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已經連續發出13個指導農業工作的一號文件,可見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即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瞄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貫徹五大發展新理念,明確了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等目標任務,出臺了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加強和改進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六大板塊”、30條政策舉措,是推動“十三五”時期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抓好三農工作是確保我們黨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任務的關鍵,要有緊迫感、責任感,努力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的好形勢,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供有力支撐。做好今年的農業農村工作,我理解核心是這么三句話:一是貫徹中央精神,落實“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切切實實在“十三五”開局之年把現代農業的步伐邁得更穩更快。從當前全國發展的情況來看,地區之間有不平衡、人群之間有不平衡、產業之間也有不平衡,相對而言,我們的三農工作就是一塊短板。到2020年,把今年算在一起就有5年時間,能不能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能不能確保億萬農民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這是農業戰線廣大干部群眾肩負的重大責任。二是落實發展新理念,推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這五大發展理念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體系,既符合中國國情,也符合世界發展潮流。我們的發展不能追求一些單一的指標有多高,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社會的全面進步,考慮到人的全面發展。在貫徹落實這五大發展理念的過程中,要牢牢地把握好這五大發展理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扎扎實實地推向前進,不能相互替代,不能顧此失彼。三是認真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項工作既是改革,也是發展。中央提出了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這五大任務,各個領域都要去對照自己的行業、自己的領域,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樣才能把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落實到各個領域和行業。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就是生產一定要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不能是市場有需求的生產上不來,而市場沒有需求的東西卻提供了一大堆;二是推動制度、科技、經營體系等方面的創新,降低供給的成本,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益。
糧食供求結構失衡,價格下跌,進口和庫存都創歷史新高,這是當前農業農村工作的焦點問題。糧食體制包括價格形成機制、補貼政策、收儲制度三個板塊,需要根據形勢變化予以調整。現行的糧食政策是在2004年形成的,運行到去年是12個年頭。開始實行這個政策時,是利大于弊的。但很多環節和背景條件慢慢變化,現行的體制開始變得弊大于利,不改就走不下去了。糧食體制的改革已經陸續啟動,今年的重點是改革玉米價格形成機制、補貼制度、收儲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則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國家將取消東北地區玉米臨時收儲制度,形成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讓國內產品的價格不比進口的國際市場產品的價格貴。農民的損失政府要在價格以外補貼,建立生產者補貼制度。只有“價補分開”,加工企業才會選擇國內的產品。只有需求擴大了,生產出來的東西才好賣。為防止玉米市場價格大起大落,國家還要根據具體情況相機干預。
作者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