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貧是針對貧困地區生產技術落后和技術人員缺乏的狀況提出的,是由單純救濟式扶貧向依靠科學技術開發式扶貧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一場扶貧持久戰。
1986年以來,相關部門配合貧困地區各級政府,依靠科技人員和農民群眾,相繼在大別山、井岡山、陜北地區的55個貧困縣以及一些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開展科技扶貧,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當前,隨著扶貧工作重心的轉移,扶貧以整村推進為主要發展模式。該模式配套實施一些符合當地資源優勢的科技扶貧項目,特別是實用技術的普及培訓,使貧困地區村民轉變觀念,用先進的科技知識改變落后面貌,達到脫貧致富目的。
新形勢下的扶貧工作僅靠資金注入來改變落后的基礎面貌,已很難達到使貧困人口徹底擺脫困境的目的,因此,必須加大科技扶貧資金占全部扶貧資金的比例,并且合理規劃科技扶貧工作的開展。
首先,科技扶貧要強調自我發展。以市場和科技為導向,引導貧困地區合理開發資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同時提高貧困地區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實現貧困地區后續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
其次,科技扶貧要引進適用的成熟技術。農業技術具有地域性和適應性,科技扶貧在向貧困地區輸入技術時,必須是成熟技術,而且要適應貧困地區當地村情村貌。
再次,科技扶貧將治窮與治愚相結合。科技扶貧既扶貧又扶志,將農業與科教相結合,一方面用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來解決農村發展難題,另一方面通過科普宣傳讓更多貧困村民提升素養。
最后,科技扶貧強調精準和擇優。精準是因地制宜找準扶貧項目,擇優是合理配置扶貧項目,盡量形成產業鏈條,使科技扶貧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中國科學報》2017-09-11 第7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