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之后,自媒體上不約而同地刮起一股惋嘆鄉村衰落的風,陳述的是事實,流露的是惋惜與不甘,末了還在尋求出路。這一切里飽含著城里人的矯情。問問你自己,你愿意在衰落的鄉村過活么?既然你自己不愿意,那又有什么可嘆息的?你會找出一萬個理由說工作在城里,家在城里,孩子要上學,回不去了,等等等等。可如果這些問題都不存在,只要城市里沒有瘟疫沒有戰亂,你照樣會呆在城市里不回去是不是?事實上,只有中國農村的加速凋敝,才能有效地減弱壞境破壞的速度。至于造成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在另一個層面上尋求解決出路,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
我的家鄉是祁連山深處的一個小山村,據家人講,上世紀50年代初,出了家門口沒幾步遠就是原始灌木林。有老虎、熊、豹子。大型猛獸有,小型的不在話下。經過大躍進、人民公社,砍伐樹木、興修水利,植被后退了幾公里,而且由于人類在森林里的頻繁活動,到70年代,只有狐貍、麝、野兔、石羊、狼等活動,而且露臉概率極低。80年代以來隨著雪線上升,幾十米寬的河流成為一步就能跨過去的小水溝。三十多年沒回鄉,我想象中那里已經極為不堪。然而去年夏天我路過,驚奇地發現,除了大河不在,依然細流涓涓,森林比我離開時茂密了很多,據說大型野獸又回到其間,小型的不在話下。原來被耕的草場林地恢復到以前的樣子,不是退耕還林,而是棄耕。連曾經的熟地都大片荒蕪,誰還去墾荒?
在我婆家那里,看到的是同一種情況。
甘肅通渭是中國著名的干旱區,上世紀80年代我還沒有到過那里時,未來的先生懷著對家鄉的熱愛向我描述他美麗的家鄉如何山花爛漫。以后到了那里,發現稀稀拉拉的山花根本就開不大,牽?;ū饶粗干w大不了多少。由于干旱,樹葉、果實、小麥個頭都很小。在極少有人流動的狀況下,村子里只要有一塊地方,都可能會被開墾,點上土豆玉米種子,意念中是收一點算一點,實際上脆弱的植被被毀壞后,夏天遇雨,黃土流失,溝壑縱橫,環境更加惡化,總是改道。前年我去那里,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年輕人大都在新疆等地安了家。房后的植被郁郁蔥蔥,如果是春天,倒真可能山花爛漫。我們沿著山脊往上,平臺上的荒草竟然越過了我的肩膀,野雞野兔黃鼠狼到處跑。再看山下,黃土高原的大溝壑旁邊和壁上生出了植被,不過幾年,水土流失就有可能基本停止。
人口向大城市聚集,被指陳造成了嚴重的城市病。但聚集才有可能有效利用資源,有效防止問題。比如城市排污有人管,農村就可能聽之任之;城市的垃圾可以集中處理,農村就是亂投亂扔??此屏啃。L此以往就是問題。一潭清水旁扔一堆垃圾,幾十年里這潭水就完了。課件,城市病的一部分屬于農村病的轉移,但由于城市管理更為有效,因而也容易治理。所以,城市化在環境問題上實際上實現著一種置換,客觀上讓廣大地區重回山清水秀。
繞不過去的傷心事是留守老人。
我和先生去墳上燒紙,路過白花花的打麥場。二十多年前,這里是農忙季節最熱鬧的地方,如今只有幾個陳舊的草垛。白花花的土地上坐著五六個老人,他們一定認得我這個外地人,我卻認不出其中的任何一個,因為衰老的脫了相。先生用他們那最常用的打招呼方式問了句“在干嘛?”有三四個人的回答竟然一致:“我們能干嘛?坐這里等死唄!”搞得他滿臉通紅,不知如何接下文。但誰都知道這是事實。
近代以來,隨著中國傳統社會的解體,儒家文化中的老人政治和孝為先的觀念不斷衰微,在我兒時,婆媳打架兒女不孝等情況在農村就不少。但只要有后代在身邊,即便實際上沒有盡孝,老人的各種不堪遭遇也不顯得突出,他們也覺得兒女在跟前,起碼給自己長了精神。如今這幾代老人的孤獨逝去,也成了中國環境改善的代價。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鳳凰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