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內人士眼中,這一輪豬肉漲價,并不意外。但是幅度如此之大,卻可能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根據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記錄,2019年1月份的白條豬批發價格還在低谷,為13.77/公斤,而到了10月底,居然飆升到50.25元/公斤,增加了2.6倍!盡管隨后又回降到了40元/公斤左右,也還是增加了近2倍。
豬肉漲價的原因很簡單:豬肉少了。豬肉為什么減少?綜合各方面的分析,是三大因素疊加:一是生豬生產自身的周期性波動--2018年上半年生豬價格太低,讓一些農民不愿養豬;二是2018年8月以來,非洲豬瘟出現并快速蔓延,讓一些農民不敢養豬;三是一些地方進行環境污染治理,拆除了一些豬場,讓一些農民不能養豬。
三重因素疊加,所造成的豬肉減產幅度,前所未有。根據官方數據,2019年7月,我國生豬存欄和母豬存欄數量,同比均下降了32%。這意味著,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上半年期間的生豬出欄數量,同比將下降32%左右,折算成豬肉生產的減少量,為1700多萬噸。
這個減少幅度,是以2018年為基期計算的。如果我們再多回看幾年數據,就會發現:2013年以來,我國的生豬生產一直呈下降趨勢。2018年末同2012年末相比,我國的生豬存欄數量減少了5200多萬頭,減少幅度為11.1%。因此,2019年的減產,是雪上加霜,或者說是雪上加冰。
我在農村調研時,聽到不少地方干部把豬肉價格上漲與中美貿易戰關聯起來。這是誤解。2012年以來,我國每年從美國進口的豬肉數量,大體上在10-20萬噸之間。這個數量級,同我國國內豬肉減產的數量相比,微不足道。
即便考慮全部的豬肉進口,影響也很有限。我國的豬肉進口,2016年數量最大,為162萬噸。2017年、2018年分別為122萬噸和119萬噸。2019年我國豬肉進口數量大幅度增長,前10個月合計,也不過為150萬噸。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數據,近年來,世界每年豬肉的出口總量為500多萬噸。顯然,靠進口,遠遠無法彌補國內豬肉減產缺口。
把進口數量考慮在內,豬肉供給量仍然減少1500萬噸左右。這意味著,有人要少吃豬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水平決定了購買水平。因此,豬肉減產的絕大部分壓力,最后的承受者,只能是低收入階層??空o低收入者發補貼,無法解決問題,因為,再怎么補貼,也無法彌補收入差異。要想真正解決問題,只能是加快恢復國內生豬生產。生產數量上來了,豬肉價格自然會降下去,低收入階層才能買得起更多的豬肉。
受豬肉價格上漲影響,牛羊肉和雞肉的價格也上漲了,但幅度要小得多。根據北京新發地市場的記錄,牛羊雞肉的價格,同比上漲幅度最大時,均為20%上下。
牛羊肉與豬肉相比,屬于高價產品,價格通常比豬肉高一兩倍以上。即便在豬肉漲價后,牛羊肉的價格也仍然高于豬肉,因此,對豬肉的替代性很小。絕大部分人口不會因為豬肉漲價了,就轉而去買價格更高的牛羊肉。
雞肉的替代性要大得多,主要是因為飼料報酬率高,價格比豬肉低,并且生產周期很短,從孵化小雞到肉雞飼養,只要兩個多月的時間。因此,豬肉價格大漲以來,雞肉的消費數量明顯增加。雞肉價格上漲的幅度并不是很高,是因為肉雞企業的競爭比較激烈。價格上漲的部分,基本上全是利潤;20%的價格上漲,可能意味著利潤翻倍還多。這極大地刺激了肉雞生產的增長,從而抑制了價格的進一步升高。
這一輪的豬肉價格暴漲,史無前例。今后一段時間,只要把非洲豬瘟控制好了,暴漲上去的價格,終究還是要回落下來。只是,此后的養豬業,將不再是原來的模樣。
雞肉對豬肉的替代,將會持續下去。這是件好事。同豬肉比起來,雞肉的蛋白質含量更高,脂肪含量更少,質量更好(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并且飼料效率高,生產成本更低,消費價格更低。
事實上,過去30多年來,在肉類消費中,豬肉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從高于90%,下降到這次漲價前的62%。這次漲價之后,有可能降低到60%以下,并且還會繼續降低。
我國禽肉消費占肉類生產的比重,從80年代初的不到10%,上升到現在的22%,將來還會持續上升。美國的肉類消費中,比重最高的是禽肉,包括雞肉和火雞肉,占45%,而豬肉僅占25%。日本的肉類消費中,禽肉所占比例更高,達50%左右,而豬肉只占35%左右。
由于環保要求而關停的養豬場,不會再度開放。新建的養豬場,環保要求一定會很嚴格。因此,我國養豬業的結構,必將發生兩個方面的變化:
一是規模結構變化。太大或太小,都不成。小規模農戶難以環保達標,就不用說了;而萬頭豬場或更大的豬場,豬糞的處理會日益困難。無論用什么樣的糞污處理技術,豬糞的最終出路,也只能是回到田里去。從技術、環保和疫病控制的角度看,大企業的養豬總量會更多;但是,這些企業中,每個養殖場的規模,并不是越大越好。500-2000頭的存欄數量,可能是比較適宜的養殖規模。
二是區域結構變化。會有更多的豬場,建在山區和丘陵地區。因為,要把豬糞處理成有機肥,成本比較高,普通的大田是使用不起的。而丘陵山區的各種特殊種植業,包括茶園果園等,是高增值的產業,每畝的產值通常在萬元以上;這些特殊種植業需要有機肥,愿意用有機肥,也用得起,是有機肥的最好去處。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長。曾任農業部(今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