村社會必然發生變化,包括物質層面的變化和精神文化層面的變化。在物質方面,現在的中國農民物質生活日益豐裕,而鄉土文化的衰減是現代社會快速發展中出現的階段性問題。“返鄉體”文章往往聚焦后一方面,對前者關注不夠。另外,正如一些網友反映的,每年返鄉都會看到家鄉面貌的可喜改變,這是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與國家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投入有關。

未來,農村的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村容村貌等將進一步改善,鄉風文明和文化振興也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實施鄉村振興并不是為了重現傳統意義上的“鄉土社會”,而是要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秦富:事實上,也有很多“返鄉體”文章是充滿激情和亮色的,諸如展現村容村貌、講述“新年俗”,正是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的真實寫照。

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確立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將規劃實施成效納入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年度績效考評內容,考核結果作為有關領導干部年度考核、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確保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從一年多來的實踐情況看,鄉村振興開局良好,振興步伐全面加速。

陳文勝:有些“返鄉文”對鄉村發展的成就視而不見。它們把現代化的城市與傳統的鄉村機械對照,把理想中的農村與中國當前的農村作簡單對比,從而用最高的道德標準、最好的理想圖景來要求鄉村。

的確,在現代化浪潮的席卷之下,中國鄉村社會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一些問題逐漸浮現。但這些問題絕非鄉村所獨有,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恰恰是城市病和工業病在鄉村的蔓延。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國家發展戰略、從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現狀中尋找答案。

把以規立德作為凈化鄉風的根本之策

光明智庫:“返鄉體”文章里,對農村婚喪陋習、天價彩禮等不良社會風氣多有反映。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指出:“對婚喪陋習、天價彩禮、孝道式微、老無所養等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治理。”相關文件精神應該怎么落實?

賀雪峰:農村出現婚喪陋習、天價彩禮等不良風氣,與鄉土道德規范弱化有關。例如,天價彩禮是農民應對婚姻壓力的手段,通過彩禮將婚姻壓力轉移到父代,容易造成農村代際關系失衡,出現孝道式微、老無所養等問題。還有一些地區出現“人情風”,農民爭相辦酒席,傳統的人情習俗變異為斂財工具和面子競爭手段。這些不良風俗讓農民深受其苦。

要落實文件精神,除了政府倡導之外,關鍵還要加強村民自治建設,引導農民成立村莊理事會一類的社會組織,由農民自己制定村規民約,通過社會輿論制約不良風氣,避免相互之間的惡性競爭。

陳文勝:倫理道德是引導社會風氣、凝聚社會人心的重要力量,也是鄉村治理的靈魂。因此,必須把以規立德作為凈化鄉村風氣的根本之策,突出村規民約的觀念引導和行為約束作用,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文明村”“文明戶”等文明創建與評議活動,采取各種有效形式激發農村傳統文化活力,不斷豐富鄉村文化生活,以風清氣正、向善向上的輿論導向推動自我教化,形成文明鄉風。

對許多農民來說,婚喪節慶是頭等大事,關乎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的榮譽和面子。因此,鄉風文明建設重在引導,不能簡單粗暴地用行政手段過度干預。當前,一些地方在鄉風文明建設中搞形式主義,不分對象硬性規定婚喪只能辦多少桌酒,桌上只能擺幾道菜,菜只能是哪幾個品種等,很容易引起群眾反感和排斥。移風易俗要發揮鄉村社會組織如紅白喜事理事會等機構的自治勸導作用,鄉風文明建設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

處理好城鄉關系要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

光明智庫:“返鄉體”文章實際上折射出了城鄉關系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處理城鄉關系,齊心協力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賀雪峰: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目的是改善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局面。鄉村是我國現代化發展的穩定器和蓄水池,鄉村振興的根本出路在于繼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關鍵要正確定位鄉村。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需要結合中國現代化事業進程穩步推進,下好這盤大棋急不得。

秦富:實現鄉村振興,夯實農業生產能力是基礎。同時,市場與政府要協同發揮好作用。城鄉居民身份差異、土地國有和集體所有差異、農民財產權利不明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民權益造成了影響,必須依靠“看得見的手”,通過政府宏觀調控推動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

提高農民參與積極性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近年來關于“三農”工作的文件中都強調,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與農民切身利益掛鉤,才能有效激發農民的創造潛能。

完善支持保護制度是基礎保障。黨的十九大明確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要創新完善政策工具和手段,加快建立新型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這對于發展基礎薄弱、在小康社會建設中成為短板的農業農村,無疑是重要的支持和基礎性保障。

加強黨的領導是重中之重。鄉村振興實踐一年多來,黨的領導作用發揮越好的領域,進展和質量就越好;黨的基層組織越健全、核心堡壘作用發揮越好的地方,鄉村振興各項任務指標的具體落實就越好。

陳文勝:處理好城鄉關系要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和平等權利,尊重鄉村價值與自主發展。因此,做好鄉村振興的大文章,鄉村必須建設得更有鄉村味,拓展更多的鄉村功能,決不能用城市的標準建設和評價鄉村。城鄉融合不是鄉村和城市的合并,而是城鄉功能互補發展。

我們要防范有些文章用城市標準來審視鄉村,用田園牧歌的文學思維為農村問題開藥方。如新農村建設中推動農民上樓,這事本身很好,但農民需要的不僅僅是住房,還需要農具雜屋和牲畜圈欄。

不做旁觀者,而要積極參與建設好家園

光明智庫:正確看待和反映新時代的“三農”風貌,除了加強“三農”本身的建設,社會各界也應該有一份職責擔當。您對此有何建議?

賀雪峰:關注“三農”是好事,但對“三農”問題的認識要回歸理性。以“返鄉體”文章爆紅為例,說明很多人對鄉村的認識中有不少想象的成分。今天的農民不應該總是被塑造成“苦”的形象,中國的農民絕大部分生活得幸福而有尊嚴。另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后,很多人認為開發鄉村的機會來了,一味鼓吹政策放開,尤其是土地政策放開。我認為不能簡單對待。鄉村不能變成城市過剩資本的盲目去處,鄉村建設服務的對象是農民,而不是城市市民。鄉村振興要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如果偏離了這一點,在實踐中就不可能成功,也不會得到中央政策支持。

秦富:政府層面要正面引導、合理規范。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把“三農”工作提到新高度,提出新要求,意義非常重大。為將文件精神落到實處,媒體應積極宣傳、理性推介;企業要發揮更大的社會責任,吸納農村勞動力,幫助農村發展;鄉村基層組織帶頭人和新鄉賢要通過正面的具體實踐,示范輻射、推廣帶動,成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線帶頭人。

陳文勝:鄉村不應該按照城里人的要求來發展,更不應該照搬國外模式。建設農民的鄉村,核心應是按照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重塑城鄉關系,使鄉村的發展進程不再因服從工業和城市的需要而延緩,在城鄉平等的原則下尊重鄉村自主權,讓廣大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真正主體。

在鄉村振興中,我們不要做旁觀者,而要積極參與建設好我們自己的家園。如果我們不能為鄉村修一條路,但一定可以為鄉村的道路鋪一塊石頭;如果我們不能為鄉村建一片林,但一定可以為鄉村栽一棵樹。只要人人參與、人人付出,中國鄉村一定會成為更加美好的家園。 


相關閱讀:

網友期待“返鄉體”文章多提供建設性意見

作者:光明網輿情中心

QQ截圖20190403090840.jpg

網上輿論觀點占比分析

 【網絡關注】 

“返鄉體”文章近幾年來大行其道,成為春節期間的熱門話題,涌現出不少“爆款”。據光明網輿情中心統計,今年春節前后,網上對“返鄉見聞”“返鄉日記”等“返鄉體”文章的討論量達4.4萬條。網友在肯定“返鄉體”文章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同時,也指出其不應過分渲染悲情色彩,要善于提出建設性意見。

網友肯定“返鄉體”文章關注鄉村現實情況,認為其在一定意義上體現出社會對鄉村發展問題的重視。網友“流浪的貓兒想吃魚”表示:“有很多返鄉見聞寫出了農村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與困惑,這種關注農民、關注農村發展的態度還是值得肯定的。”網友“Vickyuuu”稱:“好的‘返鄉體’文章能夠積極關注鄉村發展問題,在寫出鄉村迷茫的同時,也寫出了鄉村發展的新面貌。”

有觀點認為部分爆款“返鄉體”文章渲染過多悲情色彩,未能真實反映鄉村面貌。網友“祈兒要努力”稱:“很多爆款的返鄉筆記充滿了悲情色彩,一味地抒發鄉愁,給人一種鄉村日益沒落的感覺,其實并不然。”網友“幽谷要努力”表示:“真的不喜歡居高臨下的‘返鄉體’文章呀,相比于前些年記錄返鄉見聞相關文章的客觀理性,現在批量化出現的‘返鄉體’文章好像在制造不現實的世界。”

很多網友認為“返鄉體”文章應客觀反映來自鄉村的聲音,為鄉村振興提供建設性意見。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認為,在“返鄉體”的基礎之上,更應該關注建設性的東西。不僅要看到鄉村存在的問題,更要思考這些問題怎么解決,這樣才能帶給我們更多啟發,并鼓舞更多人投身到鄉村建設中去,為改變鄉村的面貌作出貢獻。網友“微風吹過微微暖”稱:“返鄉筆記應該是客觀的、真實的,用一種平等的態度傾聽來自鄉村的聲音,站在城鄉融合的角度,用交流促進融合。”

 【數據說】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9899萬人,2018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1660萬人,6年來累計減少了823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計下降8.5個百分點。

《中國統計鑒》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為9429.6元,2014年為10488.9元,2015年為11421.7元,2016年為12363.4元,2017年為13432.4元,2018年為14600元,實現了較快、穩定、持續增長。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蔣正翔、王斯敏、李曉、馬卉   實習生 王美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2019年04月02日 07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精品 | 尤物在线观看视频黄负 | 好吊妞在线观看新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91福利在线观看 | 日韩在线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制服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