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了發展綠色農業關鍵在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建立科學合理的綠色農業發展模式。概述了綠色農業的內涵與特征、綠色農業建設的理論基礎,探析了四川江安縣綠色農業發展的實踐模式,提出了推進西部地區縣域綠色農業加快發展的建議,包括挖掘自身優勢、加大綠色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培育壯大綠色農業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加大技能培訓力度等,以期提供參考。
1、引言
《“十三五”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提出,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遵循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律,加快發展動力升級、發展方式轉變、發展結構優化,推動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綠色農業是創新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模式,對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力和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綠色農業的內涵與理論基礎
2.1 綠色農業的內涵與特征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有不少專家開始探索研究綠色農業問題,并取得了一些意義重大的研究成果。王艷秀、周旗等認為,按照生態經濟學原理綠色農業是一種依靠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合理利用農業資源,生產無污染、安全、優質農產品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嚴立冬等從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角度提出,綠色農業以綠色技術進步為基礎,充分應用綠色高科技手段,集節約能源、保護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發展農業經濟于一體,并倡導綠色消費生活方式的可持續農業發展的模式。劉連馥等在綜合國內綠色農業概念提法的基礎上,提出我國綠色農業是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先進工業裝備和先進管理理念,以促進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倡導農產品標準化為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和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綠色農業實質上是一場農業創新、農業技術革命,是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的重要發展模式。概括國內學者關于綠色農業特征研究,綠色農業主要有6個鮮明的特征:國際化、現代化、標準化、多樣化、產業化和高效化。
2.2 綠色農業發展的理論基礎
目前,國內諸多學者研究認為,綠色農業發展的理論基礎包括有:生態經濟理論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的原理,可持續發展理論中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論,循環經濟理論中能量多級利用與物質循環再生原理,農業生態學中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協調共生理論,創新理論中農業制度創新和農業技術創新等。
3、我國綠色農業的發展歷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需求壓力逐漸增大,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走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農業道路已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共識。綜觀我國綠色農業的發展歷程,主要包括以下3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是初步探索階段(1986~199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包建中在1986年提出了“綠色農業”的概念。部分農業學者也開始對綠色農業的內涵及實踐應用開始進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2)第二階段是持續關注階段(1992~2002年)。1992年開始,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農業發展向“兩高一優”方向發展,即農業發展要高產、優質、高效。全國各地先后開展了綠色農業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并逐步開發和生產綠色產品、有機產品,開始建立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
(3)第三階段是穩定發展階段(從2003年至今)。2003年,在亞太地區綠色食品與有機農業市場通道建設國際研討會上,我國正式提出了“綠色農業”的概念。2005年,盧良恕等6位專家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綠色農業科學研究與示范基地建設的建議》的報告?;亓加窀笨偫韺蟾孀髁酥匾荆⒊浞挚隙司G色農業理論研究和示范推廣工作。2006年起,部分省份先后建立了綠色農業研究中心,綠色農業科學研究與示范的科研專項研究相繼啟動。2013年,在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上,由九三學社中央提交的《關于加強綠色農業發展的提案》成為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第0001號提案,建議因時因地發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綠色農業發展模式,構建綠色農業產業體系。綠色農業發展逐漸變成當前發展的共識,被廣泛認同和支持,各地也在積極采取相關措施發展綠色農業。
4、實踐中創新綠色發展模式分析——以四川江安縣為例
近年來,中央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性指導文件,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四川宜賓市從實際出發,在農村勞動力繼續轉移的情況下,積極推進現代農業改革,探索完善綠色農業發展模式。其中,江安縣堅持綠色發展,圍繞“走產村相融道路,創綠色農業典范,建幸福美麗新村”思路,推進麻衣壩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建設,形成了“五化”引領的綠色農業發展新模式。
4.1 管理模式標準化
麻衣壩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先后引進一家生豬養殖企業和一家農業發展公司,分別從事現代種、養殖業發展,建成特色種植基地2000余畝,存欄種豬5000余頭、年產仔豬10萬頭的大型養殖場及家庭代養場。已建立綠色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實行過程管控;并建立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確保供港蔬菜實現企業自查、政府抽查、香港檢查3個達標。積極推進生豬標準化養殖,制定并實施科學規范的飼養管理流程,標準化生產水平不斷提升。
4.2 生產設施現代化
示范區通過實施土地整理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適應產業化運作的“田、路、水、電、管”五網配套體系,新建高標準農田2000畝,道路13.8km,排渠4.6km,種養循環管網12km,噴灌頭10萬個,配套農產品產業服務中心和生豬養殖智能化的流水線設施,實現農業生產設施現代化。蔬菜基地實施土地整理后,大力推廣育苗、播種全機械化生產,實現噴灌設施全覆蓋,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
4.3 產業分工專業化
示范區依托兩家龍頭企業,大力推廣“企業帶動、農戶參與、協會統籌、金融服務、保險兜底、政府扶持”六方合作機制,將企業、農戶、縣級農業主管部門、金融機構、保險公司、縣財政部門引入參與到現代農業發展中,并明確各方責任主體分工,形成農業生產車間集群,實現專業化發展。針對部分有資金、有意愿經營種植蔬菜、生豬養殖的農戶,以“公司+家庭農場”為紐帶,按“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培訓指導、統一物料供應、統一防疫、統一生產管理、統一銷售回收”的六統一模式,帶動發展家庭農場。通過供港蔬菜、生豬產業化這兩個項目,直接解決了當地1000余人就業,帶動江安600戶以上的農戶致富,間接帶動2000余戶農戶增收,助農戶均增收上萬元。
4.4 資源利用循環化
示范片兩家企業“牽手”推進循環農業發展。在生豬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糞污和廢水,經過分級沉砂、分級糞池收集處理和厭氧發酵,沼液就富含溶解氮、磷、鉀和植物生長細胞的黃腐酸,成為了生態種植業難得的有機肥料。沼液經提灌站輸送至高位沼液池,通過鋪設灌溉管網進入麻衣蔬菜基地用于蔬菜種植,形成“豬-沼-菜”、“豬-沼-果”生態循環產業模式,有力的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收。同時,養殖場厭氧發酵所產生的大量沼氣,還可以用于發電,為示范園區生產生活提供便利,促進“生豬產業-生態農業-新能源產業”循環互動。
4.5 產品銷售國際化
在示范區建立的供港蔬菜基地已具備直接出口農產品資格。每批次蔬菜先經過機械車間分揀,對蔬菜品質進行分級、裝箱冷鏈物流運輸至深港檢測點,抽樣合格直接進入香港蔬菜協會指定倉庫,并在香港、廣東市場形成“錯峰銷售”。同時,還不斷加強市場開拓,實現了蔬菜直供韓國、新加坡市場,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5000萬元。積極加強與俄羅斯、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并與歐盟簽署意向合作協議,著力推動加工豬肉出口外銷,逐步實現生豬產業國際化發展。
5、思考與建議
從現代農業的發展情況來看,在四川乃至全國,綠色農業已在一些地方實施并快速發展,但是西部地區綠色農業起步晚,發展中還面臨綠色農業品牌少、基層設施建設不足、綠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第一、三產業融合發展不足,農業培訓和技術推廣力度不夠等制約因素。為了推進西部地區縣域經濟中綠色農業快速發展,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5.1 挖掘自身優勢,科學選擇綠色農業發展模式
發展綠色農業要根據各縣域經濟條件和地理優勢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利用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大力發展名、特、優農產品,不斷提升市場競爭能力。以山區為主的區縣,建議以發展經濟林業(包括茶葉、果木等)和畜牧業為主,選擇發展當地的優勢主導農副產品和農業龍頭企業,以進一步推動循環農業的發展。以淺丘或平壩為主的區縣,要充分利用水陸交通便利、水源豐富等優勢,發展糧食作物種植業(包括瓜果、蔬菜等),加快設施農業發展,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發展。以淺丘為主的區縣,要充分利用近郊交通便利、立體種植的優勢,發展都市休閑觀光農業,帶動整個區域內農旅經濟發展。
5.2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做好綠色農業發展的要素保障
政府部門要加大綠色農業扶持力度,加強綠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抓好以農田、水利、交通、生態、農村沼氣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抗御災害能力。創新綠色農業科技推廣機制,構建農業科技“教學、生產、研究、推廣”一體化發展模式,完善相關配套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技推廣與服務條件。另外,要建立綠色農業發展的長效投入機制。既要鼓勵和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投資、投勞,開展農業、農村、農民直接受益的公共設施和生產設施建設;也要創新投入機制,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投入發展綠色農業。
5.3 培育綠色農業主導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產業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是綠色農業發展的前提和核心。在當前經濟形勢壓力大的情況下,要以地方主導產業為支撐,全面成片推進,實現產業規模化發展,進而走向標準化、現代化、高效化發展。在全面成片推進主導產業發展的同時,要注重休閑觀光功能的布局,注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特別是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結合鄉村旅游功能,以各類鄉村文化節為契機,發展觀光農業、體驗式農業,積極創新都市觀光型綠色農業發展模式。
5.4 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提升綠色農業品牌知名度
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不僅能帶動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發展壯大,更重要的是能促進農民增收。要大力發展綠色農業龍頭企業,突出其對以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化銷售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農業建設的引領帶動作用,從而促進綠色農業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建議啟動多方面的專項資金用于扶持示范作用大、帶動能力強、具備引領區域綠色農業發展能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對企業在貸款貼息、品牌打造、基地擴建、科技創新、市場拓展等方面進行扶持。
5.5 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綠色農業生產效益
積極推動各專業合作社之間的聯合,并以專業社為主要成員,聯合科技、供銷、農村合作銀行等部門組建聯合社,構建“多位一體”的辦事平臺,完善綠色農業社會化服務功能。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的物流體系建設,改造一批綠色農產品專業銷售市場,積極引導多種經濟組織與專業大戶參與綠色農產品流通,大力培育農民產銷合作組織。加快綠色農業信息化建設,建立市、縣、鎮三級農業信息互通平臺,加快建設一批標準統一、實用性強的農業信息庫,加大農村一體化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科技對綠色農業增長的貢獻率。要加快產銷對接。重點搞好綠色農特產品、食品展銷和對接活動,提高當地綠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5.6 綠色農業技能培訓力度,提高農民能力和素質
積極開展綠色農業職業培訓,充分發揮農業中專、農廣校、農函大等農民教育培訓主渠道作用,廣泛運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媒體和遠程教育手段,著力先進適用綠色農業技術的普及推廣,培養一大批適應綠色農業發展的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要充分發揮基層農技部門和科技人員的作用,分期分批對農民進行綠色農業實用技術等的培訓,促進綠色種養殖。要重點搞好專業大戶、職業農民和新型農場主等核心農戶的農業實用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培訓,為發展現代規模經營和綠色農業產業化培養合格的生產經營管理人才。
作者單位:中共宜賓市委黨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綠色科技》2017年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