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豬肉這個品類還提不到影響中國糧食安全的高度,但今年以來中國豬肉進口數據以及進口來源國的大量供貨仍令人不禁為中國國內諸多養殖戶捏了一把汗,擔心一旦進口豬肉霸占市場時間太久,會從根本上奪走中國本土豬肉的市場份額,最終哪怕豬肉價格重新回升,中國養殖戶也無法完全重新回歸,屆時中國豬肉價格將就此受制于國外,成為“下一個大豆”。
不過,在卓創資訊畜牧業分析師姬光欣看來,這略顯多慮。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國外高補貼、集約化的養殖方式,以及不食用豬肉副產品的生活習慣導致豬肉副產品往往會搭配豬肉出口進行所謂“贈送”的情況,確實使得進口豬肉即便加上關稅成本,有時也會在價格上低于中國本土豬肉,頗具競爭力。
可是,距離這一客觀制約因素導致國外豬肉多是以冷凍形式進入中國市場的,這一局限決定其很難贏得中國民眾的首選進而影響到中國通貨膨脹率的表現,畢竟對多數民眾來說,新鮮的豬肉才是餐桌首選,而這是本土豬肉最大的優勢。
因此,大可不必對進口豬肉借空檔占據中國本土豬肉市場份額一事過于憂慮,即使在市場份額方面有所沖擊,也僅限于對冷凍豬肉和副產品需求更多的加工企業,而這一部分份額,原本也就多掌握在進口豬肉手中,不存在所謂的搶占。
相比份額侵占,對此次進口豬肉大量進入中國市場事件的關注更應放在“中國豬肉市場空檔”和“中國養殖成本”這兩個角度。
為何供給完全有能力自足的中國豬肉市場會給進口豬肉帶來可乘之機?無非是散戶眾多導致的無序化養殖使得中國國內豬肉供給無法按照供需變化實現科學調整,跳脫供需平衡規律的豬肉價格呈現大起大落的波動狀態,波動的價格則會導致散戶養殖頻繁出入市,進而引發豬肉價格更大幅度的波動。同時,產能的收縮和再恢復會加大養殖業成本,使本土豬肉在價格上比進口豬肉缺乏競爭力。
因此,與其關注近來進口豬肉量的增減,不如借此“空檔”推動中國養殖業集約化生產,同時進一步減少流動環節花費,從根本上保護中國國內養殖戶的利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商務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