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何處突破,要回歸到兩個關鍵問題,就是農業發展不僅要遵循自然規律,還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既然農業生產能力沒有問題,農產品不是生產不出來,而是賣不出去,有這么多的高庫存,可以像工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那樣,去庫存減產能嗎?不能。作為全球人口大國的糧食安全,顯然農業就不能夠減產能,除了去庫存還要保證生產能力。
所以,怎么去庫存,是當前農業的現實難題。農業供給側改革從哪個點來突破?這就是要找準這個突破點,這個突破點怎么找?我注意到國務院去年發了一個文件,就是國家的品牌建設。我覺得是很好的一個文件,因為品牌是綜合競爭力的體現。產品是不是品牌,決定著有不有市場競爭力,有不有效益。而中國農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品牌缺陷,像湖南的農業,自古以來就是是魚米之鄉,但是傳統大宗產品糧油就沒有什么品牌。一直向國家供應糧食和油,卻沒有品牌,豈不是農業大省的悲哀?所以我就認為,農業最迫切需要解決什么問題?就是破解同質競爭。農業生產的通病就是跟風,由于沒有品牌意識,生產技術簡單,最容易復制。你種什么,我馬上就來種,你種桔子我也種桔子,你種茶葉我種茶葉,你種蘿卜我也種蘿卜,一下子就推廣了。如何破解同質競爭,解決高庫存難題?突破點在品牌。但農業品牌又不像工業品牌,具有天然的地標性。
像湖南的寧鄉花豬,就是一個區域地標品牌。因為是地標品牌,也就是一定地域的區域公用。按照農業部的說法,叫做區域公用品牌。而農業是一個特殊產業,不同產品、不同品質對氣候、水質、土壤等生態環境有著不同的要求。那些品質優良、獨具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無一不是獨具特定地標符號的產品,包括特定的地域品種、特定的地域環境、特定的地域種養方式、特定的地域文化歷史傳承、特有的營養價值。如湖南有一個縣柑橘,就曾經是一個地標品牌,由于供不應求,生產就擴大到超出這個縣的范圍,生態環境變了味道就自然變了;甚至收購別的地方柑橘作為這個縣的柑橘賣,一吃就不是這個味道了,最后都不買這個縣的柑橘了,牌子就砸了。所以,農產品區域地標品牌具有獨特的地標區域性、資源稀缺性、產品唯一性、品質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但地標品牌不是商標,商標也是品牌,那是商標品牌,具有獨占性和商業性,一般是由企業法人是在工商部門注冊。地標品牌在特定的區域內具有具有非獨占性和公益性,一般是由地方政府在農業部注冊。
區域地標品牌,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尤其是可以破解同質競爭問題。地標品牌到底是一個省,還是一個縣,還是一個地市?我的觀點是主張一個縣,一個縣的區域作為公益品牌的地標范圍。一個縣的區域也很廣了,如果注冊公益性品牌,其他的品質和區域環境相同的也可以共同使用。像寧鄉花豬是寧鄉縣的,但是周邊區域,只要是按照寧鄉花豬地標品牌的飼料構成、飼養方式等方面嚴格要求,接受質量監控,就可以使用寧鄉花豬的地標品牌。寧鄉花豬賣得好的時候,是80多塊錢一斤,一般是70多塊錢一斤,你說它的效益有多好?也不是每一個縣所有的品種都是品牌,但總有一兩個品種是品牌吧?這個縣可能是茶葉,那個縣可能是生豬,那個縣可能是蔬菜,那個縣可能是土雞,那個縣可能是茶油,那個縣可能是水果。就是說每一個縣都有獨特的資源優勢,要根據資源優勢決定去適合生產什么。
所以,一個縣一個品牌比較適合。一個地市太大了,一個鄉太小了。原來一鄉一品,一村一品,都規模太小,不成氣候。在這個層面上去理解地標品牌的范疇和內涵,各有各的優勢,避免同質競爭?,F在手機都不斷的翻新,不斷有新的品牌推出,令人眼花繚亂。品牌手機越貴越有人買,而農產品價格這么便宜卻高庫存,主要是品質單一,品牌缺乏。要怎么適應這個消費結構呢?溫飽時代已經是過去時了,現在要講究口味、講究營養、講究健康,今天要嘗這個品牌大米,明天要嘗一下那個品牌大米,總是吃一個味道的米,口味吃久了,就吃膩了。適應市場消費需求,其中之一就是品種結構就要適應市場需求的多樣化。
另一個方面,地標品牌使食品安全的追溯也變得簡易起來。這個縣的水稻有質量問題,按照地標品牌就能找到源頭找到這個縣,使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的體系更完善。但是,按照現在國家儲備政策,湖南的水稻,不管是這個縣的,還是那個縣的,不分區域都集中放在幾個儲備倉庫里面,食品質量追溯也沒辦法進行,特別是加工企業怎么搞地標品牌呢?
地標品牌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避免農業的市場風險。因為農業是不僅有天災,還有市場變數。像湖南大米,整個湖南就是一個品牌,個別地方的大米金屬含量超標,造成整個湖南的大米都有問題,因為沒有產地細分,消費者沒有辦法去識別,弄得現在湖南的大米都賣不出,造成高庫存國家麻煩地方麻煩農民麻煩。如果是一個縣一個品牌,這個縣的地標品牌大米質量出了問題,就難以影響到其他縣的地標品牌大米,地標品牌的區域范圍越小,市場的風險越小,產業調整也越快。在這個層面上來探討,我覺得以農產品的區域地標品牌為戰略,來破解農業現在的高庫存、同質競爭這兩大難題。
那么如何來破?我有幾個方面的建議。
一是大宗農產品要品牌化。我在去年9月參加中央農辦“農業供給側改革”座談會上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就是要實現農業發展的戰略轉型,由農產品規模化生產向農產品區域地標品牌化經營轉變,以扶持區域地標的農產品品牌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主持會議的中央農辦主任唐仁健當時就與我進行探討,認為品牌化比較贊同,但特色農產品可以品牌化,糧食可不可以品牌化?我說肯定可以。習近平總書記到吉林考察調研時就提出,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價格好、效益好。唐仁健主任在解讀一號文件時提出,如果農產品不安全,改革就不算成功。而農產品的核心問題是大宗農產品的結構性問題,我在此進一步認為,如果大宗農產品都沒有品牌化,就說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失敗了。
二是特色農產品要高端化。特色農產品是獨特的資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復制性。茅臺酒就是貴州茅臺鎮獨特的資源吧?日本曾經把配方復制過去了,可就是造不出茅臺酒啊!為什么?因為茅臺鎮的水、茅臺鎮的氣候、茅臺鎮的生態環境獨一無二,就如同每一個人生下來一樣是獨一無二的,沒辦法復制的。所以,在這個層面上,大宗農產品是量,就搞品牌化提升效益。
特色農產品是稀缺資源,按照市場經濟物以稀為貴的規則,就要高端化占領品牌的制高點,不要粗放經營便宜賣了。與其賣十斤賺10塊錢,不如賣一斤賺10塊錢。高端化路線是以品牌化為基礎,而高端化產品本身就是品牌化了。如茅臺酒,不就是一個品牌嗎?還是一個高端品牌。高端化的茅臺酒,會賣百多兩百塊錢的價格嗎?就是這個高價,愛買不買,反正有的是人來買。比如水果,獨具特色的高品質水果,20塊錢一斤也沒問題吧?何必賣5塊錢一斤呢?是皇帝的女兒就決不低就。
高端化就是利用市場機制來充分發揮區域的資源優勢,提高效益和市場市場競爭力。但特色農產品的高端化,要注意避免品牌被企業壟斷。如湖南的臨武鴨,是臨武縣的區域公益品牌,也是湖南農產品的高端品牌,由縣政府授權給舜華鴨業的經營。所以,臨武鴨是屬于縣政府的地標品牌,舜華鴨業是屬于企業的商標品牌,雙方合作就實現了農民與企業的雙贏。
資興市的東江魚,也不僅是區域公益品牌,還是湖南農產品的高端品牌,曾經被一個企業把這個品牌買走了,最近資興市政府是花了重金買回來了。因為東江魚作為資興市最具特色的資源優勢,缺乏這個地標品牌來引領特色產業的發展,市政府就失去了宏觀調控和資源整合能力,產業發展就都被企業壟斷了,企業賺了錢而農民不能相應受益,整個產業也難以良好發展,結果東江魚的市場影響力大打折扣,價格就一直上不來。所以,區域公益地標品牌一定要避免由企業壟斷,要由地方政府來監管,由農民和企業合作。
三是科技服務要綠色化??萍紕撔率寝r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但原來的農業科技服務都是為了提高產量的,到今天必須轉變思路了,尤其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當其沖的是要明確科技創新的目標和方向。為什么要綠色化呢?綠色化就是品質化,包括營養結構與人的健康需求,口味與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是質量的要求,而不是數量的要求。如袁隆平的雜交稻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突出的主要是提高產量。而現在中國農業最大的問題是農產品的品質問題,因為產量早已經不是問題,連續十多年增產,反而成為積壓在倉庫的高庫存難題。所以,袁隆平雜交稻技術的思路要由產量向質量轉型,不轉型在國內就沒有市場了。我倒是不反對把這些雜交稻技術向非洲推廣,非洲適合種三季稻,而且產量也很高,可以使更多的非洲人免于饑餓的威脅。
科技服務的方向是什么?湖南不少地方正在推進的農業科技服務,實施化肥農藥減量行動,把稻草通過技術處理變成綠色肥料,把養豬場的豬糞通過技術處理變成有機肥料,停止使用劇毒農藥推廣使用生態農藥,農業技術上門服務,每畝田多少錢,確保產品是綠色產品。因此,不僅是科技服務要向提高品質轉型,而且科技創新也要向提高品質轉型;要轉到提高品質上來,但并不是說不要產量了,產量是具有品質的產量,品質越高產量高就效益越高,沒有品質的高產量只能成為高庫存了。
而且一些科技在農業上的濫用,產量是大幅度提高了,但生產出來的食物形狀是這個形狀,味道卻不是這個味道,有不少農產品不敢吃了,為什么不吃呢?比如我原來喜歡吃香蕉,看了一個電視臺節目以后才知道,成熟的香蕉摘下來,營養成分和味道肯定好,但儲存期比較短,商家就把半生不熟的香蕉從產地運到銷地的倉庫,再催熟劑,又黃又好看,才放到市場上去賣,我從此不敢吃香蕉了。我參觀過一個現代化的葡萄園,品嘗后覺得從來沒有吃過這么甜的葡萄,同行和我都買了一大箱,后來別人告訴我,這葡萄是轉基因的,我覺得好惡心。這些科技給我們的生命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還有必要繼續下去嗎?
有些獲得國家大獎而且被大力推廣的品種,產量確實很高,但對農藥化肥的依賴程度也很高,結果呢,耕地就板結化了,金屬含量超標了,生產出來的東西也賣不出了。耕地一旦受到污染,治理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需要很高的成本。有些地方治理金屬含量超標,用石灰來酸堿中和,雖然效果明顯,但引發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耕地板結化,以后地就種不了,至今還沒有找到有效的辦法。
所以,農業科技創新要綠色化,在這點上要大作文章,如果沒有綠色化,農業的品牌化就寸步難行。比如說貴州省,就對全省的農業結構進行優化,安順生產什么,遵義生產什么,黔東南生產什么,哪一個區域生產什么,要全面進行布局,適合種桔子的生產桔子,適合種茶葉的生產茶葉,適合養豬的養豬,適合養雞的養雞,不適合種什么的品種就要堅決停下來,整個區域的布局就形成了。而這個決策要以科學為依據,比如哪個地方適合種什么,包括溫度、濕度,土壤成分結構等生態環境,都需要全面進行分析,以確定品種結構和水肥配方。沒有科技支撐,無疑就是盲目拍腦袋決策。
(作者于2017年3月在某省舉辦的新一輪農村改革試點工作會上,作“如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專題講座,中國鄉村發現網根據主辦方提供的錄音進行整理,本文節選自專題講座的整理文本,題目為編者所加)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主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論道三農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