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出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和服務外包呢?農戶的小規模、分散化經營,會產生一系列問題,諸如成本過高、技術需求不旺,農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等等。要想讓有能力的農戶回去種地,一定是規模化的農地,首先是動“地”。目前雖然總體上說農地流轉率達到30%,但農地流轉70%是轉給普通農戶的,可以說是“小農復制”。鼓勵更多種植大戶、有能力的人把規模做大,也會受到區域和產品特性的限制,例如丘陵、山區,難以做到規模化經營。有些水果種植適合機械化操作,有些水果不可以,還必須依賴人工操作為主。另外,農戶土地規模做大了,顯然會超出家庭的勞動預算,必然走向雇工。接著的問題是,一方面,農業領域的雇工和其他領域的雇工不同,其生產特性所決定的難以監督與考核,易于引發生產勞動的偷懶問題; 另一方面,農業領域的雇工成本越來越高,目前單日的雇工成本至少要80元以上,高的達到200 元,這就必然導致大規模經營主體需要用機器來替代勞動。所以,農業機械化是農業規模經營的基本趨勢。應該強調,用機器替代勞動,面臨較高的投資門檻,必須具備信貸可獲得性,這涉及到農村金融市場發育問題。那么小規模農戶怎么辦吧? 那就是服務外包,意味著有一部分的人不種地了,不是經營農場,而是專門提供社會化服務的,就專門買一批的拖拉機來耕地、播種、收獲,或者從事專業化的種苗培育、農資配送、植保防疫以及儲存運銷等。這在經濟學中被稱之為“迂回投資”。迂回投資既化解了單個農戶的投資風險,也有利于專業化服務組織的規模化經營,并通過不同類型的專業化推進農業的技術進步,進而誘導農業生產的標準化與產品質量的品牌化。農業生產經營可以包含多種農事活動。如果所有的農事活動均由一個經營主體獨自處理,那么現場處理的復雜性以及能力的約束,必然導致農戶經營規模的有限性。由此,進一步細分和盤活農地經營權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橫向上來說,生產經營權可以分割為經營決策權(生產什么、生產多少)與生產處置權(如何生產) ;從縱向上而言,農事活動及其生產環節則可進行不同形式的細分,從而形成精細化、知識化和專業化的多樣性服務。農業的專業化服務不僅僅包括生產性服務、技術性服務、營銷服務,還可以包括處置決策服務等。例如,由農戶購買機械轉換為由市場提供中間品服務,則可能將家庭經營卷入社會化分工并擴展其效率邊界; 水稻的育秧活動是可以獨立分離的,能夠由專業化的育秧服務組織提供;整地、栽插、病蟲害防治、收割等生產環節亦可向專業化的服務組織外包。因此,經營權細分為不同的服務主體進入農業提供了可能性,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各種專業化規模化服務,均能夠從不同層面擴展農業經營中的迂回交易與分工深化的空間。可見,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的一個重要線索是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的“兩手抓”:一方面是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促進農地產權市場的發育,誘導企業家能力、資金、技術等等生產要素的集聚,推進農地經營的規模經濟性;另一方面是通過新型農業服務主體的培育,加快農業服務市場的發育,誘導代耕、代種、代管、代營的縱向分工與服務外包,擴展服務經營的規模經濟性。
作者系華南農業大學教育部長江學者、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林經濟管理學報 201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