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農業八大特征
2016年4月17日,“2016中國農業發展論壇”在中國農業大學東校區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報告廳舉行。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張天佐先生出席論壇并發表主題演講。以下為現場實錄:
張天佐:尊敬的陳主任、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上午好!
剛才聽了陳主任精采演講深受啟發。確實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來說十三五面臨一個重大選擇,從國際來看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那么國內又進入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農業從我們自身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來看各種矛盾和問題又在不斷的積累,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中央定的我們十三五期間乃至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是我們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期。我們能不能順利實現這個轉型,那么取決于我們十三五開局這五年能不能走順。
面對十三五全面建設現代農業的時代要求,我認為我們國家的農業必須實現四個方向性的轉變:一個必須從重產量向重產能轉變;追求數量增長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和生態的轉變;從生產主導向消費主導轉型,以一產為主向三產融合提升。
今天我想就新時期我們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一些新的特征做一個簡要的介紹,很多都是個人的一些看法。
第一個我認為我們現代農業建設進入一個轉方式調機構的新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農業農村經濟取得巨大成就,陳主任列舉很多數據,去年開始我也做了一個數據上的詳細分析,我們主要農產品、糧食和主要菜籃子產品總量是全世界第一了,人均占有量也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比如糧食現在人均占有量超過450公斤,遠遠高于人均世界占有量330公斤的水平。蔬菜種植面積超過3.3億,其中設施化水平已經超過8千萬。每年產量8億噸左右,平均到全國人口人均540公斤以上,也就相當于我們每個人口人均一天有三斤以上的蔬菜。水果我們現在人均占有量也達到190公斤,大概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左右。肉類人均平均水平2公斤,禽蛋產量占到世界總量的40%,人均20多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水產品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人均占有量達到47公斤,我們動物蛋白類產品加起來,就是肉類、水產品、禽蛋類產品加起來人均占有水平接近120公斤。這是個什么概念呢?比我們東南亞一些國家高很多,比世界水平高出許多,高于日本和韓國,比美國水平略微低一點——美國水平130公斤。
除了這些主要產品以外我們的奶類是我們近20年發展比較快的一個產業,現在已經產量據世界第三,去年進口產量達到世界第一,人均占有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我們13億水平消費奶還有個過程習慣問題。雖然人均占有水平比世界水平低,但是快速增長還有個過程。占有量少的可能牛羊肉,我們現在牛肉人均水平超過5公斤。總的來看我分析這些數據給大家看就是一個觀點:我們人均水平已經達到比較高的臺階上。但是事物具有兩面性,我們分析我們供給充足的情況下看看價格。
1995年到2014年的數據進行系統分析,也就是19年數據進行分析,我們大部分農產品年均價格的增速只有1.5%到2.7%。那么這20年我們CPI增速是多少呢?2.26%。也就是說我們有相當一部分農產品年均價格的實際增速沒有超過CPI,這句話換句話理解就是我們實際種植這些產品單位重量的產品銷售價格收益在下降,是負值。我們看我們這些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大概年均增長10%,而我們的農產品的年均價格增長只有1.5%到2.7%。這么一個水平,也就是說5倍的倍差關系。這個導致了我們居民收入城鄉居民收入都在快速增長,但是農產品價格徘徊不前,甚至負效益。
那么帶來的問題是我們的農民收入特別是來自種植業的收入實際上是不太理想,我們大家如果記得的話我們原來在工資收入的總收入的支出這個結構中用于食物消費的比例還是比較高,隨著我們工資收入的快速增長,我們用于初級農產品消費的比重在快速下降。為什么快速下降?5倍價差關系一直在持續,這就帶來核心關系:分配格局中農民處于吃虧的地位。農產品價格比較低又進一步帶來三個問題:廉價農產品不被珍惜,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損失浪費非常嚴重;第二個由于價格難以提高生產者主要通過提高產量來增加效益這就不得不使用更多化肥農藥,為我們農產品安全帶來隱患;第三個就是農業資源被過渡利用,生存環境承載壓力越來越大。所以我認為以數量增長為主的發展方式已經到了越來越難以為繼的地步,必須進行調整。
那么怎么調整?我們現在提出來新一輪的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我認為從我們現在的實際情況來分析,在新一輪的轉方式調結構中重點轉方式。在策略上應該保持農產品供給的適度偏緊,適度偏緊有利于提高種植的效率,有利于我們在加工消費過程中的節約,有利于我們資源環境的保護。那么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我認為應該加強宏觀的調控和引導,特別防止各地在新一輪的結構調整中出現行為趨同,結構雷同。比如說我們剛才說了我們有些產品多了,糧食多了都種蔬菜水果,我們剛才分析蔬菜水果也不少了,如果都種你就賣不出去了,人均占有水平已經很高了。這些年我們蔬菜水果的波動大部分是屬于階段性的季節性的,長的周期看波動幅度非常小。所以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新一輪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總的目標我認為是十個字:穩產、提質、減損、降耗、增效。這是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特征就是農民增收進入爬坡過坎的新階段。實際農民增收四個部分,我們家庭經濟性收入受到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家庭經營性收入面臨增長的困難。剛才陳主任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系統分析,我就不展開說了。第二大塊就是工資收入,又受到經濟轉型和GDP增速放緩的影響,這兩年趨勢就是農民工就業規模的增速和月工資增速出現了下降,我們叫雙下降。家庭經濟收入和工資收入在農民總收入中占到87%左右,這是兩個大塊。所以這兩個收入的增長都面臨困境。我們看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收入:轉移性收入主要靠補貼、社會保障轉給農民,國家財力這幾年受到大環境增長,也不會像前十年每年拿出更多錢給農民進行轉移性的補貼。財產性的收入取決于我們改革進程,我們現在農村資源資產的盤活還面臨很多困難,需要創新機制、修改法律找到合適的方法途徑,這需要一個過程。所以這兩塊收入總體比重很少,占12%左右,潛力很大,特別財產性收入,但釋放需要相當長過程。因此農民增收在十三五期間面臨一個爬坡過坎的關鍵節點。
第三個方面就是農業生產的經營方式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我們從兩萬多戶的農民固定觀察點來調查,農村戶籍人口中以務農為主的人口現在已經占到60%以上,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真正在農村從事務農的大部分都是老人,我們的90后、00后甚至80后農村的這些青年、壯年很多都沒有下過地,也不會從事農業生產。今后誰來種地?誰來養豬?這確實是現實的問題。所以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到了緊要關口。我們說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的活力,它的核心和基礎是什么呢?是構件新型的農業經營體系。構件新型經營體系重點就是要培育新的主體,以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組織為主的新的經營模式,是未來我們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主體。通過若干年的努力肯定我們也會走向以經營型主體為主來建設現代農業。與之相適應的就是要推進土地的有序流轉。
第四個特征就是農業農村經濟進入三產融合的新階段。我們現在人均GDP已經達到將近8000美元,8000美元什么概念?實際上超過5000美元以后從任何一個國家來看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消費方式都在發生迅速的變化。就是原來人們的恩格爾系數比較高,主要收入用于吃穿消費,GDP提高以后人們恩格爾系數快速下降,人們有大量的錢可以用于消費加工制品、旅游文化,所以從居民的消費結構來看對于工業制品、休閑旅游的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第二個從農業轉型升級要求來看,農業發展到今天,要提升產業化水平,要提升競爭力,提升質量效益必須兩個延伸。一個是縱向把產業鏈向縱向延伸,第二個是橫向擴展,把農業從單一的一個生產性的功能向文化功能、觀光功能、休閑功能多功能擴展。所以現在這個階段無論滿足消費需求來看,還是農業自身發展來看都需要三產融合。三產融合主要有兩個重要領域,一個加工業、一個休閑農業。加工業應該怎么發展?實際上加工業重點應該是優化結構,而不是寬泛的大力發展加工業,加工業中應該比較大力的調整和壓縮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的一些產業,你比如說我們的米面類加工,烘焙類食品,榨油,飲料,屠宰這些行業產能利用率都不高,這些行業嚴重過剩的。我們屠宰生產能力13億頭,實際上每年不到3億頭,大米小麥加工產能利用率只有40%左右,嚴重過剩。我們放開什么呢?重點放在農產品的初級加工,產后初級加工,這是多少年被忽視的行業。還有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資源綜合利用,另外還有新型的產業,我多次提高主食的工業化問題,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大量的餐桌食品靠工業化提供,但是我們現在工業化水平大概不到20%,發達國家都70%以上,很多產品都是靠路邊小攤販生產,質量安全衛生狀況很差。怎么辦?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靠主食的工業化。休閑農業怎么發展?休閑農業是一個新的產業,要防止一哄而起,盲目發展,同質化的發展。我們在搞十二五休閑農業發展規劃的時候提出了要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基礎條件、需求狀況因地制宜的發展。那么當時規劃五類地區優先發展:大中城市需求很旺盛,基礎很好;第二類就是我們的名勝景區周邊,這些地區我們通過休閑農業發展進行差異化的互補;第三類少數民族地區;第四類依山傍水的自然生態區;第五類產生特色農業區。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以及市場需求來規劃發展。
第五個就是農村改革進入攻堅克難的新階段。我們知道我們新一輪農村改革實際上在兩難甚至多難的基礎上。為什么這么說?我們現在的一些改革問題都是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動的情況下展開的。是在工農和城鄉關系明顯失衡的關系開展的。既要調整農村內部相關關系,還要進一步考慮四化同步的問題,那么有些改革要觸動各方面利益。比如土地制度改革,實際上核心就是利益再調整,那么在農民、地方政府、開發商這些環節中,誰多拿一旦誰少那一些,土地市場價值就這樣,一畝地三百萬,最后誰多那誰少拿的問題,這些觸動各方面利益,難度非常大。我們改革進入了深水期和攻堅階段。這個過程中農村的改革總書記強調必須要守住底線,不能把集體經濟組織改沒了,不能農民收入改低了,不能糧食產量改下去。那么必須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趨向,不能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市場化發展,剛才陳主任講,講了供給側改革這件事最終落到必須以市場形成價格的這么一種機制,建立這么一種機制。第三個必須因地制宜試點先行,通過試點探出路子,取得一些可復制的經驗之后再推廣,在農村廣大的地區一些重大的改革不允許出現顛覆性的錯誤,不可逆轉的錯誤。
第六個就是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進入一個創新調整的新階段。陳主任剛才介紹,現行的一些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基本上自2003年開始這么十多年來形成的補貼政策、價格政策,那么應該說這一套政策體系對保障我們的糧食12連增,農民收入的12連快起到重要作用。隨著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市場價格的變化,我們現在的很多政策面臨不調不行的境地,必須要創新調整。那么對于價格政策剛剛陳主任講的非常系統,就不再說了。補貼政策像擠牙膏一樣針對一些問題逐步擠出來,我們回過頭來看總量不少,數量不小,種類很多,更高的層面看,需要對它進行一個頂層的設計,不能搞的太碎。有的項目互相重疊,項目目標之間還互相打架,所以我們必須把項目之間進行頂層的統一設計。把農業補貼按照功能進行科學分類,每一個類別的農業補貼應該有明確的指向,明確的目標。所以補貼政策到了一個需要調整完善加強頂層設計的關鍵階段,這兩年財政部、農業部、相關部委一直在做具體工作,不詳細說了。
財政支農方式進行更多調整,利用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投資農業。我們在農村改革實驗區做了一些探索,一部分資金補給龍頭企業,另一部分資金也補給龍頭企業,只是這一部分資金細化到集體,建立有效的利益連接機制,在企業發展的同時增加集體的收入,增加農民的收入。
第七個方面就是指導農業農村工作的方式方法進入調整新階段。我們原來更多的指導農業生產是下達各種各樣的指標,指令性的指標、計劃,在現在這個階段我們要更多運用法制思維、制度的辦法、信息化的手段以及媒體力量來指導生產推動工作落實政策。在政策上要更多的探索國家調控市場,由市場來引導市場。這句話說的很容易,我們也說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落到具體方式方法上差距還比較大。工作的方式上要把握規律,更多的采取政府引導和服務新型主體,通過新型主體再輻射帶動周邊,通過這么一個關系才能把國家的政策、市場的信息傳遞到農民,而不是一廂情愿的我們的政策進村落戶,信息進村入戶。在內容上更多要放在完善產業政策,開展及時準確的信息負責,搭建公共平臺,強化執法監管。
最后一個特點就是農業農村進入依法治理的新階段。我們現在現行有效的法律已經達到44部,還有農業部門的規章有幾百個,應該說我們做到了有法可依,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轉型發展,我們現在法制在治理農業農村的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那么可以說我們國家農業農村已經進入依法治理的新階段,需要我們更多應用法律思維和方式手段加強應用。我認為這個方面有四個需求,或者四各方面的特征。第一個就是通過農業農村轉型升級需求來看需要法制保障。改革開放十多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是這些政策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沒有以法的明確性、穩定性、強制性規定下來,所以現在急需通過法律方式來保障農業各項政策長久不變。從維護農業生產秩序來看,隨著農業市場化的不斷提高,產銷量旺的同時我們違法生產經營、違法添加現象還層出不窮,也迫切需要一套法制來維護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保護環境的角度來看我們破壞環境、生態的現象比較多。從這個角度來說也必須依靠法制加強資源環境的保護。
從農村利益格局調整來看也需要通過法制建設和保護農民的利益,那么當前實際上在改革的過程中各種利益的沖突不斷加劇,我們城鄉一體化的加快推進勢必要帶來城鄉居民利益調整,農村新興主題的發展和工商資本的進入以及伴隨著農業產業鏈條的不斷延長,農民和各種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也復雜,在一些地方我們大家經常看到圍繞著爭地、拆遷、資源開發、環境保護這方面的群體性沖突層出不窮。面對格局調整的新形式只有加強法律法規的完善,依法調整各方面利益關系,才能在這個過程中真正保護農民的合法利益。
我們農村社會的結構的快速變動也必須依靠法制來加強相應制度。我們原來傳統在改革開放以前傳統農村的封閉性被打破,現在的農民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農村也是多種行業多種階層的人都有,這種情況下我們原來依靠鄉規民約來治理鄉村的手段在減弱,這種功能在減弱,要化解矛盾,推進管理,維護穩定必須加快法制的建設。
農民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參與意識、法律意識、監督意識都在增強,這種情況下通過完善法律讓農民更多參與,來達到社會共治。面對這些形勢必須加快法律法規的修改、完善,加強執法監督,加強普法宣傳,為我們改革開放,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奠定好的基礎。
今天簡要分析我們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的階段性的特征以及這些階段性特征下我們可能的一些政策取向以及政策調整方向,都是個人的觀點,不對之處和大家探討,謝謝。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騰訊教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