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在一些人的眼中,“老年人”與“振興”,“老人農業”與“三產融合”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鄉村振興終究還是要靠青壯年人,尤其是靠各種能人返鄉、下鄉。從實踐來看,一些地方也出臺了許多鼓勵能人下鄉和返鄉的政策措施,而老年人和老人農業,則被選擇性地忽視了。筆者認為,鄉村無論怎么振興,老年人群體的生存狀況都不能被忽視。尤其在我們這樣一個大國,鄉村振興更是要與農村老齡化問題統籌考慮,農業現代化還要考慮到老人農業的存在空間。
理解“老人農業”的合理性
提到老人農業,許多人想到的不外乎如下幾點:一是老人農業落后沒有效率,中國農業真危險;二是老人種田很辛苦,應該進一步提高老年人社會保障水平,將他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頤養天年;三是老人種田說明子女不孝,可見世風日下,社會倫理體系崩塌。不論哪種想象,都共享同樣的預設:老人種田不合適、不應該、不正常,甚至不人道,必須予以改變。
在筆者看來,當前各界對老人農業其實充滿誤解,相應的,其擔憂和同情不但很有些無的放矢,甚至可以說是缺乏真正的人文關懷的。我們應該真正深入到現實中去考察,看老人種田到底效率如何,尤其是要設身處地去體悟種田對老人所具有的意義。筆者想強調的是,老人種田雖然在接受新技術等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但在當下的中國卻具有相當重要的合理性。考慮到許多農業政策實際上對老人種田造成了不利影響,理解這種合理性就顯得非常迫切。
認識老人農業首先要將其置于農民“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生計模式和“接力式進城”的家庭城市化路徑中考察。這個生計模式的意思是說,農民家庭內部實行代際之間的分工,年老的父母在農村務農,年輕的子女外出務工,一個家庭就同時擁有務工和務農兩筆收入,就能在村莊中獲得比較體面的社會地位。接力式進城的意思是,農民進城是通過家庭內部代際之間的接力方式完成的,父母進城務工到一定年紀,若不能在城市立足,則退回農村務農,同時支持子女通過教育或務工經商等方式繼續實現家庭的進城夢。這種生計模式和進城路徑是中國農民在傳統倫理文化孕育出的因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理性抉擇,換句話說,這背后有著深沉的倫理責任支撐。從四十歲左右逐步返鄉,中年父母們還有十幾年時間去創造財富,為子女進城夢傳遞好接力棒。隨著年齡增加,特別是到了六十歲,也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步入老年階段時,一個通常被認為是“老人種田”的群體就出現了。不過,就我們的調查來看,若耕作條件和機械化水平有保障,六十多歲的老人耕種十幾甚至幾十畝田并非難事。老人在家庭中的角色真正發生重要改變是在其從農業勞動中部分或徹底退出之后,這時,他們已經基本喪失財富生產能力,變成一個消費者,對于家庭要集聚稀缺資源在村落中競爭體面的社會地位和支持子代進城來說,這時的老年人就變成了負擔。正是在這個時候,如果老年人還能力所能及地種一點田,則不僅對于老人,而且對于家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一般來說,此時老年人的體力已經有限,農業產出已經不能為家庭貢獻財富,而主要用來維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所需,這也意味著可以減輕一部分的家庭資源開支。這正是老人農業的第一個重要意義。它使老年人可以自力更生,不去切割稀缺的家庭資源,避免淪為家庭負擔。經濟獨立給老年人帶來的是比較寬松和友好的家庭生存空間。
除此之外,務農還會給予老年人更為積極的價值和意義體驗。這可以區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勞動帶來的直接的生活情趣和自我實現感,二是不拖累子女甚至多少有所貢獻帶來的源自倫理責任實現后的深沉的人生意義感。
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適量的農業勞動對于老年人非但不是痛苦,反倒是一種休閑方式;是一種充實有趣且滿含深情體驗的生活方式;是一種生命衰老卻依然可以憑借付出而有所得的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的途徑。由于輕簡便農業技術和機械化的發展,如今的農業生產早已告別肩挑人扛的時代,再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來想象農業勞動已然不合適了。換句話說,農業生產環節中最耗費體力的耕、種、收三個環節基本可以用機械或雇工的方式完成,老人需要直接投入的其實只是日常化的田間管理環節。田間管理最重要的不是體力,而是經驗、精力(也即責任心)和時間,這恰恰是老年人的優勢所在,也正是務農最有趣的環節所在。試想,生命日漸衰落,可老人們依然可以憑借自己的投入付出獲得回報和收獲,在喪失財富生產能力、更加喪失社會地位的情況下,這種自我肯定和自我實現感是多么彌足珍貴啊。
更加深沉的意義體驗是,中國的老人心中始終裝著自己的子代和孫輩,裝著整個家庭的興衰榮辱。他們感同身受著家庭在激烈的生存競爭和面子競爭中的壓力。他們終其一生都在為這個家庭鞠躬盡瘁,人生的圓滿就是在壽終正寢時看到家庭興旺發達。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在步入老年能夠依靠務農首先養活自己,其次能夠多少接濟兒孫,而不是拖累他們,成為家庭負擔,那就不僅僅能夠獲得前面所說的那種自由自主的生活空間,還能獲得略盡倫理責任的深沉的滿足感。
“老人農業”需要人文關懷
正是在上述兩個層面的意義上,我們看待老人農業確實需要多一份人文關懷。這里所說的人文關懷不是站在外人立場上的廉價同情心,而是能夠設身處地的肯定老人在相對輕松的農作勞動中所能獲得的修養身心、自我肯定和自我實現感。為此,三農政策和鄉村振興戰略應有這個方面的考慮。不應用簡單化的經濟效率來衡量老人農業,而要用更加有高度和溫度的視野來看待和認識這一現象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不要把眼光只盯在能人身上,能夠帶動農村發展的能人固然要支持,但也要注意防止能人下鄉卻排斥老人。要通過政策支持為老人更加便利和高效地從事農業創造條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為進一步提高機械化水平和現代農業技術進入農業提供合適的土地政策和財政支持政策,比如通過土地整理更好地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通過土地政策調整為土地集中連片,進而更好地接應機械化創造條件,等等。
作者系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社會科學報》第1601期第2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