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注意到的話,檢察院在不少的鄉掛了牌,叫行為矯治中心,就把那些犯了法但是還不夠判刑嚴重的人放到鄉村去生活一年到兩年,然后他就變成了好人。我調查過這樣的不少的人,他們回到自己的家鄉還變成了一個帶頭人,我就在想,這個孩子干嘛不掛在國家行政研究院呢?當然也沒掛在中國農業大學,他沒有掛在城鎮任何的街道,他為什么要掛在農村?
因為掛在農村,他會使一個壞人變成好人。如果掛在城市社區,好人未必堅持做好人,壞人可能變得更壞。那么鄉村它為什么有這樣一些特點?用我們社會學的概念叫社會化,就是一個人在鄉村從一個自然的人生下來,他自然而然地又變成了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叫社會化。當然也有學科把它叫教化,叫教化也可以。為什么鄉村有這樣的功能?我梳理梳理,有不少原因,10分鐘我也講不完,主要的我講兩個。
第一,農業勞動。農業勞動使人不僅接觸了自然,他思考人和自然的關系,他不會戰天斗地,不會直接升天,他會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最后學會了巧妙地利用自然。那么在農業勞動的過程當中,他體驗到了勞動的艱辛,養成了珍惜勞動成果的精神。而現在的孩子他沒有這種意識,是因為他不知道粒粒皆辛苦。農業勞動,人家也不遵守他們說的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從來沒遵守過,10個人當中也未必有幾個人遵守過,因為大自然太無情。那么他就養成了感恩,今年豐收很多收獲,他就有感恩的習慣,我感恩大自然。我們開會以前的感恩儀式,感恩天地,別和天地作對。那么在農業勞動過程中,人們學會了很多很多東西,現在教育學家明白農業勞動是全人培養的一個理想載體,全人,我們現在的人都是片面的。全人培養有個載體就是農業勞動,所以在很多的學校,有條件的都辦了開心農場,沒條件的創造條件,跑到樓頂上建空中花園,讓孩子們勞動。具體為什么,我不再解釋。
第二點,在鄉村有豐厚的民俗活動,民俗活動太多了。節日慶典,風俗習慣,紅白喜事,每一個活動都對人實施了強化的再教育。我們參加一個葬禮,好幾天,各個環節都在對人進行教化,盡管是針對死人的儀式,但是它教育的是活人。我們參加婚禮,盡管婚禮現在是五花八門,我認為搞不清為什么要舉辦一個婚禮,但是主題還在,孝文化,感恩的文化都在里面。各種的禮儀活動,人際之間的交往,讓小孩子從小就知道什么叫禮,什么叫規范。
像我們在鄉村有一個特點,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角色都是十分的明確,我到人家串門去了,我可能是爺爺的角色,人家管我叫爺爺,我就得像個爺爺的樣子。一會又來一個那是我的爺爺,我就變成孫子了,那我就得站起來把這個座位讓給我爺爺,我去當孫子。是吧?小孩就明白,這叫禮儀,這叫行為規范,城里面沒有這種,城里面只有一個名冊的,領導和被領導。三十多歲的站在主席臺上,八十多歲的坐在下面要認真地聽,尊重領導。我們除了這種文化,好像見不到啥別的文化。所以說我們就學會了禮貌這個東西,這就是社會的心臟。鄉村可以說是文化傳承這里對人施加影響和教育的保護。有人研究過,只要在農村里待到十幾歲,哪怕你就出國跟這個國家斷了延續,它的文化已經滲到了你的骨子里,文化就是這么厲害。除了幾門課一門課都沒有除了幾本書什么也沒有,就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每個人。
那么鄉村為什么能夠對人產生影響?它還和鄉村的形態有關系。我舉一個例子說。鄉村每一個農戶他都是開放的,誰家里有什么事情,全村人都知道,甚至鄰里比我們自己家還清楚。我們平時調研的時候,說你們人家你孩子在哪兒打工啊?老太太說在北京吧,那鄰居老太太馬上給你糾正,去年在北京,今年去天津了。如果對每一家的事情都很清楚,它就容易形成什么?叫公共輿論,誰家這媳婦真不是東西,她虐待公婆,誰家的兒子做得真好,真有本事,考個第一。那么這個公共輿論在鄉村里邊,它有一個空間,我們叫公共空間,就是大家在十字街頭或者在什么旁邊,大家在那兒聊,聊天。信息化傳播中,語言中的信息在這兒匯集,匯集完了以后他還加工,根據自己的愿望加工,然后傳到全村的男女老少。那么我們去做調查的時候,說誰家媳婦好?旁邊的老太太就說誰好誰好,都很清楚,那我們也說有沒有不孝順老人的,老太說有,就說那誰家的,誰家的我不說,大家都知道。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因為他要為你的信息傳播再加工,傳到男女老幼,那么人們活動就變得便捷,和善,它有很強的示范功能。
但是我們今天遇到了麻煩,我們把農村給端掉了,從平房變成了樓房,樓房改變的絕不僅僅是住宅里頭,它改變了社會里頭,也改變了文化。樓房是三居室的一關門,對門是誰我到現在記不住名字,我們那個房子我已經住了整10年了,我實在不好意思再問您貴姓啊,但人告訴我好多次我也沒記住,因為沒有交往,我沒去過他家,他也沒去過我家,他孝順不孝順父母我不清楚,而我是不是虐待父母他也不知道。當然也就沒有了公共輿論,在北京鄉村建設的一些試點單位,我一去人家就講,自從搬進了樓房,再也沒有長舌婦了,沒有人再議論村里的事情,張家長李家短。而我也知道一個鄉村社會毀滅?(64:35)。
另外一個,剛才楊老師強調的撤區并校,就是城鎮化的思維,要用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讓農民進城。學校沒有了,有很多的后果,其中有一個后果就是學生和家庭、和社區出現了隔離。就我們說的三大教育,過去三大教育里面家庭教育沒有了,有些地方跟我講寄宿的好處就是父母可以安心地外出打工,不用教育孩子,為了錢放棄了教育。沒有社區教育,也就是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沒有了,他和社區沒有什么聯系。我碰到一個學生他到博士畢業,還是不太懂禮貌,不太和人相處,沒有感恩的意識,他就跟我們隔斷了和社區的這個教育有關系,所以認識鄉村的價值,振興鄉村教育,要從認識鄉村價值開始。
時間到了,謝謝。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中國鄉村問題研究所所長,本文系作者在第四屆中國鄉村文明發展論壇的演講,根據錄音整理,題目為編者所加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