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趙其國等:功能農業十年的發展與研究

[ 作者:趙其國?尹雪斌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12-24 錄入:王惠敏 ]

功能農業作為高產農業、綠色農業之后,農業發展的新階段,是“調優供給”、“調強農業產業”的重要支撐性技術,加強功能農業研究是構建生態高值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是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舉措之一,對我國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功能農業從2008 年提出至今已有十年時間,本文對有關功能農業的定義、學科的發展、應用實踐,進行了系統回顧,對于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

“民以食為天”,農業的發展史,也是人類飲食的進步史。功能農業作為農業發展的新階段,支撐著農業的生態高值目標,開啟了“吃”的新時代,即從吃得“飽”、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邁進。

根據十年功能農業研發實際,我國未來功能農業的發展宗旨是“科技領先、智慧創新、開拓發展、團結協同、公正誠信”,12 字方針是“準確、質量、穩妥、安全、民生、持續”。希望以此指導功能農業有序發展,造福13 億中國人,并期望服務全人類。山西、廣西、寧夏、河北、山東、江蘇、江西、湖北和安徽等省市,率先在省域規模化發展功能農業,是我國功能農業從科技創新走向產業實踐的重要樣板。

生態高值農業的提出

在中科院的部署與領導下,針對近年國內外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中國科學院農業領域戰略研究組”于2007 年10 月至2009 年3 月集體完成并制定了《中國至2050 年農業科技領域發展路線圖》,提出了發展我國“生態高值農業”的理念及技術體系模式構建。2010 年6 月,國家領導人在兩院院士大會上,針對農業科技,首次提出要“構建我國生態高值農業產業體系”。

到2020 年,通過重點農業科技領域的重大創新突破,構建生態高值農業技術體系,為不斷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對農產品總量、質量、安全和多功能的需求以及改善農業生產結構、生態環境和農業資源永續利用等生態高值農業體系提供科技支撐。

到2050 年,中國農業具備實現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充分保障國家食物總量和質量安全,以及進入傳統功能和現代多功能并存的未來農業所需要的科技支撐條件,使我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率先進入生態高值可持續發展的新時代,全面實現農產品優質化、營養化、功能化,實現農業生產管理的信息化、數字化、精準化,建成農業高值轉換的產業體系,形成生態系統持續良性循環、景觀優美、功能多樣、城鄉一體的新型農業。

生態即指生態農業,包括水、土、氣、生、巖、污等部分。高值包括農產值、農技值、農市值、農經值。其中,農產值是指農產品高量、高質、高效,簡稱“農–產”。農技值是指功能農業、智能農業、高科值農業,簡稱“農技–產”。農市值是指市場經濟價值(農二產)、農加工、轉工,簡稱“附加值”。農經值是指產業化經濟價值(農三產),包括農、經、貿、科、教、游、文等內容,如功能農業養生園、牛博園、鹽博園、體驗農業、農業公園等。

中科大蘇州研究院功能農業重點實驗室主任、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院長、蘇州硒谷 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功能農業十周年紀念專刊主編 尹雪斌博士。

可見,生態高值農業是包括生態農業,環境與農過信息、分子和功能化等技術提高產值。市場值:通業品高產、高質、高效,科技,市場,產業經濟價值過農產品加工,走向國際與國內市場,加工后的農產(包括農業的一、二、三產產值)相結合的總概念。

什么是“功能農業”

2007 年10 月至2009 年3 月,中國科學院農業領域戰略研究組集體編制完成《中國至2050 年農業科技領域發展路線圖》,提出了各階段農業科技發展的主要方向及可突破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功能農業”正是規劃路線圖中的重要方向,其理念及設想被首次提出。中科院2013 年出版的《科技發展新態勢與面向2020 年的戰略選擇》指出,未來的工作重心將圍繞生態高值農業,構建中國特色的生態高值農業體系,“功能農業”作為生態高值農業體系的建設方向,在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中最有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同年出版的《生態高值農業:理論與實踐》進一步提出并論證了功能農業的發展,明確指出:“功能農業”是生態高值農業科技支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方向很好地契合于當前我國農業從注重“量”轉向注重“質”的戰略需求。

“功能農業”實際是對生態高值農業的進一步延伸。在“中國至2050 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理念與七大科技領域的研究——“農業生產與食品安全營養技術”規劃中也指出,食品的營養保健性和科技發展將是食品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同時,“生態高值農業2020—2050 年的建設目標”中指出,要“不斷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對農產品總量、質量、安全和多功能的需求”,“全面實現農產品優質化、營養化、功能化,實現農業生產管理的信息化、數字化、精準化,建成農業高值轉換的產業體系”。實現產品的“營養化、功能化”,科技發展是核心要素,主要是通過育種技術和動植物“生物強化”等生物技術和農藝措施、設施農業等非生物技術定量增加食品中的某些營養元素,如人體必需微量元素鈣、鐵、鋅、硒等,人體必需氨基酸賴氨酸、色氨酸等,維生素VA、VE、B9( 葉酸)等,抗氧化物質花青素、多酚、類胡蘿卜素等。隨著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的飛速發展,功能農業將成為農業科技的重要方向,在消除“隱性饑餓”、預防癌癥、降血壓、降血脂和冠心病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什么是功能農業?功能農業是通過生物營養強化技術或其他生物工程生產出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農產品。簡單地說,功能農業就是要種植出具有保健功能的農產品。

人們通過食用功能農業產品,可以對特定營養物質進行定量補充,可達到提高人體體質,改善健康的目的。比如:人體缺碘或碘攝入量不足時,會引起地方性甲狀腺腫、不育癥等病癥,隨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食鹽中加碘,已經明顯減少缺碘病癥的發生;人體缺硒或硒攝入量不足時,會引發克山病、大骨節病等病癥,通過持續食用富硒食品,不僅可以消除病癥,還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長期食用可有效預防癌癥 。其他人體健康所需礦物質包括鈣、鐵、鋅等及不飽和脂肪酸、花青素、胡蘿卜素等植物化合物,都可通過功能農產品的生產補充人體,改善健康。

功能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新方向,它是繼高產農業、綠色農業之后的第三個發展階段。功能農業作為農業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側重于增加農產品的健康內涵。通過現代生物科技和農藝措施,標準化調整優化農產品的營養成分,滿足人們個性化的需求。這一農業形態理想的目標是“缺啥補啥”,“啥多調啥”。

功能農業引領新風潮

2017 年,功能農業的定義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并在全國“兩會”被熱議,此后,農業部“主食提升行動”,國家糧食與物資儲備局“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和“科技興糧”行動,山西、廣西和寧夏等省級戰略和多地農業“十三五”規劃,先后述及。功能農業在提出近十年后,終于成為支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科技新方向。

由于功能農業這一領域為新興領域,市場容量的直接估算存在困難。據推測,2020 年功能農業的占比會達到我國可食用農作物耕作面積的1%,2030 年左右比例會上升至10%,2050 年將上升為50%。按靜態價值計算,2020 年市場容量將達到1 000 億元,2030 年為1 萬億元,2050 年為5 萬億元。可見,隨著農業產業化發展,消費者對于健康產品需求越發迫切,功能農業的發展速度可能超過綠色農業。

“功能農業”自 2008 年提出,至今已發展至十個年頭,在發展過程中得到了中央部委的高度重視。2017 年 2 月 5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在第三部分壯大新產業新業態的第 15 條明確提出:“加強現代生物和營養強化技術研究,挖掘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

農業部辦公廳2017 年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主食加工業提升行動的通知》,功能農業有關表述被首次列入。在重點任務部分,第(二) 條,提出:“開發多元產品。以功能化、營養化、便捷化消費需求為主導,適應個性化、高端化、體驗化消費需求,開發營養、安全、美味、健康、便捷、實惠的多元化主食產品。加強現代生物和營養強化技術研究,針對老人、兒童、學生、孕婦、“三高”病人等特定人群,開發營養均衡、藥食同源等功能性主食產品。”

“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作為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實現“優質糧食”的三大工程之一,是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扎實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主要目的是聚焦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實現糧食供給從解決“吃得飽”到“吃得好”的轉變。功能農業通過營養強化技術所實現的功能性糧油正是“中國好糧油”中“好”字標準的重要支撐。2018 年5 月,國家糧食與物資儲備局“科技興糧”行動也將開發功能性水稻、小麥、玉米、雜糧等糧食及深加工產品作為重要發展方向,并支持山西農業大學、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聯合國家糧科院、江蘇省硒生物工程中心等共建“國家功能雜糧技術創新中心”。

功能農業樣板區迎來發展好時機

山西省作為功能農業的先行示范省,在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之前,山西省政府已將功能農業列為省級戰略。在山西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暨經濟工作會議上,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省長樓陽生,提出:“山西的農業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規模,而在功能。2017 年在功能農業發展上要實現重大突破”的口號。

到目前為止,為搶抓功能農業產業機遇,山西省政府已展開全方位布局:建立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打造功能農業研發高地;在“山西農谷”中規劃建設功能農業產業園,構建功能農業產業鏈;山西省政府報請國家糧食與物資儲備局支持,依托山西農業大學建立了“國家功能雜糧技術創新中心”;山西農業大學在全國率先設立了第一個功能農業本科專業和第一個功能農業專項獎學金。

功能農業十年的發展與研究

在成立山西功能農業研究院的同時,2017 年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重點項目“山西功能農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立項,標志著山西以科技創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項目主要包含山西主要作物功能肥料和生物農藥的研制與應用、功能主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六方面課題研究。

廣西經過地質勘測,發現自治區境內存在國內少有的特大面積連片富硒土壤區域,非常適合富硒農產品的開發。廣西科技廳于2017 年9 月啟動了科技重大項目“富硒農產品國家技術標準研究與應用示范”,總投資達5000 萬元,通過富硒農產品國家技術標準體系的研究著力解決富硒土壤資源高效利用、富硒農產品標準化生產以及富硒農產品產業鏈延伸3 個方面的問題。

廣西特色富硒農產品標準化安全生產:在土壤自然硒素活化技術、優質富硒品種篩選、作物富硒及重金屬阻控耦合技術、作物適時定量標準化富硒技術等方面開展研究與開發,著力突破富硒農業技術瓶頸,建立廣西特色富硒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規程與標準,確保富硒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

寧夏自治區農牧廳與江蘇省硒生物技術工程中心、硒谷科技共建“寧夏功能農牧業研究與推廣中心”,并在中衛市開展了“十萬畝富硒功能農業示范”,推出的富硒硒砂瓜、富硒枸杞和富硒蘋果,已成為“中衛三寶”,中衛市與硒谷科技合資成立寧夏硒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服務支撐寧夏硒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在中衛已制定出富硒硒砂瓜、富硒枸杞和富硒蘋果的種植規范,開始示范試用,并通過在產品上加貼專用標志,來增強消費者識別性。

功能農業十年的發展與研究

“生態高值型功能農業”作為我國農業新興戰略領域,是繼高產農業、綠色農業之后的第三個發展階段,也是推動“健康中國”、助力“鄉村振興”的新階段。同時,還將大農業的一產、二產、三產相連接,推進農產品走向生態高值化。但功能農業這一新興方向畢竟尚處于初始研發階段,無論在理論創新、學科建設、產業開發和產業生態構建等方面,仍待深入研究與改進。

最后,希望大家能夠看到功能農業作為一個趨勢性新方向,既有著無限美好的前景,又有著很艱巨的任務有待完成,充滿很多挑戰,需要各界聯合面對。希望功能農業相關力量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共同把中國功能農業發展得享譽全球,使之成為“中國機遇”、“人類福祉”,到2020 年,在慶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共同為“生態高值型功能農業”的高速發展共同慶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信息》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网 | 天天影视色香欲一区二区 | 日本淑妇性爱视频 | 亚洲精品ⅴa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