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月5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葉興慶出席“2019中國農業發展新年論壇”,并以“以綠色托舉中國農業”為題做了演講。以下是講話全文,經報告人授權發布。
非常高興再次參加中國農業發展新年論壇。剛才,陳錫文主任和韓俊副部長分別就現代化進程中必須發揮鄉村多種功能、做好今后兩年“三農”工作講了很好的意見,張福鎖院士介紹了他們團隊在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方面所作的探索,梅方權老師從國際視野講了促進糧食安全的九條建議,聽了以后很受啟發。下面,我就如何通過綠色發展促進中國農業擺脫困境談些看法。
一、農業困境與綠色脫困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是我國鄉村發展愿景的1.0版,還未涉及太多的綠色概念。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我國鄉村發展愿景的2.0版。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至2022年)》,就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要求,這是我國鄉村發展愿景的2.0改裝版。與1.0版相比,2.0版對鄉村發展的要求不一樣了,現在既要講產業興旺,也要講生態宜居。
為什么對鄉村發展的要求不一樣了?除了社會進步、時代變化等因素,更重要的是由于農業發展面臨的諸多現實困境,都可以追根朔源到綠色發展上。一是農業增長平臺轉換。我國經濟和農業都處在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的階段。二是農業資源環境約束。我們目前達到的一萬三千億斤糧食、八千萬噸肉類、七千萬噸水產品的產能,除了政策支持、科技進步的貢獻,很重要的一點是透支資源環境,超采地下水,開墾陡坡、荒地、草原,侵占濕地,這樣的產能是透支未來的,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的產能,是一種不健康、不可持續的產能,其中相當一部分產能是要退出的。三是農產品價格倒掛。特別是土地密集型大宗農產品,成本和價格超過主要貿易競爭對手,包括未來的動物性產品,飼料成本上的競爭力較低,加上養殖技術效率差距,競爭力要更低。四是農業支持政策受限?!?.5%+8.5%”的黃箱政策支持空間和65%的配額外關稅,保障了在加入WTO時農業不受沖擊,但在當前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階段,黃箱支持不足以對沖我國人多地少成本高的資源稟賦劣勢,并且我們的資源稟賦劣勢會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提高會進一步彰顯。
面對這些嚴峻挑戰,農業的出路在于走綠色發展之路。對綠色的理解有三個維度:一是從產品本身的質量來看,要符合綠色標準;二是從環境的角度來看,農業生產應當是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三是從農業支持政策來看,應由“黃”轉“綠”。在現在這個時間節點,從這三個維度思考農業未來的綠色發展之路,強調農業的綠色發展,其重要性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農業綠色發展這篇文章做得多好是決定未來中國農業中速增長平臺水平的重要變量;第二,是提高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由之路;第三,是增強農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因為我國的小規模農業與新大陸國家,或者東南亞、中亞這些國家相比,價格競爭力較低,只能在質量上進行競爭;第四,走綠色發展之路是調整農業支持政策結構的重要方向。
二、農業增長平臺轉換及內在邏輯
我重點講一下增長平臺轉換問題。農業增長平臺轉換,本質上是農業轉型升級、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中國已經告別了高速發展階段,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階段。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從1979-2012年的 9.8%,下降至2013-2017年的7.1%,2018年可能還不到7%。相對應的,我國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從1979-2012年的4.5%,下降至2013-2017年的3.8%。要清醒地看到,未來這樣的增長速度對農業來說也是難以為繼的,農業不可能按過去的速度繼續增長。未來農業的增長平臺到底多少?這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主要取決于我們未來的政策選擇。
為什么會有一個平臺轉換,特別是農業為什么會從4.5%的高增長速度轉向中低速的增長平臺?其內在邏輯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從需求側來看,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恩格爾定律,人是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逐步轉向精神層面的需求,滿足生理需求的總量是有限且邊際效用遞減,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需求變化特點決定了農業高速增長難以為繼。第二,從供給側來看,農業生產要素投入邊際報酬遞減,環境成本的內部化與分類有序退出超載的邊際產能,都會影響到中國農業的增長速度;第三,從進口替代來看,2004年以來農產品貿易逆差在波動中呈現長期上升趨勢,對外開放能緩解我們資源環境的壓力,但同時應對進口替代對我國農業生產、小農生計的影響有足夠的重視。
以日本為例,不僅農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在下降,而且農業增加值的絕對值也在下降。從實物產量看,在生產高峰期以后,土地密集型產品生產指數從60年代起持續下降,蔬菜、水果、畜產品的生產指數曾經有一個上升期,現在也在持續下降。日本農業全面性、系統性萎縮的圖景是否會成為中國未來的農業生產走向?我覺得有50%的可能性步日本后塵,但也有50%的可能性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避免農業的系統性衰落。中央之所以在這個時候強調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且把產業興旺放在鄉村振興的第一位,我認為應該是基于長遠的戰略考慮。
三、農業綠色意識的覺醒
如何走好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避免農業的系統性衰落?就是要以綠色發展來擺脫我國農業發展的困境。在中國近20年的農業政策演變過程中,2004年和2014年這兩個年份是兩個拐點,這兩個年份有很多現象都值得分析。其中2014這個年份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拋棄了增產導向的政策價值取向,開始關注農業的綠色發展問題。包括重金屬污染區和地下水超采區治理等很多新措施都是從2014年開始的,之后在不斷強化。從近幾年的中央1號文件可以看出,綠色發展意識在不斷強化。
綠色發展意識在中央1號文件中的體現
對以綠色托舉農業發展要有信心。我們對各省第一產業增加值的增長做了一個比較,發現了一個重要現象。從1993-2017年和2013-2017年,按現價計算的第一產業增加增長倍數,后發地區比發達地區更快。京津滬等發達地區已經在步日本之后塵了,農業增加值總量及在GDP中的比重均在急劇下降。但在西南地區,特別是貴州,這些年的第一產業增長倍數比其他省份明顯要高。這啟示我們,靠發揮綠色優勢,農業仍有較大的增長前景。
要走這樣一條綠色發展之路,仍有很多制度性的障礙要克服。一是定價機制不健全。農產品價格不能反應農業生產方式的綠色化程度,生產者激勵不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資源價格不能反應資源稀缺程度,特別是水價不能反映水資源稀缺程度。旨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投入品價格政策,鼓勵生產者過量使用。二是補償機制不健全。農業生產活動具有正外部效應,如保護性耕作,這種效應未得到利益補償。水土保持、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農業生態補償政策不健全。農地經營權期限短,不利于農業生產者對耕地基礎地力的投資。外部效益不能內部化,降低了生產者采取具有正外部效益的措施的動力。三是懲罰機制不健全。農業生產活動具有負外部效應,如化肥和農藥、畜禽糞便污染水體,秸稈焚燒污染大氣。農業污染責任主體不明確,監管機制缺失,污染成本過低。外部成本不能內部化,降低了生產者控制具有負外部效益的行為的壓力。
四、找準讓農業綠起來的支點
要克服這些制度上的障礙,必須瞄準方向,走綠色發展之路。這個思路怎么去展開?就是要找準讓農業綠起來的支點,從以前的發展方式轉向更綠的發展方式,解好(NY-NC)≥(OY-OC)這個不等式,讓農業經營者從綠色發展方式中得到的凈收益,大于從傳統發展方式中所能得到的凈收益,才能使綠色發展方式變為現實。這個不等式成立,有四個變量,需要做大兩頭變量,做小中間的變量,通過實施農業綠色品牌戰略、疏通渠道、消費者付費讓新發展方式的總收入最大化,通過階梯水價等經濟手段、環境門檻、經濟處罰使舊發展方式的總成本最大化,通過實施綠色生態導向的農業投入政策讓新發展方式的成本最小化,通過減少對舊發展方式的農業補貼和價格支持、降低消費者支付意愿使舊發展方式的收入最小化。
第一,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從四方面入手,采取新的政策舉措,才有可能使我國的農業從舊發展方式撬動到新的發展方式。一要加大農業突出環境問題治理力度。包括:推進“一控兩減三基本”,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實施化肥和農藥零增長行動,推進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基本資源化利用;推進地下水超采和重金屬污染區治理、養殖業超載產能退出和轉移。二要推進農業生態環境外部正效應的內部化。為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一方面,要加大縱向補償力度,包括中央層面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地方層面的基本農田生態效益補償等;另一方面,要加大橫向補償力度,探索受益區對保護區的直接補償。三要把農業生態環境負外部效應內部化。推進污染者付費與第三方治理,讓污染成本內部化。四要推進農業支持政策改革。促進農業政策從“黃”走向“綠”,也是未來我們的農業政策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未來的WTO規則改革過程中,要依據中國國情,從中國農業現代化特點出發,適應新形勢、把握新特點,順應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的大趨勢,為我國農業爭取更多的發展空間,同時也要有改革的緊迫感。
第二,發揮市場的激勵作用?,F在市場對綠色發展的激勵作用在不斷上升。特別是需求方面在上升,就是全社會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觀念的增強、生態文明意識的普及,對綠色產品(物質產品)和綠色生態的購買意愿和購買能力在上升,購買力變為現實的條件也日趨成熟。比如對農業的休閑觀光的需求,以前一方面是沒有錢進,另一方面是因交通不便有錢進不了,現在高鐵、高速等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普及、導航等的便捷性,使購買力變為現實的條件成熟,全社會對綠色產品、綠色生態的需求增加。那么如何適應需求的變化?一方面,要讓產品真正做到優質優價。在坐很多企業家最頭疼的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核心在于消除信息不對稱,發揮品牌、可追溯、產銷直通、地產地消、直播等的增信作用。在中國現實資源稟賦條件下,避免農業系統性的萎縮必須要以高價格覆蓋高成本、以高品質支撐高價格,讓有錢人為國產農產品付更高價格。另一方面,要讓生態的價值得以實現。實現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關鍵在于轉變機制的構建。政府和市場兩只手都要發揮作用。除生態補償外,探索通過市場機制讓生態產品、生態服務實現價值,實現顏值變市值,產區景區化。最近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7年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經濟增加值官方數據,第一產業“三新”的經濟增加值為5998億,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9.2%,這有在坐很多企業家的貢獻,是非常好的發展機制。
第三,發揮企業的引領作用。當今時代,不追求產品綠色和環境綠色的企業是沒有發展前途的。企業要在產品的綠色上發揮引領作用,把產品質量安全視作企業生命線,通過信息技術和現場體驗等消除信息不對稱、增強消費者支付意愿。企業要在環境的綠色上發揮引領作用,把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視作企業重要社會責任,塑造企業文化與社會形象,增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要在小農走向綠色發展上發揮引領作用,我們既要靠張福鎖院士來通過發展科技小院引領小農走向綠色發展,同時也要靠企業來引領綠色發展,為生產基地周邊農戶樹立樣板,為產業鏈上的農戶提供標準化生產技術指導,讓供應鏈上的小農按照龍頭企業的要求和標準來發展生產。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主張讓農業綠起來,并不是要退回到傳統農業。近年來對農業綠色發展存在不少認識誤區,有些甚至流傳甚廣、影響頗大。例如,只要提到化肥、農藥、飼料和添加劑,不少人就會心生反感;只要提到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少人自然而然主張發展有機農業、純天然農業。在各種輿論宣傳、廣告推介中,往往把“綠色”“有機”作為賣點,把質量安全等同于不用化肥、農藥,不喂飼料、添加劑。有必要對公眾普及科學知識,消除認識誤區。我們對農業中的新要素,包括化肥、農藥、添加劑無需害怕,并不是最傳統、原始、自然的東西才是最健康、最好的方式,要防止走極端,不能一味抵制和排斥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在農業中的應用。我們所追求的綠色農業,本質上是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以現代投入品為基礎的集約農業?;?、農藥并非洪水猛獸,關鍵在于科學施肥、合理用藥;飼料、添加劑并非產不出高品質養殖產品,關鍵在于科學飼喂、遵守規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