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我有事到華西村,在我的印象中,華西村并不是個村,因為它已經貼上了太多的產業標簽,華西村有自己的鋼鐵企業,有自己的化纖產業,有自己的遠洋捕撈船隊,有自己的海洋工程船舶,甚至還在搞文化創意、光伏新能源,可以說,華西村已經深深烙上了實業和前沿的印記。在和華西村當家人吳協恩的攀談中,我又問了一個問題:華西村還搞農業嗎?沒想到得到了一個特別地回答,吳協恩判斷大干農業的時機來了!如果幾年前大舉投資農業可能有點早,但現在正是時候,所以精明的華西村已經著手投資“種大米”的生意。
農業長久以來投入產出比較低,可是隨著近年來經濟持續增長,市場需求發生了變化,在農產品的供給端顯現了很突出的結構性問題,一方面“毒大米”、“陳化糧”讓食品安全成為眾矢之的,一方面綠色食品、特色果蔬,特別是進口糧食一步步進入高端消費市場。自2011年起,中國大米進口量首次超過了出口量,此后大米進口量一直居高不下。據統計,2011年到2015年,中國進口大米的數量從56.9萬噸一路上漲到335萬噸。不僅如此,進口大米的價格也遠超國產大米,據中國國家糧食局的數據統計,2015年底,小麥、大米、玉米三大谷物,國內外價差每噸分別為771元、745元、790元。
大米是中國人餐桌上的主食,早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人就已經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把大米當做果腹的食糧,到今天,大米在國家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已經是舉足輕重,隨著城鎮化的加快,城鎮人口對大米的需求還在持續變化,與此同時,以往我們的大米加工還是小生產、小作坊、小商販過多,中國還不是世界上優質大米的生產國,品牌大米和品牌農業企業的興起已經是一種必然。
種大米其實也是一項改革,種大米要改變的是傳統種植方式,不能再靠著農民們一畝三分地去種,而是應該規?;N植,綠色生態種植,科技種植,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控制成本,提升質量;種大米要改變的是加工環節,不能再是稻強米弱,上萬個大米品牌沒幾個叫得響,而是應該精細現碾,注重營養和安全;種大米要改變的是國糧入庫,進口糧入市的現狀,讓國人吃上更好、更放心、更有營養的國產大米,這既是使命也是商機。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就是提升農業的競爭力,我們必須看到巨大的農產品升級需求,認清農業絕對不是沒有競爭力,恰恰是很有競爭力。
(作者:中央電視臺《央視財經評論》欄目制片人、對外經貿大學開放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視網 2016年12月16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