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馬曉河等:推進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

[ 作者:馬曉河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1-22 錄入:王惠敏 ]

國民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農業農村環境發生深刻變化。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向。但是,迄今為止,國內關于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仍然比較少見。本課題擬就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為國務院出臺相關文件提供支撐。

一、推進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依據與實踐意義

(一)理論依據。

1.內涵界定。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經濟服務化的深入推進,產業融合現象迅速形成。早先的研究認為,產業融合始于產業之間的技術關聯(Saha D,1988)。隨著實踐的發展,關于產業融合的研究逐步從技術視角拓展到產品、產業、市場視角。如Greenstein S和Khanna T(1997)認為,產業融合是為適應產業增長而發生的產業邊界的收縮或者消失。歐盟委員會提出,產業融合是技術、產業、服務和市場三個層次的融合(European Commission,1997)。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產業融合進行了大量研究。盧東斌(2001)認為,產業融合是高新技術及其產業作用于傳統產業,使得兩種或多種產業合成一體,逐步成為新的產業。馬健(2002)提出,產業融合是由于技術進步和放松管制,發生在產業邊界和交叉處的技術融合,改變了原有產業產品的特征和市場需求,導致企業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發生改變,從而形成產業邊界模糊化,甚至重劃產業界限的現象。厲無畏和王振(2003)認為,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的不同行業,通過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其特征在于融合的結果出現了新的產業或新的增長點。

在此基礎上,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產業融合進行了分類,從市場角度分為供給方面(技術融合)和需求方面(產品融合)的融合;按融合程度分為完全融合、部分融合和虛假融合;按融合方向分為橫向融合、縱向融合和混合融合;按融合形式分為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還可將產業融合分為高新技術的滲透融合、產業間的延伸融合、產業內部的重組融合、全新產業取代傳統舊產業的替代融合。

關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的研究,主要視角和代表性觀點有: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1996)提出要推進與農業相關的一二三融合發展,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不僅從事種養業,而且從事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流通、銷售及觀光旅游等二三產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民收入,并據此提出了發展農業“六次產業”的概念。①梁偉軍(2013)認為,農業產業融合包括農資供應、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及服務環節的縱向融合,以及農業引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理念、技術成果和管理模式的橫向融合;可分為高新技術對農業的滲透型融合、農業內部子產業之間的整合型融合、農業與服務業之間的交叉型融合、綜合型融合等4大類型。馬曉河(2015)提出,根據國內外發展的實踐經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指的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通過產業聯動、產業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得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最終實現了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和農民增加收入。

總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以新型經營主體為引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通過產業鏈延伸、產業功能拓展和要素集聚、技術滲透及組織制度創新,跨界集約配置資本、技術和資源要素,促進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流通、農資生產銷售和休閑旅游等服務業有機整合、緊密相連的過程,借此推進各產業協調發展和農業競爭力的提升,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

2.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與農業產業化的區別與聯系。從區別上看,與農業產業化相比,農村產業融合發展:(1)業態創新更加活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不但包括了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農業產業化內容,而且還催生了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業態。如農業多功能開發產生了鄉村旅游,通過信息技術應用產生了農村電子商務等新業態。(2)產業邊界更加模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使不同產業在技術、產品、業務等方面形成交集,跨界融合的主導特征顯著,模糊了原有的產業邊界。(3)利益聯結程度更加緊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更加多樣,更多地采用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更為廣泛深入地帶動農民參與到產業融合的進程中。(4)經營主體更加多元化。相對于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產業融合的經營主體類型更多,相互之間的關系更為復雜。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經營主體包括普通農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工商資本等多元經營主體,龍頭企業和工商資本對農村產業融合的引領帶動作用更加突出;甚至部分市民通過社區支持農業等方式,也成為農村產業融合的重要參與者。(5)功能更加豐富。相對于一般的農業產業化,農村產業融合往往催生了循環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智慧農業、工廠化農業等新業態,產生了生態、旅游、文化、科技、教育等新功能,內涵更加豐富多彩。

從聯系上看,農業產業化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具有空間上的并存性和時間上的繼起性,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豐富了農業產業化的內涵,拓展了農業產業化的外延,是農業產業化的延伸和發展,是農業產業化的高級階段和“升級版”。

(二)時代要求。

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造了技術條件。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關注,消費體驗成為時尚熱點,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此外,隨著農業信息化、專業化、規?;?、集約化的推進,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形成,各種涉農新型經營主體參與農村產業融合能力明顯提高,都為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組織基礎。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的環境條件和內部動因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既是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選擇。在生產成本迅速上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資源約束不斷加強的背景下,依靠拼資源消耗、拼農資投入、拼生態環境的粗放式農業發展道路難以為繼,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村產業融合,實現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協調發展,提高農業產業鏈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促進其集約節約和可持續發展,是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三)實踐意義。

1.有利于農民增收,分享產業融合的紅利。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使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在傳統的生產環節之外,增加了農產品加工、包裝、運輸、保管、銷售等環節,將與農業產業鏈相關的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留在農村,拓展了農民就業增收渠道。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可以激活農村土地、住宅和金融市場,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2.有利于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業現代化。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廣泛應用現代農業技術成果,加快高端農業、設施農業、資源節約型農業發展,既有利于克服農業產業結構單一、農業發展空間相對狹小的局限,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又有利于減少農業生產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農業發展更多地依靠科技和知識投入,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還有利于更好地發揮服務業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引領、支撐、帶動作用,促進農業價值鏈升級,提高農業競爭力和附加值,促進農業現代化。

3.有利于催生農村新業態,形成國民經濟新增長點。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關系在農村的優化組合和空間重構,將催生生物農業、智慧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工廠化農業等新業態,以及農村電子商務、產地直銷、會員配送、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借此,順應或引領消費結構升級方向,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并創造新的社會需求,帶動形成居民消費新熱點和國民經濟新增長點,促進農業發展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

4.有利于實現城鄉一體化,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推動形成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提高農產品和加工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率,減少農業對水、土、氣等自然環境的污染,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向綠色、環保方向改變,更好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拓展城市資本和生產要素進入農業、農村,強化農村產業發展的要素支撐,促進以城帶鄉和強農惠農、縮小城鄉差距和實現城鄉一體化;有利于通過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產業融合新領域,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居住條件等建設和投資,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更好地保存鄉村傳統文化和歷史底蘊,維護村落功能和農村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二、當前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當前,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推進,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農業多功能不斷拓展,農村新業態不斷涌現,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步入新階段的重要特征。

(一)現狀。

1.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種融合發展模式。

(1)種養結合型。以農業優勢資源為基礎,以若干涉農經營組織為主體,圍繞農業相關聯產業發展,將種植業、養殖業連接在一起,形成農業內部緊密協作、循環發展的生產經營方式,拓展了農業增值空間。如云南龍云大有實業公司,依托2個現代化優質蔬菜種植基地,建成年出欄優質肥豬3000頭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實現了菜葉養豬、養羊,豬糞及農家肥還田的有機循環,促進了農業內部的產業整合和價值增值。

(2)鏈條延伸型。依托涉農企業,以生產、加工或營銷為關鍵環節,向產前產后延伸,拉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率。如云南國巨綠色食品有限公司,依托農產品加工業主體,向前延伸到原料種植業,建成中蔥、香蔥、大蒜等農產品基地,實現自動化、規范化生產,確保優質加工原料供應。該公司依托“國巨萬和”等知名品牌,向后延伸到銷售領域,同國內主要方便面企業,建立了穩定的銷售渠道。

(3)功能拓展型。依托本地綠色生態資源,強化農業與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融合,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培育新型業態,包括休閑農業、旅游農業、文化農業、創意農業等,提升農業價值,拓展增效增收空間。如天津市依托示范小城鎮,充分挖掘鄉村傳統文化、農耕文化等資源,培育休閑農業文化品牌,帶動休閑農業文化旅游消費;利用山、水、海等資源,打造山貨節、河蟹節、海鮮節。

(4)技術滲透型。以農業為基本依托,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引入新興產業、高端服務行業實現產業升級,催化生成新的業態,實現農產品線上線下交易以及農業信息共享,服務了廣大涉農群體,并將各種優質鮮活農產品銷往全國,提升了農業的信息化水平。如北京農信通河南分公司在鶴壁市創建了農業硅谷產業園,整合農村信息服務資源,提供及時便捷的技術和信息服務。

(5)多元復合型。發揮資源、技術、資金等優勢,依托龍頭企業或產業鏈核心企業,促進涉農企業集聚集群發展,做強農業、做大加工業、做活農村服務業,實現一產“接二連三”、三次產業聯動發展,打造出融合生產加工、科技研發、物流儲藏、商務會展、信息咨詢、金融服務、生態旅游、養生休閑等于一體化的復合型農業綜合體。如湖北襄陽藍貝酒業集團重點依托玫瑰種植基地,加工開發保健、飲料、化妝等系列化的玫瑰加工精深產品,營造浪漫時尚的休閑、商務、風情、文化等高品位玫瑰文化廣場,打造種植園、產業園、文化園三大園區,構建起集種植、研發、生產、觀光、銷售于一體,“以三立二、以二帶一、以一促三”的產業復合型運作模式。

2.形成了日趨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相關經營主體通過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全鏈協作、共同投入,風險共擔、持久運營”的互利共贏關系。

(1)訂單合同型。龍頭企業同農戶之間簽訂合同,按照“公司+基地+農戶”方式,農民為企業生產提供原料,企業按照約定的數量、質量和價格收購農民原料,形成訂單農業關系,為穩定農產品價格和農民收入預期提供保障,也確保企業獲得穩定優質的原料供給。有的企業根據事先簽訂的保護價,或高于市場價格一定幅度,將現金一次性支付給農民;或進行利潤返還、二次結算,促進農民增收。

(2)股份合作型。農民以土地、勞務、資金等資產入股企業,或企業以資金、技術、品牌等入股領辦農民合作社,形成較訂單農業更為緊密的股份(合作)型利益聯結機制,在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起雙方權益共享、風險共擔、互惠共贏的關系。農民能夠憑借股份獲得更加可靠的利潤收入,參與企業收益的二次分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一些企業推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按股分紅+務工收入”、“按資分紅+二次返利”、“資產入股”、“產值分成”等分配方式,穩定了農戶的收入預期,帶動了農民增收。如鐵騎力士公司通過股份合作,確保從事養殖的農戶每只雞收入不低于6元,每頭豬盈利不低于80元。

(3)技術資本服務型。依托龍頭企業,同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民形成穩定的技術資本服務協作關系,實現優勢互補、相互協作。農民按企業要求進行生產,企業根據生產需要向農民提供資金扶持、技術指導,農民向企業提供優質的農產品原料。如四川省圣迪樂村公司,按照“公司+園區+農戶”運作模式,為農戶提供養殖設施和圈舍規劃方案、畜禽種苗、綠色飼料、防疫用藥、技術培訓及指導、養殖技術規程,實現了統一提供雞苗、統一提供飼料、統一提供疫苗藥品、統一提供管理、統一回收毛雞的“五統一”。

(4)反租倒包再就業型。企業通過土地租賃將農民分散的土地集中使用,并進行統一規劃布局,然后將土地使用權承包給生產經營主體。農民通過土地出租獲取租金收入,生產經營主體通過土地租用和項目開發建設獲取利潤,并通過吸收轉出土地的部分農民再就業為其增加勞動收入,雙方各取所需,互利共贏。如云南省賓川縣綠色果品開發有限公司租用周邊農民土地開發石榴資源,形成了集石榴種植、加工、銷售,以及研發、休閑、科普于一體的現代化科技示范園區。農民每年獲得公司支付的土地租金收入1500元/畝,公司還承諾農民獲得的畝均土地租金收入每年提高5%,已安排本地107名農民進入園區就業。

3.提供了相關政策扶持保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新生事物,全國尚無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系統性政策。但是,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層面,仍然出臺了不少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領域相關的支持政策。

(1)促進農業產業化的轉型升級。如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原料基地,開辦加工車間,創辦合作社或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對接,不斷擴大龍頭企業集群規模,推動全產業鏈建設。

(2)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如實行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主食產業化支持政策等。

(3)促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通過支持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發展,甚至支持工商資本投資農業,促進農業產業組織創新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理念和組織方式引入農業,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4)引導新型業態發展。如支持休閑農業示范縣(區)、休閑農業示范園、休閑農家專業村建設,鼓勵發展現代農業莊園等。

4.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1)推動了農業產業鏈延伸和價值鏈升級,增強了農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如江蘇省通過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45%,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57%;高效設施農業產值占全部農業產值的16.5%。河南省中鶴集團廣泛應用農業信息技術,實現了數字與視頻數據采集、傳輸一體化的農情地面檢測,形成糧食主產區農情信息實時智能監控網絡,提高了農業信息化水平。

(2)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為農民分享農村產業融合“紅利”搭建了平臺。如吉林省天景公司在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發展的過程中,按照“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方式發展訂單農業,訂單農戶每公頃增收3000~4000元,實現農民增收3億元,訂單農戶80%建了新房,60%購買了新型農機。

(3)推進了美麗鄉村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和農村和諧發展。如河南省中鶴集團在??h王莊鎮規劃建成了250萬平方米、容納2.5萬人口的新型社區,配套建設了學校、醫院、商業設施、文體設施、行政管理設施以及道路、水電氣光纖等基礎設施,促進了產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社區集中,形成了以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依托的新農村建設模式。

(4)培育出一批新型業態,促進了農業多功能發展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如貴州省加快建設淘寶貴州館,嫁接天貓、京東、蘇寧等國內電商主流平臺,開展網上營銷和產品展示,已經入駐賣家1300戶,入館產品20 000個,主要涉及辣椒、茶葉、蜂蜜等農產品及其加工品,2014年成交額達到2.3億元。四川省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建成休閑景區2000個,經營收入達到4692.5億元,占全省旅游收入的27.5%,產業規模居全國首位。

(二)存在問題。

1.產業融合發展層次較低。當前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在總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村各產業之間融合度不高、融合水平低。一是產業融合鏈條短,附加值偏低。如2014年,黑龍江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例為0.92∶1,農業服務業增加值僅占第一產業產值的1.8%;云南省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更低,僅為0.5∶1。二是利益聯結松散,合作方式單一。大部分地區目前的利益聯結機制仍以訂單農業為主,而且訂單農業違約率較高,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緊密型利益聯結方式比例很低。黑龍江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的合作,采取利潤返還的合作方式占15%左右,采取按股分紅方式的僅占5%。三是農業多功能挖掘不夠,休閑農業、旅游農業以觀光為主,文化傳承、人物歷史、風土鄉俗等觸及不多,高品位、多樣性、特色化不足。此外,少數地方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同質性強,雷同嚴重,缺乏差異化競爭和深度開發,搶資源、爭市場過于激烈,導致資源過度開發、市場無序競爭、環境嚴重破壞。

2.產業融合存在要素瓶頸約束。目前,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供給不足,成為許多地方推進農村產業融合面臨的突出制約。如按國土資源部規定,以農業為依托的休閑觀光度假場所、各類莊園、酒莊、農家樂,以及各類農業園區中涉及餐飲、住宿、會議、大型停車場、工廠化農產品加工、展銷等永久用地,必須嚴格按建設用地進行管理,導致許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難以正常實施。一些電商的經營場地、倉儲用地和大規模培訓場地用地也難以得到滿足?,F有的農村金融產品、服務和貸款抵押方式相對較少,租用土地及大量農業設施又不能抵押,能夠得到銀行貸款的規模十分有限,直接融資渠道狹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比較突出。有些較大規模的農業產業化企業年均融資成本高達20%。多數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缺乏專業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農民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不高。

3.產業融合主體帶動能力較弱。目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普遍存在著經營主體帶動能力不強的現象,一是有實力的新型經營主體少,部分合作社不具備自我發展能力。如黑龍江省2000余戶水稻加工企業中,規模以上加工企業不到600戶,全省乳類加工企業的年銷售收入僅為350億元,不及一個伊利或蒙牛。二是部分新型經營主體結構單一、管理粗放、經營能力不強,大多數合作社“有名無實”,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規模小,參與融合能力差。201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只有40.2%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了一體化經營,大部分屬于生產—營銷型結構,平均利潤僅為10.4萬元。三是部分經營主體創新能力不足。一些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個性彰顯不力,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特色內涵、農耕文化、傳統文化、人文歷史、民族特色等有待進一步挖掘。四是行業協會服務能力不強。有些行業協會“只開會、不服務”,“多收錢、少辦事”,在推進區域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方面服務不足。

4.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管理體制和政策障礙。一是管理體制僵化。絕大多數省份的國土、環保、消防等部門從自身責任出發,過分強調本部門的管理規范,忽視了產業融合發展的實際需要,加劇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的用地難、環評難、獲證難問題。二是辦事效率低。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涉及財政、土地、農業、科技、旅游、商務、質檢、工商等十幾個管理部門,新型經營主體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協調,辦事效率大大降低。三是缺乏統籌規劃和安排。缺乏產業融合發展總體規劃和布局,難以統籌協調和有序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四是部分政策生產導向過強、消費導向不足。目前各地制定和執行的政策,主要從生產層面給予扶持,突出增加產品供給,對按照市場需求引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重視不夠。相關支持政策中,重視生產和加工環節,忽視流通、信息等服務環節,輕視品牌建設、消費引導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5.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目前許多地區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相關的農村供水、供電、供氣條件差,道路、網絡通訊、倉儲物流設施等不發達,與城鎮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銜接性不強。農村路網不完善,道路等級低,自然村之間及村內道路硬化率低;農村電網改造滯后,農村電壓不穩定,電費價格偏高;部分地區農村水利和飲用水安全設施不足,人畜飲水安全問題突出;農村信息網絡建設滯后,倉儲物流設施嚴重缺乏;面源污染嚴重,農村垃圾集收運和污水處理能力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延緩了新業態的發展,增加了特色資源開發利用難度,加大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成本和風險。

三、國外和我國臺灣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經驗

(一)日本:六次產業。

2008年,日本政府在《農山漁村第六產業發展目標》中首次提及“第六產業”。近年來,日本政府大力推進農業“六次產業化”戰略,強調基于農業后向延伸,內生成長出立足于地域農業資源利用的二三產業,讓農林漁生產者能夠分享農產品加工、流通和消費環節的收益,而不是讓現有的工商資本前向整合或兼并農業。近年來,日本農業“六次產業化”呈現發展內容多樣化、發展主體多元化、發展形式混合化的良好態勢,并在提升農產品競爭力、開拓農業多功能性、增加農民收入、激發農村活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1.加強規劃引導和組織協調。2008年日本政府首次在政策大綱中提及“第六產業”。此后日本相繼出臺了《農山漁村六次產業化政策實施綱要》等,全面規劃農業“六次產業化”相關事項。為保證農業“六次產業化”戰略的有效推進,日本政府還自上而下成立了戰略推進組織機構。

2.加大財稅和金融政策支持。日本政府為推動農業“六次產業化”,財政補貼采取定額補貼和比例補貼兩種方式,部分定額補貼采取30%的浮動區間,比例補貼對不同參與主體也有所區別。農林漁從業者或民間企業圍繞農業“六次產業化”制定經營改善計劃(期限一般為3~5年,目標是附加值提高5%以上),經農林水產和經濟產業大臣認定,可獲得無息農業改良貸款、新產品開發和新市場開拓支出補助、相關設施購置支出補助等。2010年日本內閣會議通過“農林漁業成長產業化支援機構”制訂法案,由國家和民間企業共同出資成立投資基金,通過政策補助金、劣后貸款、股權投資等3種方式支持農林漁生產者投資農業“六次產業化”。

3.因地制宜培育多元化經營主體。日本農業“六次產業化”戰略的核心內容就是促進“地域制造”和“地產地消”。在深入挖掘和開發地域資源、發現農村核心產業的基礎上,通過利用本地原料加工代替外地產品的“引入替代”,以及開發本地土特產品代替生產原料出口的“引出代替”,將農業相關的工業和商業活動內化于農村地域經濟網絡,構建“地產地消”為主導的農工商合作體系(崔振東,2010)。農業“六次產業化”主要有產地加工型、產地直銷型、旅游消費型等三大產業形態,通過多元化主體的參與共同推進,主要包括農業生產者主導型、社區主導型、自治體主導型、企業主導型和農工商一體化型等5類經營主體(程郁,2015)。

4.完善農工商協作利益聯結機制。日本政府以《農工商合作促進法》(2008)為基礎,推進中小企業和農林漁生產者的有機合作,提升農林漁業經營的綜合價值。但農工商合作的目標是促進農林漁生產者能夠自我成長為農工商經營主體,而不是讓現有工商資本前向整合或兼并農業。因此,為保障農林漁生產者的利益,促進農工商合作的同時限制工業和商業的出資股份不能超過49%。根據農林水產省相關規劃,農工商合作的重點領域主要包括培養“協調者”、召開交流會、提供信息支持、提供技術指導等4個部分(王志剛、江笛,2011)。

5.發揮農協等合作組織引領作用。日本農協在推進“地產地消”和農工商一體化、發展地域品牌農產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農業經營業務、直銷業務、培育消費者業務等方面相互促進(李鳳榮,2014),實現農產品的穩定供給和消費,最終實現地域經濟良性循環。農協還為農戶提供金融保險服務,與農協成員簽訂農業保險合同,吸納保金開展再保險業務。

6.強化農業技術創新和品牌化發展。為配合支持農業“六次產業化”,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制定了“農林水產技術基本研究計劃”。為推進食品區域品牌化戰略,中央組織召開生產者協議會并調查農產品區域品牌化效果,構建包括農業生產者和食品加工企業在內、涵蓋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科學管理體系。為強調城鄉交流與共生、開拓農村休閑農業的潛在需求,旅游部門與農村地區聯合開發鄉村體驗等各種旅游品牌。

(二)荷蘭:農業產業鏈。

荷蘭是典型的地少人多、農業資源貧乏的歐洲小國,但荷蘭畜牧業、花卉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的國際競爭力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荷蘭創意農業快速興起,已形成完整、發達的創意農業產業鏈條(劉麗偉,2011)。

1.強化產業鏈整合和分工協作。創意農業產業鏈經營已成為荷蘭“鏈戰略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鏈網、鏈群和信息通訊技術研究中心”、“農業產業鏈競爭能力中心”是農業供應鏈管理領域享有國際聲譽的研究機構。近年來荷蘭政府投入約4500萬美元經費資助了60多個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試點項目。農業產業鏈管理主要包括穩定農產品價格的信息鏈管理和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的物流鏈管理,同時也注重區域內和跨區域的產業鏈整合?;ɑ墚a業鏈便是荷蘭創意農業產業鏈高度整合的典型。

2.重視創新因素提升產品附加值。荷蘭創意農業不僅科技含量高,而且融入大量制度、組織等非技術因素,使整個創新效率明顯提高,創意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附加值大幅提升。如荷蘭70%的花卉生產面積采用現代化的新型溫室無土栽培,電腦自動控制并實現播種、移栽、采收、分級、包裝等生產環節全部機械化作業。

3.打好“文化牌”提升市場吸引力。荷蘭是世界郁金香最集中的生產地和最大的集散地。荷蘭花農根植于郁金香文化,將以花卉生產為導向的傳統發展模式轉化為以市場或消費為導向的現代發展模式,推進郁金香生產及其產品成為現代時尚創意的多種載體。如荷蘭西部的利瑟為了把郁金香賣給全世界,每年3~8月舉行長達40公里的郁金香花車游行,吸引了大量世界游客,強大的文化感召力提升了郁金香在世界范圍內的需求量。

4.發揮拍賣市場的分銷作用。荷蘭政府制訂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和公平的市場交易制度,農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基本遵循以下流程:生產者—拍賣場—批發商(連鎖店)—零售(超市)—消費者(李遠東,2009)。“荷蘭式拍賣”的優點不僅體現在快捷高效的銷售,還在于拍賣場本身是花農和菜農的合作社(厲為民,2003)。拍賣場作為農產品集散地,提供儲存、冷藏、標準化包裝及運輸等配套服務,并按標準核定產品類型、質量等級、競拍價格等,為買賣雙方提供市場信息服務。拍賣場的高效運作既避免了生產者的同質競爭,也有效降低了農產品銷售成本。

5.培育發達的合作社和專業協會。荷蘭合作社遍及農業生產領域的各個環節,按業務范圍可以劃分為五種類型:購買和銷售工業投入品;加工和銷售農產品和園藝產品;提供貸款;進行拍賣;其他服務,如簽訂勞動合同、保險、會計等(厲為民,2003)。合作社大多從事單一項目的生產服務,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較為集中,便于引導農民針對單一產品進行質量改進、科技研發、精深加工和市場營銷等。此外,各種協會還把農民聯合起來,目的是加強農場主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

6.實行“大農業”的行政管理。荷蘭農業部作為農業行政管理機構,政府職能涵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包括農產品生產、加工、營銷及國際貿易,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及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農產品質量監督,農業政策支持等(曹金臣,2013)。

(三)法國:鄉村旅游。

近年來法國鄉村旅游發展迅猛,已成為僅次于藍色旅游的法國第二大旅游產品。法國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不僅沒有對農業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在避免農業收入季節性強問題、擴大農產品直銷、保護農村文化遺產等方面均發揮了積極作用(彭青、高非,2013)。

1.尊重當地居民意愿,政府主要發揮引導作用。法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造福當地居民,當地居民有權否決居住地的旅游發展及其他經營項目。法國鄉村旅游的經營主體不是外來投資商,而是“所有的農業開發者和鄉村居民”,并在政府引導下發展。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行業協會和其他民間組織的成立,行業自律逐步產生作用,政府管理職能逐步弱化而監管職能不斷加強,各級地方政府繼續執行直接監督職責。

2.實行行業自律,行業協會擔負全方位重任。法國22個大區100個省均成立旅游協會,全國3.6萬個相當于我國行政村的市鎮都建有旅游協會。各級旅游協會的職能不盡相同,但都在政府政策范圍內制定行業規范、制度及質量標準,通過行業自律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3.保持鄉土風貌,凸顯鄉村休閑旅游特色。法國鄉村旅游主要涉及美食、休閑和住宿等3大類別九大系列,致力于通過鄉村旅游展現非現代化的新道德觀念:寧靜自然的鄉村環境、賓至如歸的鄉村體驗、與當地建筑完美結合的家庭旅館。法國鄉村旅游的每個產品均力圖保持鄉村的原真性和獨特性,讓游客在休閑游樂中感受鄉村特有情趣。

4.避免同質競爭,強化當地農產品直銷。在法國的“農產品農場”,游客可以購買當地農產品,也可以享用農場美食,但每個農場銷售的農產品必須是自己所生產的,主要原料原則上不可以向外采購,副材料可以來自農場之外的產區,但生產加工過程必須在農場進行,從而保證每個農場都有自己獨特的農產品。

5.注重品質認證,著力提升鄉村旅游內涵。法國葡萄酒莊園大多實行家族式傳承、“精雕細琢”小農作業模式,通過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制度,有效保護了葡萄酒的品質和信譽。遍布全國的葡萄酒莊園不僅是種植葡萄、釀制葡萄酒、品味葡萄酒的場所,更是法國厚重的葡萄酒文化的集中體現,已經成為法國旅游業的一張靚麗名片。

(四)我國臺灣:精致農業。

為擺脫農業發展困境,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20世紀80年代我國臺灣地區提出了發展“精致農業”的口號。目前臺灣精致農業已形成全民共享的健康農業、科技領先的卓越農業、安適時尚的樂活農業體系,發展十分迅速,成為臺灣六大新興產業之一,推動臺灣跨入了世界先進農業行列。

1.積極拓展農業生活、生態功能。多年來,臺灣積極發展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三生”農業,進行吃、住、行、游、購、娛立體式開發,主要業態為旅游休閑農業。經過多年的發展,臺灣農業實現了“種、種觀、種觀假”的升級,即從傳統種植農業發展到現代種植加觀光加休閑度假的農業結構。

2.加強新技術和新經營模式的運用。目前,臺灣在農業品種改良、食品加工技術、自動化技術研究等方面居于國際領先水平,同時高新技術廣泛應用于技術密集型設施農業。臺灣注重利用農業研發中心整合上中下游資源,以食品加工帶動農業產業化、農業企業化和農業商業化,推動遠端服務行銷等,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和價值提升。

3.建立以合作組織為核心的公共服務體系。臺灣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業生產者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包括信用、運銷、科技推廣、加工貯藏等。農會組織網絡健全、功能齊全、服務廣泛,是臺灣分布最廣、影響最大、功能最齊全的農民合作組織,基本覆蓋臺灣所有行政區域。臺灣還有各種以“產緣”、“地緣”為紐帶的農業行業協會,與農會職能形成相互補充。

4.構建產供銷一體化的營銷體系。臺灣十分重視農產品市場拓展,突出營銷的帶動作用,建立了集產地、批發、零售為一條龍的農產品三級運銷系統,實現產、加、銷一體化。為促進農產品流通,“農委會”將農產品生產流通各個環節納入統一有序的規范管理,避免了多頭交叉、信息不暢、資源浪費等情況。同時,從規劃、建設、運行、資金、稅費等方面對農產品運銷體系建設予以扶持。

(五)經驗啟示。

從日本、法國、荷蘭和我國臺灣地區的經驗來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必須結合本國或地區情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審慎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將優化政府的規劃引導、統籌協調和公共服務職能與尊重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有效結合起來。如臺灣臺南縣政府在推進蘭花科技園開發過程中,在完成規劃與公共建設后,采取公辦民營模式,將園區管理交由公開遴選的經營管理公司進行運作,實現了產、官、學、研的有效整合。荷蘭超過90%的大宗農產品通過拍賣市場進行批發銷售,80%的花卉經拍賣交易出口到世界各地,但拍賣市場并不是政府建設的,而是由農民合作組建。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還要在尊重企業對農村產業融合選擇權的同時,加強對農村產業融合公共平臺、基礎設施和中介服務組織的引導和支持。要把引導農村產業融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作為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把完善人才培養培訓機制、優化農村產業融合支持政策體系,作為促進農村產業融合提質增效升級的基礎。如在發展創意農業的過程中,荷蘭高度重視產業鏈的整合與分工協作,通過花農與花商共建花卉推銷基金,建立了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為保護花卉生產者利益,在其成為拍賣市場會員后,因故當天未能賣出而銷毀的花卉,均按當日出售同類產品的最低價格予以80%~90%的賠償。在我國臺灣,“農委會”采取培養專業農戶和打造核心農民的做法,建立了一支發展現代農業的農民隊伍,有效地促進了精致農業的發展。凡經“農委會”核準的休閑農場,在經營上享受優惠政策,并由“農委會”撥出專門經費支持休閑農場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農園補貼、組織文化宣傳等。荷蘭特別重視對農業人才的培訓與教育,建立了由初等農業職業教育、中等農業職業教育和高等農業職業教育三個教育層次構成的農業教育體系,同時積極開展農業成人教育和技術培訓等,荷蘭農民普遍具有大學本科學歷,一部分還有碩士和博士學歷。法國為發展鄉村旅游,實施了“農村家庭式接待服務微型企業”計劃,政府提供經費資助民居的維護與修繕,同時每年組織一次鄉村旅游博覽會,宣傳推介鄉村休閑旅游。

四、推進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和目標

(一)基本思路。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為引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集成創新為動力,著力完善產業融合服務,著力培育產業融合主體,著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進現代技術、創新理念與傳統農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村產業鏈延伸、產業功能擴展和產業形態創新,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注入新動力,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拓展新空間。

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為引領。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本身就是一個創新驅動發展的過程,用創新理念引領創新行動至關重要,為此要協調推進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目前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協調,產業發展與村鎮建設有些脫節,只有堅持協調發展理念,才能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目標。今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面臨農村面源污染、加工業污染和休閑旅游消費污染等挑戰,需要遵循綠色發展理念來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既是城鄉協調互動發展的過程,又是農村產業供給與城市市場、城市資源要素與農村產業發展對接的過程。堅持開放推動,吸引國內外工商資本、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消費者參與或支持農村產業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質量。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只有讓農民充分分享發展成果,才能實現政府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這恰是共享理念的具體體現。

以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經營主體眾多,單靠市場交易,利益聯結機制往往較為松散,農民難以分享加工、流通及其他增值服務帶來的收益。為促進社會公平,增加農民收入,需要發揮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的紐帶作用,幫助農民分享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二三產業的增值收益。

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集成創新為動力。目前,農村存在諸多不合理的政府管制,新型經營主體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動力和能力不足,集成創新不夠,嚴重制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依靠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協調互動,可望給利益相關者帶來制度創新紅利。通過政府放松管制的體制機制改革,合理引導工商資本參與產業融合,激發新型經營主體推進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積極性。

著力完善產業融合服務。從專題調研和各地匯報材料看,目前農村產業融合服務依然比較薄弱,明顯增加了相關經營主體的經營成本和風險,削弱其盈利能力。要通過完善農村產業融合的服務環境,幫助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經營主體節本降險增效,增強其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動力。

著力培育產業融合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工商企業往往經營理念新,生產經營能力強,是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力軍。普通農戶傳統農業理念重,現代經營意識不強,大多只能作為農村產業融合的跟隨者。近年來部分工商資本進入農業,成為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領頭羊。他們往往資本雄厚,擁有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和專業化管理團隊,有些還領辦農民合作社,與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成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帶動力量。

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目前我國農產品和農資生產經營領域假冒偽劣現象屢見不鮮,虛假標注、商標侵權、以次充好等違法行為屢禁不止,根源在于運動式的人治監管模式,單憑領導重視、媒體曝光或重大節日突擊檢查,往往治標不治本。要依法加強市場秩序監管,突出地方執法問責,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我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日本搞“六次產業”的背景不同,日本是在已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發展“六次產業”,而我國是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程中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尚未建成。我國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應該與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同步推進。

(二)發展要求。

1.立足農業,富裕農民。日、韓兩國推進農業“六次產業化”,注重增強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防止農村衰退和農民利益邊緣化。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必須堅持以農業為基本依托,以保障糧食安全為前提,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妥善處理好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關系,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堅持共享發展理念,讓農民更多受益,完善農戶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民增收。

2.因地制宜,示范帶動。我國區域差異較大,各地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的基礎、環境和市場需求有很大不同。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必須突出區域特色和政策差異,不搞整齊劃一的統一實施。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在我國總體上尚屬新生事物,注意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積極做好試點試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模式。

3.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一般而言,市場、需求和消費是決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引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從生產導向轉變為消費導向、市場導向,讓市場主導融合發展的路徑和方向,尊重企業與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和經營決策權,提升農村產業開放水平,鼓勵國內外工商資本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合理監管工商資本進入農業,不搞行政干預,充分吸收國外先進管理理念,重點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優化發展環境,引導農村一二三產業朝著社會預期目標融合發展。

4.改革創新,激發活力。當前就總體而言,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面臨諸多體制機制障礙,嚴重影響經營主體的活力和對土地、資金、人才等發展要素的可得性,也妨礙其創新動力的形成,不利于形成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要秉持創新理念,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消除制度障礙,激發不同經營主體的創新動力和發展活力。

5.產城互動,繁榮農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涉及城鄉之間的要素流動和產業重組,也需要高度利用城市發展提供的市場空間。從各地經驗來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可以與就地城鎮化形成良好的互動發展關系。城鄉分離發展或以犧牲農業農村為代價來支撐城鎮發展,不利于農村產業融合的可持續發展。要引導農村產業融合空間布局的優化調整,推動企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合作社集中、農民向社區集中,促進產業發展和村鎮建設相協調,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空間融合和美麗鄉村建設,達到繁榮農村目的,促進農民就地城鎮化。

(三)主要目標。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新提法,直接反映其發展水平、速度和質量的指標和數據尚沒有,即使學術界提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指數”等綜合性定量指標,也只有學術價值,很難上升到國家層面指導實際工作。目前國民經濟已進入中高速發展新階段,結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考慮未來5年達到目標的可行性,特提出如下工作目標:

到2020年,通過延長產業鏈條、拓展產業功能、推動技術滲透、強化利益聯結,基本形成規模大、層次深、領域寬、業態多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農業發展方式明顯轉變,農業附加值明顯提高,農民收入來源進一步拓寬,為美麗鄉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夯實產業基礎。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各類生產經營主體銷售收入顯著增加,整合型、延伸型、交叉型、滲透型和復合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覆蓋范圍明顯擴大,休閑農業、涉農電商、智慧農業、會員制農業、社區支持農業、農產品直銷店、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普及率顯著提高,新型業態增加值占農村產業增加值的比重明顯提高。其中,全國休閑農業接待游客超過20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6300億元。

涌現出一批融合能力強的新型經營主體。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行業領先的大型龍頭企業,培育一批管理規范、帶動力強、服務優質的農民示范合作社,培養出一批技術先進、管理科學、效益良好的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引入一批精通農業、運作規范、引領力強的工商資本,形成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戶積極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形成一批集約高效、連接緊密的產業集群。建成大批規?;?、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農牧產品原料基地,形成一批產業鏈長、功能互補、相互配套、聯系緊密的農業產業化集群,增加豐富多樣、特色鮮明的休閑農業村莊。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對農民增收貢獻率顯著提高。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很多,受涉及農村產業融合的專項數據缺乏制約,目前不宜提出精準的農民增收定量目標。因此,農民收入來源進一步拓寬,來自于新型業態的收入顯著增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速度明顯提升。


五、推進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任務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涉及領域廣、復雜性強,跨界融合的特征顯著,又有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貫穿其中。因此,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不能“普遍撒網”,必須注意整合資源,抓住主要任務。

(一)支持農村產業融合多模式并存發展。

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應采取多元化理念,促進不同模式和諧共存、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1.推進種養結合型農村產業融合。鼓勵經營主體探索種養業生態循環型發展模式,支持種養飼加循環產業鏈發展,促進農業資源節約利用、循環利用和可持續利用。統籌考慮養殖業規模和環境承載力,合理布局規?;B殖場,配套建設有機肥生產設施。引導畜禽糞便加工還田、沼氣還田,鼓勵發展生物肥料、生物農藥,促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資源化利用。支持發展牧草經濟,鼓勵青儲玉米和苜蓿等飼草料種植,推進糧改飼和種養一體化模式試點,推進農業參與生態環境修復和治理試點。

2.支持鏈條延伸型融合。堅持依托農業、立足農村、惠及農民的方針,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農業內外聯動,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把現代產業發展理念和組織方式引入農業。推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發展。鼓勵種養企業和優勢、特色農產品產區積極發展農業生產資料供給、技術與市場信息咨詢、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農村特色加工業,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積極推進覆蓋農業全產業鏈的標準化和品牌化建設,促進產業提質增效。推進覆蓋農業全產業鏈的標準化和品牌化建設。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農村特色加工業。鼓勵農產品產地加工企業建立農產品標準化原料基地,穩定同農戶的利益聯結。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培育農產品流通品牌,創新流通方式、業態和商業模式,建設農產品原料基地、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形成農產品流通品牌化帶動農業產業鏈品牌化的發展格局。實施主食加工業提升行動計劃,支持主食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化。鼓勵發展林牧漁產品和林產品加工業,促進林業立體式復合型發展。推動農業產業鏈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開發體驗式加工半成品和產成品。加強農產品產地直銷店建設,納入“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改造提升行動。推進農產品生產、產地初加工與產地直銷渠道建設對接。推進農產品產地直銷店規模化、標準化、網絡化發展。鼓勵農業經營主體與超市、學校、企業或城市社區對接,開拓產銷直接對接渠道。

3.引導農業功能拓展型融合。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發展生產、生活、生態有機結合型農業,提升農業的文化、科技、教育、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和運動養生價值。引導農業節慶活動提檔升級,增強節慶衍生產品開發能力。加強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創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農業和美麗鄉村建設機制,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環境,依托適合條件的農村居住區建設農村文化體驗區和城鄉消費亮點區,豐富農村經濟和產業發展內涵,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支持建設歷史、地域、民族和文化特色鮮明的特色旅游村鎮,發展體驗經濟,促進農產品市場、農村消費與旅游市場有效對接。鼓勵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技術集成、商業模式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有序發展能源農業,為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發展提供原料支持,大力推廣農林廢棄物氣化技術,發展生物質能源。

4.加快農村產業的技術滲透型融合。重點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對農業產業進行交叉滲透和整合集成,加快農業產業鏈的業態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廣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創新農業科技發展方式,優先支持覆蓋農業全產業鏈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鼓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和鄉村旅游電子商務,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引導電商、企業、行業協會和金融機構等參與農村電子商務網絡建設,創新營銷方式和商業模式。鼓勵面向中高端市場,開拓生鮮農產品電商直采直銷渠道,探索網上預售制度。支持電子商務行業協會發展,推進行業標準化、人員培訓和誠信體系建設。支持企業、合作社和行業協會利用電子商務,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和營銷推介。推廣“田頭市場+電商企業+城市終端配送”等營銷模式。創新農村電子商務監管方式,完善市場秩序。促進生物技術與物聯網、設施農業等技術的整合集成,培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先行者。

5.促進農村產業復合型融合。鼓勵依托領軍企業、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和產業鏈核心企業,培育區域特色鮮明的農業產業園區或農業產業化集群,促進農村產業融合集聚集群發展,形成主導產業、衍生產業、配套產業層次有序、分工協作、網絡鏈接新格局。推進農業產業園區和農業產業化集群改造升級,支持領軍企業和產業鏈核心企業發揮引領作用,增強輻射帶動功能,通過訂單、聯合、參股等方式,促進企業分工協作,形成產業關聯度高、功能互補性強的產業集群航母模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推進生態鏈和產業鏈結合,促進農業生產廢棄物綜合利用,形成農業生態循環型產業集群。依托產地建立農產品加工園區,配套建設高標準原料生產基地,按照“原料基地+園區+物流+配套服務”等方式,重點支持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加工集群建設。依托“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以農產品區域品牌為紐帶,開展信息化、企業化、品牌化、鏈條化改造,打造專業化和區域品牌化產業集群。依托農業科研院校,孵化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群落,形成農業科技創新產業集群。支持科研院所或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發揮資源整合和行業引領作用,打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綜合體。借鑒德國產業集群管理經驗,按照企業組織方式,設立非營利性產業集群辦公室,實行開放式運營和會費分級管理。

(二)增強經營主體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能力。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必須高度重視新型經營主體的引領帶動作用,引導不同類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1.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往往理念新,資源整合和市場開拓能力強,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引領者和生力軍。在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要把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的成長放在重要地位。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多元化發展,更好地發揮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增強抗風險能力。促進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更好地面向市場需求、立足資源優勢,推進農業產業鏈一體化發展。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打造商業模式創新的排頭兵,引導其抱團營銷,打造聯合品牌,探索協同創新機制。鼓勵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產品質量認證、優勢品牌培育和市場營銷能力建設。有效防治涉農企業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問題,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防范化解土地流轉風險。積極穩健地探索新型經營主體合法經營權的保護機制。大力支持農村產業融合領軍型企業發展,鼓勵其完善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增強對農村產業融合的集成服務功能。優先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利用“四荒地”開展農村產業融合活動,妥善解決新型經營組織的生產設施用地、附屬設施用地和配套設施用地問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聯合社,鼓勵聯合社帶動專業合作社轉型升級,引導其推進公共營銷平臺和品牌建設。鼓勵探索企業與企業、農民與市民、政府與企業、合作社與城市社區等多種合作方式,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的商業模式和融資機制創新。

推進政策創新,鼓勵工商資本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其成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領頭羊,引導其增強對農民合作社、農村中小企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和普通農戶的示范帶動功能。完善對工商資本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行為規制,限制其對農村資源“占而不用”、“開而不發”的行為,禁止其在農村耕地利用中實行“非糧化”、“非農化”;對其可能破壞農村資源、環境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明令禁止,出現問題后限期修復并強化處罰機制。

2.激發供銷社、信用社、郵政系統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活力。從各地經驗來看,供銷社、信用社、郵政系統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社區根植性較強,容易與農戶、農村社會網絡對接,培育對農戶和農村社區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帶動力。應大力支持其改造升級和轉型發展,鼓勵其增強引領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的能力。支持供銷社加強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建設,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營銷渠道建設。全面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堅持為農服務方向,密切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提升為農服務能力,加快形成綜合性、規?;?、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支持供銷社拓展經營服務領域,創新農村產業融合的推進方式,增強服務、示范和引領功能,建成農村產業融合綜合服務商和農業產業鏈全程服務商。支持有條件的供銷社在加強風險防控的同時,按照社員制、封閉性原則規范開展農村資金互助合作,依法設立融資租賃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性擔保機構,探索設立中小銀行和開展農村互助保險業務。推進供銷社基層社改造,鼓勵其在商業模式創新和農村服務業重點領域發展中發揮生力軍作用,引領和示范帶動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支持農村信用社經營機制創新,鼓勵農村信用社與國有商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開展合作,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鼓勵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民合作社合作,開展農村合作金融、普惠金融等改革試驗。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改革,完善其治理結構,發揮其在農村產業融合中的帶動作用。

3.增強農戶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能力。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是促進農民增收。因此,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應該積極搭建農戶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平臺,拓寬產業融合渠道,提高農民技能素質,為農民更好地分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紅利”創造條件。要堅持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鼓勵農戶利用區域優勢和主導產業,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和各類示范戶帶動農戶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4.引導不同類型經營主體分工協作、優勢互補。新型經營主體和傳統經營主體各有自身優勢,各類型經營主體揚長避短、協同發展、優勢互補,為增強農村產業融合的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創造條件。支持符合條件的新型經營主體優先承擔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帶領農戶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在基地建設、品牌創新、市場開拓、技術應用、融資服務等方面與農戶開展合作。農戶等傳統生產經營主體根植性強,與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關聯緊密,要引導其發揮傳統優勢,在特色種植、傳統工藝、文化傳承等方面與新型經營主體加強合作,積極開發具有區域特色、附加值高的品牌產品。

(三)積極培育新業態。

新業態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標志,其發展壯大有利于創造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因此,積極培育新業態,就成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任務。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借助互聯網龍頭企業,強化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扶持,增強農村通信設施和物流配送能力,鼓勵建設省級云計算和大數據平臺、市級農產品實體體驗店、縣級電商服務運營中心和村級電商服務站。探索搭建電商產業園,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電商,鼓勵發展農業生產資料網上直銷。借鑒廣東、甘肅等地經驗,支持全國貧困地區開展電商扶貧工程。積極發展智慧農業,推廣農業物聯網技術,擴大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范圍,建立多層次農業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形成農業物聯網行業標準和應用模式,鼓勵對傳統設施農業、大田種植、畜禽養殖等進行物聯網改造。全力發展休閑農業,支持建設歷史、地域、民族和文化特色鮮明的特色旅游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農家樂、休閑農莊、休閑農業園區等鄉村旅游休閑產品,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農耕體驗、康體養生、教育科普、文化節慶等價值,強化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標準化、品牌化、網絡化試點示范,鼓勵各地開拓休閑農業高端市場、專用市場和特色市場。扶持創意農業發展,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推動農業產品符號化、品牌化、儀式化,創新應用科技、人文、節慶等創意元素,因地制宜發展農田藝術景觀、農業主體公園、農業節慶活動和農業科技創意。積極發展生物農業,構建開放式協同創新平臺,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促進轉基因育種、動物疫苗、生物飼料、非化學害蟲控制和生物農藥等生物技術的應用。提升設施農業發展層次,重點推進大城市郊區工廠化農業和立體農業發展,借助“菜籃子”工程,加快生鮮農產品良好農業規范認證,改造提升現有設施農業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鼓勵社區支持農業、農業眾籌、個性化定制農業等新業態發展,開展農產品會員配送和集中配送服務。

(四)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

打造公共服務體系是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降低涉農生產成本,提高產業整體盈利能力。因此,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必須發揮公共服務體系的支撐作用。

1.建立健全多元化公共服務平臺。針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需要,依托骨干企業、供銷社等生產經營組織,鼓勵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或民辦公助等方式扶持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打造四大公共服務平臺。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臺,面向農業農村提供農業物聯網、農業移動互聯網應用、電子商務、品控追溯、休閑旅游等全程信息化綜合解決方案;優化創業孵化與法律援助平臺,為中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經營場地、政策指導、項目顧問、人才培訓、仲裁調解、訴訟代理等創業扶持服務;建設公益性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產地集配中心、農業博覽會或展銷會等農產品公共營銷平臺,提供價格信息、經紀交易、品牌培育等營銷服務;建設農村產權評估與交易平臺,圍繞農村土地經營權、林權、農村房屋和農業設施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集體經濟組織股權、農業知識產權等,提供信息發布、資產評估和交易服務。加強公共服務平臺能力建設,采取政府購買、無償資助、業務獎勵等形式,鼓勵公共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專業性服務機構、龍頭企業提供公共服務,建立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和協調服務機制,創新應用訂單式、托管式服務形式。強化服務人員業務培訓,增加專業服務人員比例,適時更新服務設備設施,開展信息、技術、設備共享與租用服務,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和受益面。制定產業融合公共服務質量標準,完善公共服務質量保障制度,強化公共服務平臺品牌形象。

2.引導服務組織增強服務能力。創新農業產業聯盟體制機制,明確賦予農業產業聯盟法人地位,參照行業協會管理辦法強化監督管理,鼓勵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發起成立各類農業產業聯盟,引導科技資源向產業聯盟傾斜,開展產業聯盟科技成果產業化和商業化推廣運用,支持聯盟成員間實行融資拆借、相互擔保、采購讓利、平臺共享、對外集約化采購等多種運轉模式。發揮各類農業行業協會的行業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鼓勵行業協會開展商業模式推介和示范帶動活動,選擇質量檢測、資質認定、信用評估等重點領域,推進政府部分職能向行業協會轉移的改革試點。實行服務補貼政策,支持發展代耕代收、統防統治、烘干儲藏、代購代銷等服務業,加大以獎代補力度,鼓勵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向農村產業融合服務商或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推進由賣產品向賣設計、賣服務轉變,引導資產評估、商務咨詢、融資租賃、檢測認證、農業設計服務等中介服務組織發展。支持依托縣城、中心鎮的產業園區、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特色鮮明、服務能力強勁的中介服務功能區。

(五)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或合同契約關系,而是要以保障農民權益為核心,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及與普通農戶之間形成風險共擔、互惠共贏的利益共同體。要把尊重市場規律與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有序結合,推進農村產業融合可持續發展。

1.完善訂單協作型利益聯結。建立訂單農業信用體系,規范訂單格式、內容和簽訂程序,實施合同審查備案制度,逐步實行合同可追溯管理。將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與政策支持相掛鉤,鼓勵工商資本、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普通農戶簽訂保護價收購合同或者高于市場價收購合同,采取按收購量對農戶進行利潤返還或二次結算等利潤分成方式,支持“反租倒包”等新型農企合作模式。借鑒大北農、科爾沁等企業做法,支持龍頭企業為訂單農戶協助申請封閉貸款,提供信貸擔保和類金融服務,以資金鏈強化合同雙方利益聯結關系。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資本、技術、管理優勢,通過統一安排種養計劃、統一供應種藥肥(飼料)、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植保(防疫)、統一質量標準和包裝、統一加工和對外銷售等,鼓勵采取大田托管方式為農戶提供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

2.推廣股份合作型利益聯結。鼓勵有條件地區開展農村土地和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推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承包地和集體資產確權分股到戶。參照重慶等地經驗,鼓勵地方政府探索發布轄區內農村土地指導價,為農戶資產入股提供議價基礎。引導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通過雙向入股方式實現利益聯結,鼓勵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和普通農戶以土地、勞務、資金等入股企業,支持企業以資金、技術、品牌等入股領辦專業合作社。借鑒安徽宿州經驗,探索建立以農業企業為龍頭、家庭農場為基礎、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基于股份制和專業化分工的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完善利潤分配機制,推廣“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分配方式,明確資本參與利潤分配比例上限,維護農民利益。

3.推動產銷聯動型利益聯結。支持農產品產銷雙向合作互動,鼓勵批發商、零售商與農民合作組織共建規?;藴驶r產品基地,扶持農民成立農產品流通合作組織,并以加盟或入股形式成為大型連鎖超市會員,強化“農超對接”利益聯結。及時總結推廣新業態利益聯結模式,鼓勵農戶和消費者圍繞農產品和土地,按照農業眾籌方式形成產銷利益共同體,②探索休閑農業股權眾籌③等新型利益聯結機制。

4.強化鏈式利益聯結。借鑒荷蘭農業產業鏈管理經驗,依托核心企業,利用價值鏈、信息鏈和物流鏈整合各方利益主體,建立農業技術開發、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和上下游連接的質量追溯體系,著力打造縱向和橫向產業聯盟,鼓勵通過交叉持股、聯合研發、交互許可、供應商契約等方式結成利益共同體。依托龍頭企業或行業協會,聯合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設立共同營銷基金,專項用于農產品銷售推介、品牌運作和出口服務。推進官產學研合作,打造政府、企業和研發隊伍三方利益聯結機制,培育以企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允許農業科研人員以科技成果分享產業融合利益。

5.建立風險防范機制。逐步建立產業融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對企業相關政策支持與利益聯結機制直接掛鉤,強化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提高龍頭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支持龍頭企業為土地流轉農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鼓勵成立農業風險咨詢公司,建設農業產業鏈風險管理信息系統,設立政府作為出資主體和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和其他主體為補充的農業風險基金,統籌用于土地流轉、涉農貸款等風險防范。發揮農產品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風險規避作用,補助地方建立本地化農業保險新品種。深入開展群眾性創建農村誠信工程活動,完善農村各類經營主體信用評估,實施守信獎懲機制,采用表彰、獎勵和鄉土文化宣傳等方式,努力培育農村各類經營主體的守約光榮、違約可恥的契約意識,加強流通合同、訂單合同等的履約監督,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設置涉農產業違約案件的民事訴訟簡易程序,支持各經營主體依法維護契約權威。

(六)創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區。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個新生事物,沒有系統成熟的做法和經驗,需要在不同地區開展試點和示范,逐步積累經驗,進而在全國推廣。

1.實施“百縣千鄉萬村”示范區建設工程。啟動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百縣千鄉萬村”試點示范工程,出臺示范區認定標準,在全國確定100個示范縣、1000個示范鄉(鎮)、10 000個示范村。制定示范項目篩選標準,實施產業融合重大項目試點,借助示范主體,細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圍繞產業融合模式探索、主體培育和政策創新等方面開展試點示范活動。明確示范縣、鄉、村任務分工,示范縣著力營造良好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制度環境,制定規范化管理制度,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若干示范鄉;示范鄉圍繞“一鄉一業”發展不同類型的產業融合項目,形成產業集聚發展的格局;示范村圍繞“一村一品”發展各具優勢的產業融合項目,形成特色鮮明的專業村。

2.建立示范區管理和服務模式。制定示范區量化考核辦法,開展示范區產業融合成效評估,形成有效的進入和退出機制。鼓勵龍頭企業參與示范區建設,搭建信息化服務、創業孵化、公共營銷、產權評估與交易等系統性公共服務平臺,支持行業協會和社會力量為示范區內主體提供社會化服務。鼓勵在示范區發展涉農電商、智慧農業、休閑農業、生物農業、工廠化農業等新業態,探索相互參股、股份分紅、利潤返還、服務協作等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創新示范區多元化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整合涉農財政項目資金,完善產業融合項目環評政策,支持示范區與科研院所合作,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戰略研究和基礎應用研究,率先在示范區開展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發展試點,探索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引導政策和風險防范機制。

3.發揮示范區輻射引領作用。支持示范區內新型經營主體對外開展技術轉移、產業鏈分工、品牌輸出、人才輻射、飛地合作等多種形式的產業帶動活動。發布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縣、鄉、村統一標識,定期開展現場交流會、會議交流活動,建立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網,借助現代多媒體平臺,大力宣傳推介示范區。

六、政策建議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要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導作用。政府的職責是通過規劃引導、土地管制、財政稅收、金融保險、科技人才、市場監管、環境保護等政策措施,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和制度環境,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一)創新管理體制。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涉及諸多部門和機構,需要從宏觀上加強統籌協調和規劃引導,打破部門分割和行業壟斷,為產業融合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保障。

1.設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委員會。借鑒日本等國經驗,在中央層面建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委員會,負責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編制、政策制定、信息溝通、區域協調和監督指導,推動形成部門間有效協作機制,整合資源要素,發揮政府宏觀指導作用,同時對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及時將重大情況和問題向國務院匯報。

2.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細化實化發改、財政、農業、工信、商務、國土、環保、工商、科技、旅游、供銷、銀行、保險等相關部門的職能分工,明確工作任務,強化責任落實。省級人民政府要結合實際制定促進本地區農村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發展的具體方案。

(二)健全用地制度。

土地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要通過農地流轉、廢棄地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制度改革等措施,破解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的土地瓶頸。

1.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建設用地給予傾斜。由于建設用地指標緊張,各地在安排建設用地時,往往優先滿足對當地經濟發展貢獻大的工商業項目,然后才考慮與農業相關的農村二三產業項目。為順利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建議對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農產品電商、鄉村旅游等農村項目,實行用地計劃指標單列。鼓勵各地結合本地區土地總體規劃修編,將建設用地規模和年度計劃指標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在征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同意和不改變土地性質的前提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依法使用農村工礦、學校廢棄用地、閑置宅基地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四荒地,發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對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以及具有引領作用的重大項目的建設用地,建立報批綠色通道,實行優先供地和審批政策。

2.適當提高設施農用地規模。完善設施農用地政策和管理辦法,切實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理用地需要。適度擴大農業生產設施和附屬設施用地范圍,將有利于農村產業融合的倉儲物流、農產品產銷、休閑觀光農業等項目納入設施農用地范圍。適應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要求,根據設施農用地的類型和特點,適當提高各類生產設施和附屬設施用地標準。進行工廠化作物栽培的,附屬設施用地規模由原來控制在項目用地規模5%以內提高到10%以內,但最多不超過20畝;進行規模化種植的附屬設施用地規模由原來控制在項目用地規模3%以內提高到6%以內,但最多不超過40畝;規?;笄蒺B殖的附屬設施用地規模由原則上控制在項目用地規模7%以內提高到10%以內(其中,規模化養牛、養羊的附屬設施用地規模比例控制在15%以內),但最多不超過30畝;水產養殖的附屬設施用地規模由原則上控制在項目用地規模7%以內提高到10%以內,但最多不超過20畝。對國家確定的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區和相關重大項目,在設施農用地的相對占比和絕對規模上限可適度再提高一些。

3.支持和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在土地充分確權基礎上,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鼓勵農民采取轉包、轉讓、出租、互換、抵押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創新土地流轉方式,培育中介服務組織,建設農村產權評估、流轉服務平臺,規范流轉秩序,建立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健全流轉價格市場形成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等方式參與產業融合。落實土地流轉風險保證金制度,加強合同履約監督,建立土地流轉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和耕地質量監督檢查機制,依法依規解決糾紛矛盾,保護合同雙方合法權益。將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結合起來,解決好土地流轉后農民的住房安置、就業、養老、社會管理等問題。

(三)加強財稅支持。

財稅政策是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

1.加大財政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關鍵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擴大財政補貼覆蓋范圍,完善農產品加工和流通稅收優惠政策,各級財政要把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倉儲物流、農業資源綜合利用、農村電子商務智能終端、節能環保等設備購置以及鄉村休閑農業設施改造等納入財政補貼目錄。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涉農企業、合作社和專業化組織開展良種選育、土壤改良、代耕代收、倉儲烘干、科技推廣、信息咨詢、市場營銷、農機庫棚等社會化服務。創新財政補貼方式,在保持對現有存量財政資金補貼對象不變的情況下,新增財政農業補貼資金重點向糧食主產區和連片特困地區傾斜、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建立財政對產業融合示范縣的轉移支付制度。

2.設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投資基金。在每年的財政增量收入和國家土地出讓金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同時吸收社會資本,設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投資基金(見專欄),實行封閉運行、市場化運作方式,以股權投資等形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產業融合領域,鼓勵地方政府建立區域性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基金。重點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以股權投資的形式重點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范基地和重大項目建設,為復合型人才培養、農村物流和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建設等領域提供融資服務支持,帶動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產業融合領域。

3.對新業態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制訂對從事涉農電商、休閑農業、農村互聯網金融、智慧農業、生物農業、設施農業、創意農業、工廠化農業等新型業態、新型商業模式的企業,嚴格落實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等稅收扶持政策,對到農村創新創業的小微企業,進一步降低免征增值稅、營業稅的標準,擴大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優惠范圍,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加快固定資產折舊。

專欄:關于設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投資基金的依據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投資基金作為專注于農村產業融合領域的專業性股權投資基金,通過股權投資與專業化管理相結合,發揮國家級投融資與發展平臺的作用,重點支持農村產業融合領域處于穩健成長的企業,以及處于“蹣跚”起步階段但發展前景好的創新型企業。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投資基金按照政府引導、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共同籌資的方式建立。第一,有利于改革農業農村投融資體制,通過調整財政支農資金的投資方式,實現由直接支持項目向更多采取股權投資等市場化方式提供支持轉變。第二,該基金通過構建專業化的資本通道,發揮政府引導和杠桿作用,吸引有實力的企業、金融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有利于發揮財政資金對產業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資農村產業融合“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疏通財政資金帶動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和社會資本合力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的渠道,激發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和社會力量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積極性,形成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的市場化長效運行機制。第三,該基金通過構建農村產業融合項目優選機制、專業化的管理運行機制,充分利用其資金和管理優勢,有利于財政、金融支持更好地瞄準農村產業融合的重點領域、薄弱環節,促進農村產業融合項目經營管理水平的提升、市場的拓展、產品結構的優化,有利于促進農村產業融合提質增效升級。第四,日本政府推進農業“六次產業化”的重要經驗就是由國家和民間企業共同出資成立投資基金,通過政策補助金、劣后貸款、股權投資等形式支持農林漁業者投資發展“六次產業”。

政府可以使用包括中央預算內投資在內的財政性資金,通過認購基金份額等方式予以支持。基金實行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在基金構成中,社會資本是優先級資本,財政資金屬劣后級資本,取得回報時,社會資本優先取得補償。

(四)完善金融保險政策。

金融政策是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所在,要重點解決農村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1.支持金融機構增加服務供給。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強化商業性金融支農責任,更好地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進一步開放農村金融市場,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增加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數量,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長期保持對農村金融機構執行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加大金融企業涉農貸款損失準備金稅前扣除政策支持力度。創新金融產品,開展產業鏈融資服務,簡化項目審批手續,合理設計貸款期限,適當延長貸款期限。鼓勵地方政府建立產業融合發展項目貸款的財政貼息和風險補償金政策,延長貸款補貼優惠期限,降低貸款利率水平,取消附加費用。

2.拓寬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加大對涉農企業發行企業債、中小企業私募債、集合債等發債規模支持,探索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合作社發行集合債,積極引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及各類投資機構投資產業融合項目,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新三板”上市。

3.完善落實農村信貸抵押擔保政策。推進農村資產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拓展貸款抵押物范圍,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住房財產權、農業附屬設施、倉儲物流設施等納入貸款抵押辦法,推廣以農機設備、運輸工具、承包土地收益權等為標的的新型抵押擔保方式。完善農村財產擔保辦法,鼓勵各類擔保機構提供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服務,建立擔保風險補償金,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支持龍頭企業通過自身信用或產品訂單為聯結農戶進行貸款擔保。進一步完善農戶征信體系,將各類經營主體和訂單農戶違約行為納入人民銀行征信體系,加大違約成本和處罰力度。

4.大力支持農業政策性保險。加大各級財政對保費補貼力度,提高保險賠償標準和保險服務水平,拓寬涉農保險保單質押范圍,鼓勵保險公司擴大農業保險品種和范圍,推進農民合作社開展互助保險試點,擴大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開發符合新型經營主體需求的多層次、高保障保險產品,鼓勵因地制宜開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試點,探索開展投保入股、保險融資、村集體代保、保險合作社等農業保險新形式,進一步完善包括政府資金、再保險、巨災基金、巨災風險證券化等多種方式的巨災風險轉移分攤機制。

(五)健全科技和人才支持政策。

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需求的各類人才培訓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家和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業和從事產業融合項目開發。

1.支持科技人員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建立人才培育和創業支持基金。對于參與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人員,鼓勵他們參加多種形式的培訓、交流,支持他們領辦或參與產業融合項目開發,引導他們對農民開展技術咨詢和技能培訓,對于在產業融合發展中做出重大貢獻者給予重獎。改革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提高研發團隊或科研人員在成果轉化收益中的比例。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科技人員到新型經營主體任職、兼職或擔任技術顧問,強化對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的輔導和幫扶職能。細化落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和離崗創業的相關政策,允許其創辦或以技術入股涉農企業,經同意離崗的可在三年內保留人事關系。實施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發展農民工返鄉創業園,支持返鄉農民工、大學生村官和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在農村創業,提供項目論證、技術指導、市場信息和貸款貼息等創業扶持。廣泛開展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分層分類定期培訓,穩定和健全村級農民技術員隊伍,對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人員,按承擔任務量給予相應補助,并在職稱評聘、科研項目申請上給予傾斜。

2.推進知識產權保護和新技術推廣應用。鼓勵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新技術申請專利,加強新技術專利保護,依法規范新型經營主體采用專利技術,支持農村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分紅的激勵機制,加強對產品品牌的知識產權保護和監督執法,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懲處力度,完善維權援助機制。豐富完善科技應用推廣政策,擴大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規模,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重點推進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生物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的應用。

3.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培訓支持。整合人社、農業、教育、扶貧等部門的培訓資金、設施、師資等資源,增加補貼規模,擴大培訓補貼范圍,將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納入培訓對象。優先面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負責人、專業合作社管理者、龍頭企業領導層、農民企業家、農家樂和農產品網店經營者開展專家授課、參觀考察、研討交流等多種形式的培訓,建立政府對培育對象的幫扶機制,優先支持培育對象所在組織承擔產業融合項目、申請各類資質認證、打造農產品品牌和進行技術改造,開展產業融合優秀帶頭人評選表彰活動。完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鼓勵各地開展網絡化、開放式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和技能培訓,舉辦新型職業農民技能比賽。推廣農科教、產學研模式,鼓勵專家、學者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對接,探索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顧問團,推行農村創業導師制。財政培訓資金分配向糧食主產區、連片特困地區、中西部地區適度傾斜。加大對市場化、社會化培訓機構支持力度,增強培訓能力。

4.著力培養復合型人才。鼓勵高校開設跨領域、會經營、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專業和相關課程,建立復合型人才的定向培養機制。采取產教結合,鼓勵高校和職教機構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和重點企業建立復合型人才教學和實訓基地。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和“陽光工程培訓”重點向復合型人才傾斜,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對人才成長的輻射帶動作用,對其開展的農村復合型人才培訓和崗位鍛煉給予財政補助。

(六)創新市場監管辦法。

按照減少前置審批與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并重的要求,制定涉農新業態行業標準,規范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行為,保護農民合理利益,進一步規范農業市場秩序。

1.合理規制工商資本土地利用行為。按照支持產業化、限制非糧化、禁止非農化的原則,強化對工商資本土地利用行為動態監管,規范土地利用合同,明確農民和工商資本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建立健全土地流轉風險保障金制度,確保農民權益不受損失。

2.依法嚴格規范市場秩序。清理地方性市場保護政策,打破農產品購銷市場分割,建設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大市場。修訂農產品交易相關法規,加強重要農產品批發市場準入管理,強化終端消費市場監管,嚴厲懲處假冒偽劣和虛假標識等擾亂市場秩序行為,凈化農產品市場交易環境。加快市場主體誠信體系建設,完善龍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和認定監測制度,加強行業自律,建立失信企業懲戒制度,提高誠信守法意識。

3.制定涉農新業態行業標準。組織行業協會、農業產業聯盟和行業領軍企業等,制定新業態認定標準,形成新業態評價指標和評估體系,明確新業態生產經營形態、技術規范和業務流程標準框架,細化新業態安全生產和環保標準。培育引進一批標準化新業態示范企業,支持和引導按行業領域組建專業化協會,推進新業態行業標準化、規范化管理。

4.簡化前置審批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根據放管并重、寬進嚴管的原則,放松市場主體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管制,減少前置審批,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和環保監管體系。進一步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職責權限,適度增加中央和省級的事權和支出責任,推行生產、經營、銷售各環節的數字化監管,建立包括公司名稱、產地編碼、種源情況、土壤環境、施肥、用藥(檢疫)、采摘(屠宰)、包裝等全程可溯的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大幅提高違法成本。

(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降低產業融合發展成本,增強新型經營主體進入該領域的吸引力。

1.加快農村交通設施建設。實施鄉村通達工程,提升農村道路等級,加強農村公路養護和安全管理,優先向糧食主產區、連片特困地區等財政困難縣傾斜,優先向示范鄉村、產業融合項目傾斜,構建良好的農村交通骨干網架。硬化休閑農業集聚區進村及村內道路,保障入戶道路機動車暢通。根據客流變化,完善城鄉公共交通設施,提高農村與城市交通設施互聯互通水平。

2.夯實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業基礎。統籌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加快推進產糧大縣高標準農田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治、原料生產基地等項目建設,繼續推進現代灌區、農田水利設施和節水灌溉設施建設,完善農業物聯網設施,提高糧食主產區大田生產物聯網普及率,大力支持農牧一體化的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及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

3.配套建設農村二三產業基礎設施。改善涉農倉儲、保鮮、烘干等設施條件,加強各類農產品加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在農產品集中產區改擴建一批集散功能強、輻射范圍廣的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支持企業建立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強化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寬帶業務,提高農村信息化裝備水平,重點推進示范區的光纖到戶和“光進銅退”。根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需要,建設交通導引牌、鄉村停車場,強化休閑農業集聚區周邊環境整治。支持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提高農村電力保障能力,實施農村綠化亮化工程,率先實現水電氣等進村入戶,推進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加快推進農村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和標準公廁建設,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引導村民繳費等方式,切實解決鄉村保潔運營經費,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文化娛樂設施,配套建設游客服務設施和土特產商店。

(八)完善環保政策。

圍繞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循環農業產業鏈,全面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發展。

1.完善項目環評制度。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要嚴格執行環保標準。強化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的聯動機制,對已經通過區域規劃環評的產業園區,簡化建設項目環評程序。根據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特點,允許將循環農業產業鏈上、下游關聯項目捆綁打包、聯合環評,提高環評審批效率和針對性。

2.加大對循環型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強循環型農業標準化認證體系建設,嚴格管制亂用、濫用化學投入品,加大測土配方施肥推廣支持力度,增加對農民使用綠肥、農家肥的補貼規模,提高有機肥使用比例。修改農藥使用條例,明確高毒農藥實行定點購買和實名制購買,支持企業研發生產并補貼農民購買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全面實行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按量補助,推動農業向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方向發展。

3.提高農村環境污染防控水平。加強現代生態農業技術研發與集成應用、示范推廣的支持,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加工業垃圾處理、洗滌烘干、污水處理等相關環保設備購置及運行維護費用的補助額度。加強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地下水超采區治理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農村垃圾處理的專項轉移支付,重點支持休閑農業產生的生活垃圾等污染物處理,進一步提高農村環境保護和治理水平。

作者簡介: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院和農經司課題組,課題組成員:宏觀院方面的人員包括馬曉河、姜長云、藍海濤、黃漢權、王為農、洪群聯、張義博、邱靈、卞靖、涂圣偉、郭軍;農經司方面的人員包括吳曉、胡恒洋、陳學斌、邱天朝、許正斌、蔡平、周錦秀、周靜、張秋平、李智、尹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研究參考》2016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色狠狠 | 在线观看人成视频 |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另类 |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在线看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 | 伊人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