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隨和李玉恒在本周的《自然》雜志上發表評論文章,認為在全球的城市化進程下,農村同時需要復興。
城市化備受關注。為了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標準,大部分國家都在進行城市擴張。世界各地的城市人口比例從1960年的33%上升到2016年的54%,亞洲和非洲的增長尤其明顯。但隨之而來的鄉村衰落鮮少被提及。在大多數地區,即使鄉村的人口在緩慢增長,活力卻越來越小。
以中國為例,這些趨勢日益明顯。僅在去年,就有將近1.7億農村人口(其中大多數為青壯年)離開家鄉來到城市。尋找工作是主要原因:1990年至2014年間,中國農村的工作崗位減少了20%以上。城市工作薪酬更高:2015年,背井離鄉的農村人口在城市的收入比留在農村的高21%左右。
農村人口進城帶走了家鄉的活力,留守家庭只能勉強維持小塊田地的耕種。在中國,每年有200萬公頃的農田被棄耕; 2015年,6000萬兒童、4700萬婦女和5000萬老人留守農村。在過去的25年里,中國三分之二以上的農村小學已經關閉。中國農村老人的自殺率(每十萬人中47人死亡)是美國的三倍。
農村衰落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參見“世界農村人口”)。從美國、瑞典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城鄉差距都在擴大。城市吸引了大部分的政府資金、私人投資甚至研究資源。例如,自1980年以來,中國城市收到的公共和私人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總額70%以上。貧窮國家的情況尤其嚴重,驅動農民進城的是生存而不是機會。例如,尼日利亞的哈科特港、印度的孟買和墨西哥城等城市的貧民窟正在擴大,因為貧窮且未受過教育的農村人口不斷涌入城市尋求財富。
在過去的十年里,我們一直在研究如何通過治理土地問題來改善中國的農村生活和經濟(參見“中國的挑戰”)。例如,有一些項目旨在提高土壤肥力和控制洪澇,它們提高了西部黃土高原地區的農業產量和農民收入。我們及其他研究團體的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基礎設施,開發當地資源,扶植旅游業、特產和手工藝品,有望重建農村和鄉鎮。有一些國家的政策已經扭轉了上述趨勢,值得我們借鑒。
Sources: (A) Monitoring Reports of
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員必須轉變自己的注意力和工作方向,改變原來偏向于城市的政策而實現新的政策平衡。需要采用科學的方法,如大數據監控和分析,監測農村社區和環境,并找出解決當地問題的辦法。
螺旋式衰落
由于流動性和技術、貧困、政策偏向和土地管理不足等原因,農村正在被遺棄。早在十八世紀,歐洲的工業革命就見證了村莊在城市的擴張過程中不斷萎縮。二十世紀,特別是二戰后,農村人口減少的趨勢蔓延到了北美。
Source: World Bank Open Data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的小城鎮一直在衰落。當機械化、公路和汽車到來時,農民會繞開附近的小鎮,而開車到城市去購買種類更加多樣的日常用品。農業技術和化肥解放了許多農村勞動力,因此他們來到城市從事賺錢的工業和服務業工作。1980年至2000年間,美國中部有700多個農村地區的縣失去了10%或以上的人口。例如,愛荷華州在2000年至2003年期間損失了30,000個制造業崗位,占該州總數的10%以上。
在發展中國家,隨著氣候變化和大規模農業企業奪走了很多人的生計,每年數百萬曾經以務農維生的農民來到印度德里和尼日利亞拉各斯等城市尋找工作。當農村人口日漸凋零時,村莊面臨著勞動力短缺、經濟衰退和社會退化等問題。本地市場萎縮,車間和小企業關閉。
年輕且受過教育的人尤其可能離開。就2016年的中國農村而言,20和30歲左右的人口中有一半以上來到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其中約30%擁有高中及以上學歷。這樣的教育隔離導致在當地醫生、企業經營者和教師退休后,可能出現后繼無人的現象。衰落呈螺旋式加劇。
政府政策和私人投資長期以來一直偏向城市。例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拉美國家通過制造他們曾經需要進口的商品來增強經濟發展,這一過程中工業化城市地區受益最大。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中國抽取農村的資本、勞動力和糧食等原材料來推動工業化進程。
扭轉形勢
但是,另外一些政府推出了保農政策。從20世紀50年代起,韓國將國有土地和地主土地重新分配給農民,并減少地租,促進農業發展。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大力扶持農村貧窮地區的公共衛生和教育事業,提高了預期壽命和嬰兒存活率。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一些非洲國家,如莫桑比克和肯尼亞,對農民的政策從征稅轉為扶持,嘗試以此糾正對城市的偏向。埃及將農業從中央計劃經濟改為公開的自由市場經濟。作物價格、配額和市場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開放了,私營部門活躍起來。農民變得更加獨立,收入也增加了。
一些政府,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瑞典和西班牙的政府,都采用規劃、投資和補貼策略來鼓勵農村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瑞典農村已經通過放寬建設規劃規章(如沿湖建設),吸引人們移居農村。其他地區則為建立或重新安置行業和工作場所提供補貼。
但自上而下的政策往往會失敗。一直以來人們都往郊區城鎮遷移,而不是偏遠的村莊,為的是將農村生活的優勢與城市工作的保障結合起來。以美國為例,自1930年以來,郊區的人口增長已經超過紐約、波士頓和費城等市區。
政府主導的舉措沒有充分考慮到每一個農村社區的特點。中央機關可以協調工作,調動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但搖搖欲墜的社區往往缺乏強大的村委會或農業合作社,還可能沒有足夠多的受過教育和技術熟練的人來滿足調配需求。如果民眾的聲音得到不傾聽,也就談不上合作。
薄弱的土地管理加劇了貧困、饑餓和糧食短缺問題。例如,津巴布韋的農業經濟在2000年以前是穩定的,當時津巴布韋強行取得歐洲移民的農田,并將其重新分配給農村家庭。由于農田的新主人對農業了解不多,不懂得如何耕作土地,農業產量大幅度下滑。經濟遭受巨大打擊,加之國際制裁,津巴布韋的通貨膨脹率在2008年達到世界最高水平。
市場波動和農村勞動力的商業知識有限也增加了失敗的機率:教育水平低、技能少的個體難以與城市企業競爭。即使搬遷到城市,許多農村勞動力從事的也只是非正式、低報酬的體力工作,如清潔、保安和建筑工。
吸引本地人參與是成功的關鍵。自下而上的舉措如同“社會粘合劑”,鼓勵人們共同努力。例如,2012年,河北省小關村委員會成立了一個股份制養羊和蔬菜種植合作社。參與者共同出資金、土地、勞動力和機械。在短短五年的時間里,兩家企業使居民人均凈收入增長了200%。
土地改造可以改善耕種條件和產量。例如,在陜西省干旱的黃土高原,我們幫助在延安市附近的山谷里改造出了農田。谷底沖溝是最肥沃的地區,但是因為易被淹沒而未被利用。所以我們重新改造了集水區:工作人員填平溝渠,加固斜坡,并修建水壩、疏洪渠和灌溉設施。這有助于控制洪水和改善土壤,使之可以存儲更多的水和營養。2013年至2017年期間,中國政府擴大了這一土地規整項目?,F在,延安沖溝的玉米產量比山頂高三倍,是斜坡的五倍。利用玉米秸稈和草制成的青貯飼料可以喂牛和羊。
還有另外一個例子,德國巴伐利亞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在改善農業和林業狀況,并實施了發展和土地規劃項目,以振興農村發展。
然而,對農村問題的研究遠遠少于城市問題。城市吸引學者,因為城市經濟更發達,被視為擁有比農村地區更核心的發展意義。以恢復力、土地規整、文化遺產保護和扶貧減災為重點的農村問題,需要學術領域更多的研究和投入。
需要采用科學的方法和技術來提出改善特定領域條件的最佳策略。例如,遙感可用于監測農村土地利用、基礎設施條件和耕種模式。大數據分析可以調查哪些市場、行業或經濟策略最有效益。
發展農村的四項重點
首先,政府需要同步倡導城市化和振興鄉村。鄉村和城市居民在資源、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方面應享有平等的權利。
農村居民需要相關平臺,使其既能工作或經營自己的企業,也能兼顧家庭和耕地。小城鎮可以作為橋梁,為偏遠村莊提供教育、衛生、信息和行政服務。
地方政府必須制定吸引企業的戰略 - 稅收減免、低地價,甚至是免費土地。例如,1979年開始于日本大分縣的“一村一產品運動”,現在已延伸到包括中國、泰國、馬拉維和南非在內的國家。該運動鑒定本地所擁有的資源,如沃土、清水、特種農產品和風景名勝,然后發展相應產業,幫助當地經濟蓬勃發展。賦予行業所有者和管理者以定價的權利可以鼓勵村民發展技能,跟蹤市場和消費者偏好的變化。
第二,必須鼓勵自下而上的舉措。農村發展需要一個具有遠見卓識且全心全意的、由地方利益相關者組成的團體,包括愿意無私地共同合作的企業家、車間所有者和農民。公平必須得到尊重。開發村莊必須是為了當地人著想而不是投資者。
第三,必須接受的一種情況是,一些位于不宜生活處的村莊必須重新安置,這也是中國扶貧國家戰略的一部分。深谷或山區路況較差,供水不穩定,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惡劣(如中國西北的秦巴山區和西南喀斯特地區),一般而言,這些地方的村莊總是經濟疲弱。
這類村莊的人口可以遷入附近交通、土地和公共服務較為方便的農村社區。安置貧窮人口時應注意:必須尊重民眾的意愿。民眾應該在地方政府的建議和資金支持下,自主決定遷往何處。與此同時,應提供住房、醫療保健、教育、就業和創業支持。
第四,需要有科學的計劃來指導振興進程。研究人員必須了解導致農村衰退的因素以及農村對全球化和氣候變化的反應。需要利用大數據分析和模擬來監測農村發展。需要了解不同形式的土地規整的有效性。
各部委、機構和企業應促進涉及規劃、管理和工程的多學科研究。具體目標應包括檢驗政策和展示可以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村生計的技術。啟動全球性農村發展計劃,將全球的農村研究學者聯合起來,促進跨國合作。聯合國應考慮制訂這一類計劃,將農村發展提升到與扶貧、氣候變化與世界和平同等重要的地位。
城市和鄉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兩者都可持續發展,才能相互支持。
(作者簡介:劉彥隨,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研究所區域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玉恒,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Nature自然科研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