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
2015年10月,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開始探索推行“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模式,即,農戶將自有動產、不動產及其他經濟權益經由甌海農商行、供銷社合資組建的甌海農合發展公司評估和托管,便能獲得農商行的授信和貸款。這種變財產抵(質)押為托管授信的融資模式,拓展了農民的產權價值,激活了農村巨量沉睡資產,實現了農戶增信、資產增值、普惠增效,有效破解了農村貸款難、擔保難、融資貴問題。
1、做法
聯審建檔,預評授信。甌海區根據農戶訴求,制定出臺了《加快推進農村普惠金融工作試行“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暫行辦法》,明確將農房、農村商業經營房、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權、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等農民認為有經濟價值、銀行認為可以托管的風險可控資產,列入抵(質)押品范圍,由甌海農合發展有限公司會同村集體經濟組織,對轄區內農戶的動產、不動產及其他經濟權益進行逐戶評估、建檔立卡。為方便農戶和確保財產信息可靠,甌海農商行在全區各村建立普惠金融服務站134個,配備聯合協貸員130名。有貸款需求的農戶可向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商行網點預約,并填寫《預約申請表》,農商行金融服務員和聯合協貸員對申請農戶進行走訪,宣傳政策,采集信息,對接貸款需求。截至目前,各金融服務站和協貸員已走訪全區134個村、38218家農戶,采集各種有效信息26556條。
村集體經濟組織、農商行、甌海農合發展公司根據農戶申請、協貸員采集的相關信息,對每個農戶的貸款資格、自有財產、償貸能力等進行聯合評估界定,三方議貸,確定授信額度,一戶一檔。截至目前,甌海區已完成議貸25371戶,完成授信評定23334戶,授信金額約69億元。
協同登記,授托代管。農戶資產進行核實、評估后,對有貸款意向的農戶財產需進行登記和托管。農商行負責對農戶授托代管動產或不動產進行逐筆登記,建立授托代管資產情況表;村集體經濟組織接受報備登記,出具監管登記報備回執;房管、工商、林業、拆遷辦等相關部門根據法規規定對登記的資產辦理登記手續,確保授托期內已經辦理過授托承諾的動產、不動產,不給予權屬過戶及重復擔保登記。截至目前,甌海區已辦理此類財產登記5722件。
由農商行、甌海農合發展有限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聯合對登記完成的資產進行授托代管。所有權證類文本或其他紙質權利證明資料的原件由農商行代管;授托代管動產類資產(除家禽、農作物等需要人工培育飼養的資產外)由甌海農合發展有限公司代管;授托代管的不動產及未納入農合公司授托代管的動產的現場管理由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
便捷辦貸,動態監管。甌海農商行作為改革試點銀行,專門受理“農民資產授托代管方式融資”業務,對財產進行登記和明確托管責任的農戶發給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準貸證”。同時,優化辦事流程,對已發放“準貸證”的農戶,只要簽一份“授信承諾”,最快可在2小時內辦完貸款業務,實現農戶貸款不跑腿、不排隊、不求人,貸得方便,貸得有尊嚴。截至目前,甌海區已發放“準貸證”23181戶。
為確保信貸資產質量,甌海區充分發揮銀行、村社及相關職能部門的組合優勢,強化風險防控,化解信用風險。甌海農商行聯合村集體經濟組織對農戶貸款用途、動產和不動產情況進行定期回訪。目前已回訪農戶5463家。同時,要求協貸員對借款農戶的信貸用途、生活及生產狀況、受托資產運行信息進行采集,動態掌控情況,幫助貸款農戶應對突發事件和生產生活困難。試點至今,農戶貸款不良率不到1%。
2、成效及意義
農民真正享受到了普惠金融。目前,農民的許多財產沒有完整的財產權,如宅基地為集體所有不能交易流通,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和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權等權益的抵押融資渠道不暢等。按照銀行傳統的貸款模式,這些財產和經濟權益都不具備抵(質)押物性質,絕大多數農民實際上被擋在了金融服務的門外。而“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突破了這一限制,強調有價值、可代管、有承諾即可授信,銀行由注重傳統抵(質)押物的權屬證明上升為對資產價值的確認。
從“確權”到“確值”的這一轉變,讓多數農戶擺脫了無抵押物、無擔保人的窘境,真正享受到普惠金融。甌海麗岙協春園藝花木種植戶徐協春用“兩間農房+116株名貴花木”貸款1000萬元,景山街道凈水村村民趙忠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權托管融資,獲得30萬元貸款,有的農民甚至以養老金權益托管,貸得急需的生產資金。
激活了農村巨量沉睡資產。托管融資實現了“資源”變“資本”的跨越,金融門檻的降低和金融服務的便利化,喚醒了農村長期沉睡資產。據統計,“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試行以來,甌海區共有134個村開辦此項業務,累計發放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貸款5160戶、13.8億元,其中直接支持農民創業創收的3851戶、貸款9.96億元,且呈現出貸款戶和貸款額逐月高速增長態勢。據專門受理此項業務的甌海農商行測算,僅甌海區就有300多億元的市場規模,將釋放出巨量的農村發展資金。
資產托管貸款還為農村脫貧致富拓展了新的渠道。在推行“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中,他們把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具有帶動作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重點服務對象,低收入戶和貧困戶在托管融資中享受低利率、創業貼息和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分紅的政策。目前,全區共有200多戶低收入戶和困難戶累計貸款1410萬元,享受近百萬元的貼息和紅利。
為完善鄉村治理拓寬了渠道。長期以來,在鄉村治理中比較注重農民的政治生活和政治權利,而對他們的經濟生活和經濟權利關注比較少。特別是實行家庭承包后,多數農民以家庭為單位開展創業,外界對他們的創業成效和真實的生產生活狀態知之甚少。“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的推行,以金融服務為紐帶,增進了對每個農戶的經濟狀況的了解,也為各級政府綜合施策幫助農民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在資產托管貸款運行中,通過農民自己的資產申報、金融機構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共同評估確認和逐戶建檔立卡,對每個農戶的財產狀況、從事行業和創業就業等有了比較全面準確的了解;分布在各村的金融服務站和協貸員則為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貼身服務,構建起農民與金融機構的信息通道,可以及時反饋農民的金融需求。在資產托管中,村集體經濟組織、銀行等受托單位,通過動態監管,能夠及時掌握貸款農戶的資金流向、經營成效,發現風險并及時止損。發放貸款前農民簽署的承諾書,是對農民信用意識的普及教育,可讓他們從中認識到信用的價值和意義。這些都對完善農村社會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銀行拓展了市場空間。農村一直是我國金融業務的洼地,但也是巨大的潛在市場。銀行開展“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業務,從過去對風險成本的被動管控上升為對農村資產價值的主動挖掘,不斷推出適合農民現實需求的信貸產品,打破了原有的“非抵押登記不貸、非擔保不放”的傳統貸款模式,改以資產價值為取向、授托監管為手段,切實解決了農民貸款難、擔保難、融資貴的矛盾,同時也打開了新的市場空間。目前,只要農民有意愿,幾乎所有農戶都能通過資產托管貸到需要的款項,享受普惠金融的便利。農村金融市場的拓展,客觀上也為信貸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打開了通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2018年第5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