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羅必良:推進我國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戰略選擇

[ 作者:羅必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2-07 錄入:王惠敏 ]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略之一。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將這一方略貫徹落實到農業發展之中,就是要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綠色轉型發展。農業綠色轉型發展是實施“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農業上的具體體現,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事關國家食品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事關美麗中國建設的現實福祉和永續發展。

為此,必須厘清我國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與政策策略,創新體制機制,加速推進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

一、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戰略目標

中國農業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總體上告別農產品數量短缺時代。但農業粗放發展方式依然未能實現根本性轉變,關鍵性資源與生態環境“緊箍咒”對農業約束日益趨緊。如何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下,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數量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注重滿足質量需求轉變,是新常態下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業大國,更是大國農業。保證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吃得飽、吃得好,是國家發展的基本戰略目標,不能動搖。因此,中國農業的核心目標是在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開放格局中謀求“安全最大化,風險最小化”。這一目標至少包括三層含義:一是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前提下,追求生態資源安全;二是在保障農產品數量安全前提下,追求產品質量安全;三是在改善農民生存境況的同時,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產品安全是中心,生態資源安全是紅線,社會安全是底線。

二、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戰略思路

(一)在發展定位上,中國農業在開放與市場化過程中應兼顧農業的產品性指向與功能性指向

產品性指向農業形態的競爭策略是優勝劣汰,功能性指向農業形態的競爭策略則是獨善其身。國際農業發展經驗表明,靠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獲取競爭力均難以持久,資源比較優勢陷阱與技術投資鎖定效應均影響競爭優勢的可持續性;而在資源稟賦約束下開發功能性,通過價值鏈功能拓展獲取的競爭力則更具可持續性。

中國農業競爭力的獲取方式不可能僅是產品型競爭,更要追求功能性拓展。中國農業已進入高成本時代,因此,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綠色生態為指引,以功能開發為主導的安全策略是中國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農業綠色發展必然之路。

(二)在發展策略上,中國農業應從低成本策略向差異化策略轉變

中國面臨的現實,一方面是資源約束趨緊,另一方面是市場已從追求產品數量轉向追求品質。

因此,通過先進技術與要素替代降低農業資源成本的同時,開發價值鏈功能獲取差異化競爭力更易取得成功,由此將催生追求分工組織化、產品精細化、市場高端化的差異化策略。

實施差異化策略,必須依托多樣化資源稟賦,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組織方式,推進標準化、特色化、生態化、品牌化生產,以營養、健康、休閑、文化等功能拓展為新的增長點,因地制宜地提供特而專、新而奇、精而美的農產品與功能性服務,做強、做特、做精并做大差異化綠色農業市場。

(三)在模式選擇上,從“產品性指向+低成本競爭”轉向“功能性指向+差異化競爭”

實施功能性差異化為導向的發展模式(見圖1)。依托多樣化資源稟賦,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組織方式,推進標準化、特色化、生態化、品牌化生產,以營養、健康、休閑、文化等功能拓展為新的增長點。

1.jpg

(四)在布局思路上,應選擇各具比較優勢的發展策略

針對我國幅員遼闊、自然類型多樣,綜合考慮各地農業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生態類型和發展基礎等因素,分區域、分類型因地制宜各有側重地形成多樣化主體功能區,選擇各具比較優勢的發展策略(見表1)。

2.jpg

(五)在實施方略上,應從廣度、深度、高度與安全度上開展農業綠色發展的戰略謀劃

一是在廣度上優結構。依賴生物有機體的轉化功能,運用食物網絡規律,從陸地到水域,從耕地到山地,從農作物到農業生物,發展農、林、牧、漁、花、蟲、微等,以生產多種初級與高級的潔凈農業生物產品,突破低平局種植結構,加快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升級轉型。

二是在深度上提品質。利用生物功能轉化的生物加工與技術功能轉化的經濟加工,不斷發掘資源和產品的功能潛力,實行“初級生產—生物加工—經濟加工—經濟精加工”的功能深化開發,突破低層次產品生產結構,形成綠色發展的“大農業”“新業態”。

三是在高度上拓功能。農業除提供物質產品消費需求外,還通過對自然的利用、改造與配置,為人們提供生態景觀與精神消費品,將資源表面自然力的原始利用,推進至資源、產品、景觀、健康、文化的全面立體開發,突破低水平資源利用結構。

四是在安全度上避競爭。應規避國際市場的正面競爭,選擇風險最小化的安全策略,加強農產品數量及質量安全管理(產品安全),建立健全資源可再生、生態可持續等監管規范(資源安全),實現農民安居樂業、社會長治久安(社會安全),因地制宜推進中國農業綠色、高效、創新發展。

三、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戰略重點與政策取向

(一)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戰略重點

1. 重點領域

主要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強化農業綠色發展技術智能體系建設,“綠化”現有農業技術,提升農業綠色物質裝備技術綜合水平;二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啟動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建立產地質量證明和質量安全追溯制度,推進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促進各類追溯平臺互聯互通和監管信息共享;三是深化農業綠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從常規服務向個性化、專業化服務、綠色化服務轉變,由技術指導、農資供應、測土施肥、統防統治、農機作業、信息服務六項基本功能向土地托管、金融服務、電子商務、市場營銷、休閑觀光、創意農業等服務領域拓展;四是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建設,引導各類社會力量參與,分類培育、精準培育、持續培育。

2. 重點任務

應聚焦于以下三方面:一是推行種植業清潔生產,促進農田永續利用;二是防控養殖污染,提升林業草地生態功能;三是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治理農村生態環境。

(二)主要政策取向

1. 發展策略

中國農業必須兼顧保障農產品供給和提供多功能性服務,從低成本競爭方式轉向差異化競爭方式。立足多樣的自然地域和人文環境,實施差異化發展策略,供給特色優質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及地標產品;對接社會多樣化需求,供給滿足營養健康、生態、文化等需求的農產品或服務,實施多功能差異化綠色發展策略;利用“綠色+”“生態+”等模式,降低農業綠色發展生產經營成本,充分發揮中國鄉村農業資源富集優勢,發展地方特色板塊;在確保小麥和稻谷自給基礎上,規避競爭,以市場換空間,放開飼料糧等部分產品進口,對外采用關稅、配額控制進口,對內征收超額利潤稅,保護農民利益,推進大宗農產品綠色發展。

2. 發展路徑

實施農業綠色發展全民行動,不僅是生產綠色農產品,更是實現從產品結構的綠色轉變、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產業體系的綠色轉軌到市場體系的綠色支持,即從生產到市場全方位一體化綠色發展。具體表現,產品結構的綠色轉變以品牌增點、質量連線及布局成面為重點;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主要圍繞生態友好、土壤培肥、水源涵養展開;產業體系的綠色轉軌集中于功能跨界融合、要素充分流動及資源跨界配置;市場體系的綠色支持通過逆向終端倒逼與正向過程激勵得以實現。

3.重點行動

為更好貫徹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農膜回收行動和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行動等),需進一步采取六大輔助性行動,即(1)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創新行動;(2)試行股份合作組織化行動;(3)“糧+經+飼+草”四元結構調整行動;(4)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行動;(5)專用肥生產使用規范行動;(6)農藥獸藥控源治理行動。通過“5+6”行動方案,切實推動我國農業形成綠色發展方式,走可持續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4. 保障措施

加強以問責制為導向的組織領導,加大以結構優化為重點的資金支持,完善以差異化為特征的扶持政策,加快以低成本與功能拓展并重為導向的科技創新,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全方位保障。重點在于,加強耕地保護補償、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生態補償,加快建立分類科學、區域有別、標準合理、規范統一的農業綠色發展激勵政策體系。增加對農業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的補貼補助,實施農業廢棄物利用與技術創新補貼及農產品品牌建設補貼補助。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農業綠色發展金融服務體系。對財政支農轉移支付項目實行績效管理模式,將農業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文章來源:《農業經濟與管理》2017年第6期)

作者系華南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制度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研究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色天使久久综合给合久久 | 久久久国产99久久国产久首页 | 中文字幕福利视频 | 日本图片综合区 | 新婚少妇真紧视频 | 亚洲a无线在线观看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