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貧困主要是制度供給不足型貧困,這就要求加大農村改革和制度建設的力度,不斷釋放改革紅利,而農村金融改革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本文主要闡述了對農村金融發展戰略的思考,并結合普惠金融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精準扶貧;普惠金融;農村金融機構
我國現在仍然是一個貧困人口非常多的國家,如果按照每人每天1.5美元的聯合國最新貧困線標準,我國的貧困人口有1億人左右。筆者認為,我國的貧困主要是制度供給不足型貧困,即在農村普遍存在著醫療、教育、交通、通信、養老、社會保障、農田水利、衛生設施、農村公共服務和農村文化建設等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制度供給嚴重不足。由于制度供給不足造成的貧困,僅靠一對一的精準扶貧是解決不了的,基礎設施以及制度供給增加才是更重要、更基礎和更根本的。因此,要加大農村改革和制度建設的力度,不斷釋放改革紅利,尤其要增加醫療、教育、社會保障、養老體系、文化建設和公共設施等方面的投入。
建構農村金融發展戰略的背景和內容
1.農村要素單向流動支撐了城市的繁榮
回顧我國近40年的改革開放,盡管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增長奇跡,但是這個奇跡的獲得,是以三個方面的代價為前提的。一是土地的單向流動。農村土地大量地單向流向城市,政府依賴土地財政發展經濟,而農民從土地的城鎮化中沒有獲得相應的級差地租,導致福利損失。二是人的單向流動。數億農民工流向城市,催生和促進了城市的繁榮,但是農民工在城市當中沒有得到應有的福利和待遇。同時,農村空心化導致了大量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引發許多社會問題。三是資本單向流出。農村資金大量流向城市部門和城市金融體系,農村成為資金的凈流出者,導致系統性的農村負投資現象。這三大要素單向流動,支撐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奇跡和城市的發展繁榮,也造成了今天嚴重的城鄉二元分化。
2.農村要發展,需要實現“兩個回鄉”
要解決農村貧困問題,讓人才資本等要素重新回到農村,需要實現“兩個回鄉”。一是優秀的勞動力和人才回鄉,通過制度激勵,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二是鼓勵資本回鄉,農村金融機構要促使資金更多地為農村發展服務。
3.農村金融發展戰略包含的內容
(1)農村扶貧戰略應該是以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為基礎,扶貧的底座應該是鄉村治理。鄉村治理不好,農村就不可能真正扶貧,同時如果鄉村治理失效,那么農村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就會更大。
(2)以農業產業化作為立足點。如果沒有農業產業,就沒有農村金融的發展,也就沒有農民的脫貧致富。
(3)以農業經營模式轉型作為基本骨架。要從小農經濟變成大農經濟,必須鼓勵規模化經營。
(4)以合作金融作為農村發展和農村扶貧的血液,再輔之以農村商業金融、政策性金融,把農村的資金真正盤活起來。目前國家對商業金融和政策性金融足夠重視,但是對農村合作金融,尤其是基于村莊和社區的合作金融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從六個方面入手實現普惠金融
1.“普”
“普”首先要廣覆蓋,尤其要覆蓋那些得不到金融服務的弱勢群體、低收入群體,這是包容性金融的題中應有之義。
2.“惠”
把“惠”理解為優惠是不對的,“惠”的意思是要有合適的、可持續的市場價格,也就是要做到《論語》里“惠而不費”。對農村金融機構而言,“惠”就是既要做到不竭澤而漁,給農民一個合適的價格,又能保證農村金融機構自身的盈利。
3.強調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避免在鼓勵普惠金融的過程中過度強調農村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因為農村金融機構應否承擔社會責任不能被強制,而是每個金融機構根據自己的經營狀況和自己的區域特點來自發地、主動地選擇。作為一個商業機構,可持續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4.產權的多元化
鼓勵各種產權進入到普惠金融體系當中,鼓勵產權的多元化。
5.市場多層次
我國的農村金融體系從2005年以來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形成了多層次的體系,“巨大中小微”五個層次兼具,共同形成層次分明、各有分工和各司其職的農村金融體系。這里“巨”指中國農業銀行之類的巨型農村金融機構,“大”指省級農商行,“中”指中等規模的農信社、農商行,“小”指村鎮銀行、小貸公司等小機構,“微”指各種村級資金互助社和社區合作基金等。
6.多樣化
不能把普惠金融簡單理解成為信貸市場。實際上在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既需要信貸,又需要農業保險、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農業產業基金以及農業期權期貨市場等。
農村金融機構必須進行四大創新
1.體制創新
要實現農村金融、縣域金融和微型金融協同發展,還要進一步釋放體制創新紅利,加大農村金融機構的競爭程度,降低準入門檻,讓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到農村金融領域中來,批準更多的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組織、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民資金互助社等。
2.機制創新
一是加大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力度。利用互聯網金融和現代科技來加大自己的業務力度,幫助農村金融克服風險、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二是產業鏈金融創新。整合資源,利用電子商務、大數據和產業鏈之間的關系,分析當地的產業結構,了解上下游的產業鏈,建立抵押機制、擔保機制和信息搜集機制,利用本地產業鏈的優勢構造一個個金融體系。三是打造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的現代化金融企業,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以及經理層各負其責,相互制約,這樣農村金融機構才能長久保持競爭力,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更好地服務。
3.產品創新
能不能開發出適應客戶要求的金融產品,考驗每個農信社的金融創新能力、產品創新能力和定價能力。未來農信社將可能迎來一個更加凸顯競爭的時代,這就要求企業要有較強的產品創新能力和定價能力,如針對當地的土地情況開展土地金融創新,根據當地的產業情況開展抵押擔保機制創新等。
4.文化創新
一是打造倫理文化,讓農信社成為一個道德銀行,讓客戶信得過。二是打造鄉土文化,接近草根,接近普通客戶。三是打造客戶文化,農信社不再面臨賣方市場,而是面臨買方市場,要感恩客戶,打造客戶文化。
作者單位:王丹莉,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王曙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國情國力》雜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