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科學證據表明,灰霾主要是由堿性污染物氨(NH3)與酸性污染物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在空氣中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硫酸銨和硝酸銨,形成PM2.5凝結核,吸水并結合其他污染物而形成(圖1)。在NH3大量存在的條件下,SO2和NOx形成PM2.5的速度會急劇增加。NH3在灰霾形成中的重要性,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趪抑卮罂茖W計劃項目“我國活性氮源及其對空氣質量與氣候變化的影響機理研究”和我們長期“氮素循環與環境影響”的研究結果,提出種植和畜牧養殖氨氣減排措施,供政府灰霾治理決策參考。
圖1 農業氨揮發對PM2.5形成的貢獻
1 設定農業氨減排目標
中國目前每年大約排放1500萬t的NH3(以純氮計,下同),與酸性物質NOx(700萬~800萬t,以純氮計)和SO2 (900萬~1000萬t,以硫計)排放量(《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的酸當量相當,對灰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貢獻。中國農業源氨排放量占總排放的90%左右,其中種植和牲畜養殖業排放大約各半,牲畜養殖排放略高。
歐美國家很早注意到氨對空氣質量的重要影響,歐洲在1999年簽訂的《哥德堡協議》中同時設定了對SO2、NOx和NH3的減排目標。在中國,無論是空氣污染防治措施,還是農業發展規劃,都沒有設定NH3減排目標。中國當前治理灰霾集中于減少酸性污染物SO2和NOx的排放。為此,建議在國家及地方各級政府層面的環境治理目標規劃中,設定農業(包括種植業和畜牧業生產)的氨減排近期和遠期目標,并制訂實現減排目標的具體措施。
2 逐步優化農業布局
當前中國的人口、工業、商業、養殖業等均集中于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安徽、上海和浙江等灰霾最嚴重的中東部地區。酸堿物質排放源在空間上重疊是形成嚴重灰霾天氣的重要原因。氨氣是本地性、短距離傳輸的污染物,傳輸距離一般僅為幾百公里。在空間上分離氨與酸性物質SO2和NOx的排放源,可以有效減少酸堿污染物結合的機會。中國中東部地區種植業和養殖業氨排放量分別達全國總排放量的49%和48%。由于種植業更依賴地理和氣候因素,遷移比養殖業更難。因此,建議優先考慮減少中東部地區養殖業,逐步擴大東北飼料糧生產基地的養殖業規模。將中東部地區的養殖業轉移至東北地區具有多重功效:1)養殖業是中東部地區水體的主要污染源,養殖業轉移可同時減輕中東部地區的灰霾和水體污染,而且東北地區年均溫低,生產同樣的牲畜產品氨排放量低;2)飼料生產基地與養殖基地結合,可以減少運輸及其由運輸產生的污染;3)促進東北地區經濟發展。
3 大力促進科學施肥科研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中國每年農田氮肥使用量大約3100多萬t純氮(國家統計局數據),當季利用率僅為35%左右,累計利用率50%~60%,損失率達40%~50%,其中氨揮發損失15%~20%,種植業氨排放大約420~580萬t氮。科學工作者經過40余年的不懈努力,積累了提高氮肥利用率、減少氮素損失和氨揮發損失的大量科研成果。但是受社會和經濟因素的制約,這些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并不理想,氮肥利用率低、損失率高的狀況未得到明顯改變。限制科學施肥成果推廣和應用的主要社會和經濟因素包括:
1)農地經營規模小,田塊分散,難以承載先進的科學技術。
科學施肥方法和技術往往需要在有規模經營效益的農田實施,中國中東部地區農村家庭的農田面積小,致使新技術無法落地。同時,小規模農戶從農產品上獲取的收入只占家庭收入的小部分,他們的收入主要來之于外出打工,對應用新技術的意愿低。根據我們的研究,如果家庭農地經營規模可以從目前的平均0.4 hm2增加到4 hm2,氮肥利用效率可提高大約75%。建議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健全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保障土地流轉后的經營穩定性,加快種植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步伐,降低農田氨排放。
2)機械化施肥水平低。
氮肥深施、混施是提高利用率、減少損失率,特別是減少氨揮發損失極為有效的手段。由于缺乏深施和混施機械,特別缺乏追肥的深施機械,中國小規模分散管理的小片農田,目前大約60%的氮肥人工表施(圖2)。表施的銨態氮肥暴露于空氣,很大比例通過氨揮發排放到大氣。由于無法精準控制施肥量,往往造成過量施肥的現象。建議根據中國作物生產特點,加大研制和推廣機械施肥的力度,逐步杜絕氮肥表施現象。
3)氮肥品種單一,基本都是銨態氮和產銨態氮肥料(如尿素)。
銨態氮肥在中國北方堿性土壤上極易以氨的形態揮發到大氣中。與此同時,銨態氮肥在土壤中會氧化成為硝態氮,該氧化過程同時排放大量溫室氣體N2O。改性硝酸銨比尿素的價格高10%~30%,由于其損失低,凈花費并未增加。若施用改性硝態氮肥,既無氨揮發,也不因硝化過程而排放N2O。建議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在中國北方,特別是華北平原,適當供應改性硝態氮肥,減少銨態氮肥的施用。
4 制訂規?;笄蒺B殖各個環節的操作規程和氨減排措施
中國畜禽養殖每年排泄的畜禽糞便大約1500萬t純氮,約為化學氮肥使用量的1/2。當前畜禽糞便氮素收集還田率大約為50%,其余大部分直接排放到大氣和水體,成為重要的污染源(圖2)。建議制訂從飼料選擇、畜舍構造、糞尿貯存、處理到田間施用等各個環節的操作規程和氨減排措施,作為規?;笄蒺B殖操作和監管的依據。具體包括:
1)推廣應用低蛋白含量的飼料品種。
飼料中的碳氮比會顯著影響牲畜糞便中的氮含量,加強對適應中國牲畜種類的低蛋白飼料品種研制和推廣應用,有助于降低單位畜禽產品的氮素排泄量,可以從源頭同時降低向地表水排放的氨氮以及向大氣中排放的氨氣。
2)控制規?;B殖場的氨氣排放。
規?;B殖圈舍氨氣排放占牲畜養殖總氨氣排放的10%~30%。采用合理的建筑設計可以降低圈舍的氨氣排放,包括建設集中的排泄和糞便收集區域、快速的糞便清除系統、排泄區的溫度控制以及酸性中和物質的使用等措施。建議通過引入合理技術標準規范控制新建養殖場的氨氣排放;對已有的養殖場進行技術改造,安裝現場在線氨濃度監測制備,加大對規?;B殖氨氣排放的治理和監管,切實降低養殖場的氨氣揮發。
3)推行規范化的糞便儲存、堆漚和施用技術。
中國目前的牲畜糞便處理傾向于固液分離,堆漚生產有機肥,減少向水體的排放,常忽略向大氣的氨氣排放。建議推廣應用封閉式的糞便貯存、處理和施肥方式,降低糞便儲存、處理和施用環節的氨排放。
上述4個方面建議和措施的實施,不僅可以控制氨排放引起的大氣污染,還可減輕氮素流失導致的水體富營養化、硝酸鹽淋洗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大量施用銨態氮和產銨態氮肥料導致的土壤酸化、大氣氮沉降增加導致的生態環境退化,減少施用氮肥和有機肥引起的溫室氣體N2O的排放以及氮肥制造過程中巨大的化石能消耗和碳排放。因此,減少種植和養殖業的氨排放是一舉多得的舉措,也是治理活性氮大氣和水體污染、保證食物生產安全的根本。
(作者簡介:巨曉棠,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谷保靜,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員;蔡祖聰,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科技導報》2017年第1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