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俞孔堅教授提出了新上山下鄉的旅游生活方式以及面對的新的機遇與挑戰,從不同的方面介紹了新形勢對遺產村目的地提出的新要求:遺產村落不是刻意、被動的保護,而是怎么利用、活化、開發,不要忌諱開發,不要忌諱利用。
內容速讀:“新上山下鄉”是相對舊上山下鄉而言的,流動方向相反,但卻是同一批人。1958年開始,中國到70年代末結束,有將近8000萬的人,經歷了舊上山下鄉運動。這批人馬上要成為新上山下鄉的前鋒主力,要到鄉下去居住,尋找新的生活方式。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這個時代需要一種新的城鄉關系,逆城市化是任何國家不可避免的,但是中國有它的獨特的形式,中國未來得逆城市化是鄉下,回到村子里面去。
這場運動的到來需要新的基礎設施配套,叫時間距離,這個時間距離是快加慢,快速的交通再加上慢速的局域交通。核心的體系是穿插:農民進城,城里人回到鄉下。還必須要有拼貼,拼貼就是引入居住的團體和舊的遺產村落比鄰,但同時有產業,邊上要有一些產業進來。
那么新上山下鄉的到來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挑戰和機遇同在。第一個挑戰就是對產權制度的挑戰;第二個是對鄉村建設本身的挑戰;第三個就是基礎設施;第四個方面就是社會組織方式的挑戰,我們現在的社會組織不適合未來的新上山下鄉運動。
新上山下鄉背景下的遺產村落的保護和利用途徑有六個方面:秩序重建、本底精讀、觸媒激活,修補利用、比鄰鄉居、全域旅游。
我們引入一個理念就是望山生活,設計引領休閑革命,我們引入了四個業態,第一個業態叫望山生活的棲居,把原來的宅基地都改造成適合城里人,衣錦還鄉人居住的要求。第二個引入學社,文化學校哈佛北大要干到鄉下去,把原來的小學變成了一個設計學院,和美國40多所大學簽訂協議,現在都是外國學生還有中國學生一起在那研修。第三個是文創,引入創意旅游,把旅游變成生活。最后引入一種創意文化產業,把當地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都進行產業化使得原來沒有人光顧的產品,最后變成加倍的、有經濟效益的產品。
最終實現的是通過本底遺產保護建設,創意文化的植入,營造望山生活休閑居住、創意旅游開發,實現三個典范,一個是城鄉共榮和諧社會典范,第二是創新創業與鄉村復興典范,最后是美麗中國生態文明的典范。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樣才能復興我們的文化遺產村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號 TBL 2017-07-2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