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綠色農業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針對當前我國綠色農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本文提出從牢固樹立綠色農業發展理念、健全綠色農業標準、加快市場建設、加大投入、改善農業生產環境五個方面來促進綠色農業發展,以穩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一、引言
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矛盾突出,主要是綠色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不足,補短板主要是要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的供給,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離不開我國綠色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自2003 年我國正式提出綠色農業的概念以來,我國綠色農業發展成果顯著,但是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面臨諸多阻礙,嚴重影響我國綠色農業的持續發展。
為此,在我國大力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探討如何推動我國綠色農業的發展,將對我國無論是推動綠色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還是促進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都將產生有利的影響。
二、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緊迫性
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不斷發展,為進一步推進農業的轉型升級打下了基礎,但同時也存在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必須通過農業供給側改革,來解決農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一)農產品品種供給結構失衡
由于利潤的推動,我國農產品供給結構有了一定的變化,部分農產品產量過高,消費過剩,造成庫存積壓嚴重,而部分農產品產量過低,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如玉米庫存積壓嚴重,而大豆、牛奶則需大量進口,2016 年我國進口8600 萬噸、牛奶粉90 萬噸。農產品生產結構的失衡就要求必須進行供給側改革,調整生產結構,優化資源配置。
(二)農產品供需失衡
農業技術的進步和利潤的推動使得近年來我國工廠化的種養殖技術快速發展,出現了速生雞、速生豬、轉基因大米等食品,為提高農作物產量,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大量,使得農產品品質在不斷下降。與此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恩格爾系數下降,居民對食品的消費需求也有較大的變化,綠色、健康、安全的農產品受到廣大消費者的追捧,而速生食品、存在有化肥農藥殘留、加工質量不過關的產品受到了消費者的排斥。農產品的供給和需求不相適應,供需結構失衡,需要通過供給側改革,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的需求,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三)資源環境壓力大
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國的資源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壓力,耕地面積減少,土壤、水資源污染嚴重,資源消耗嚴重等問題突出。調查顯示,2000—2015 年我國耕地面積減少了約1.08 億畝。我國農業的生產長期過渡依賴農藥、化肥的使用,給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威脅。同時為追求農作物的產量,過渡地消耗了淡水資源和耕地資源,耕地肥力下降。需要通過農業供給側改革,綠色生產。
三、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的現狀與面臨的問題
(一)我國綠色農業的發展現狀
1. 我國綠色農業發展達到了一定規模
我國的綠色食品事業自啟動到現階段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農產品品種增多和綠色農業產業規模的擴大。2016 年我國“三品一標”總數接近10.8 萬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7.8 萬個、有機食品3844 個、綠色食品2.4 萬個。綠色農業產地規模穩步發展,不斷擴大,全國已經有超過3.5 萬個有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種植面積達到1604 萬公頃;696 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為1100 萬公頃;24 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面積為169 萬公頃。
2. 綠色農業企業快速發展
目前我國綠色農業企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截止到2016 年,我國已經有了超過1500 家發展綠色農業的龍頭企業,約占農產品企業總數的30%。一些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也在積極發展綠色農業,2016 年在國家級貧困縣中,有606 家企業、1479 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證書,分別占全年發證總數的12.4%和11.6%。
3. 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政府對綠色農業的發展給予了一定的支持,2008 年對生產銷售有機肥產品的企業與個人免征增值稅;2009 年拿出專項資金來加強對綠色生物產品的支持。同時加強綠色農業發展的隊伍建設,截止到2016 年,全國50% 以上的市縣、80% 以上的地市州設立了推動綠色農業發展的工作機構,該體系隊伍已經超過了6000 人,成為推動綠色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我國綠色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 綠色農業發展觀念較為滯后
我國綠色農業發展觀念的滯后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者的綠色農業發展觀念落后,我國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的主體還是農民,大多受教育水平不高,對綠色農業認識不多,目光短淺,仍然使用大量的農業化學物來增加農產品產量,沒有考慮到從長遠來看綠色農業會帶來的效益。此外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基層干部自身文化水平比較有限,自身對綠色農業理解不夠,也無法預測到綠色農業的經濟價值,對農戶的引導作用有限。另一方面我國廣大消費者并未樹立綠色消費理念,不太重視綠色農產品的消費,而一些有消費意愿的消費者也由于市場魚龍混雜,失去了消費信心。
2. 綠色農業標準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監管機制
綠色農業標準體系的健全對于發展綠色農業來說必不可少,當前我國在參照國外綠色食品的相關標準并結合我國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制定了相應的綠色農業標準。但是總的來說,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另外我國的綠色有機認證體系并不健全也是一大問題,從表面上看,我國有一套完整的從中央到地方的綠色食品認證體系,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使得我國相關認證機構存在著多與雜的問題,同時由于沒有規范的認證手段和方法,市場上形成了多家認證機構,多種認證標準。
3. 綠色農業市場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并不健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市場流通體系不完善。我國大部分綠色農產品的產地都分布在環境污染少的邊遠農村地區,而這些地區普遍存在的大問題就是交通問題。綠色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又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地區,產地與銷地的交通因素制約著綠色農產品市場的擴大。盡管我國已經建立了農產品綠色通道,同時也在一些大城市建立了綠色農產品的專營網點,但是力量依舊比較薄弱,綠色農產品小生產和消費大市場難以有效銜接。
二是市場營銷體系不健全。當前我國綠色農產品在營銷環節的主要問題體現在企業重視不夠、營銷主體少、綠色農產品產品品種少等,這些都弱化了綠色農產品的消費。三是綠色農產品市場監管不到位。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存在一些企業鉆空子,將普通農產品偽裝成綠色農產品,使得市場上農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信心。
4. 綠色農業發展支撐條件缺乏
綠色農業發展支撐條件缺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缺乏資金支持,綠色農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從育種、栽培,再到加工、銷售等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就我國現階段綠色農業的發展狀況而言,這些資金的供給完全依靠其內生性資金供給,是難以滿足其發展需要的,需要相當數量的外部資金的投入。雖然我國歷來比較重視綠色農業的發展,但是對其投入還是比較有限,由于資金的缺乏,大部分綠色農業的建設難以全面有效開展。另外,綠色農業風險較大,并且獲利周期較長,造成許多金融機構出于風險的考慮少貸甚至不貸款的現象,使得綠色農業的資金投入更加匱乏。
二是缺乏科技投入,我國農業領域的科技貢獻率僅為57.1%,這個數據還是難以與發達國家相比的。我國農業科研活動大多停留在理論層次,無法與實踐相結合,推廣價值低。另外,由于缺乏健全的科技服務體系,農業科研成果也難以實現有效地轉化,影響了轉化的結果,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無法有效地銜接。
四、農業供給側改革與綠色農業發展的關系
(一)農業供給側改革是實現農業綠色轉型的基礎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要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放在重要位置,緩解我國現階段優質農產品供給短缺而市場需求大的現狀。致力于農產品市場需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我國農產品生產方式過渡到追求農產品質量的綠色型農業增長方式。這樣就不僅要求對我國現階段的農業結構、農業生產方式進行調整,甚至是對從農產品生產源頭到農產品流通領域對整個農業產業鏈進行相應的調整。這些都有效地促進了我國發展綠色農業,為實現我國農業綠色轉型提供了有利條件。
1. 發展綠色農業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
農業供給側改革主要是從供給側入手來對農業進行改革,而所謂供給側,則主要是指勞動力、資本、技術、制度以及管理五個方面,從目前看來,我國農業的這五個方面都需要補短板。結構性矛盾是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主要是優質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少、需求大,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必須要解決農產品供給質量方面的短板,產品供給質量的短板主要是通過積極發展綠色農業,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來解決。
2. 農業供給側改革和發展綠色農業有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
農業供給側改革可以通過對農業供給側,如勞動力、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來加快實現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問題主要是農業供給數量和質量的結構性矛盾,溫飽型農產品已經實現供需平衡甚至部分農產品出現過剩,但是中高端農產品的供給則顯得相對不足,農產品的供給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結構轉型的需要,供需錯配,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弱,效益低下,難以有效提升。這是當前農業供給側改革致力于解決的問題,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攔路虎”。解決農業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農產品供給和需求的結構性矛盾的有效途徑就是發展綠色農業,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五、積極發展綠色農業以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一)牢固樹立綠色農業發展理念
綠色農業發展理念的問題是我國發展綠色農業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解決我國現階段缺乏綠色農業發展理念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強對廣大農村干部自身對發展綠色農業方面的教育,讓他們認識到發展綠色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二是要加強對農民的引導,通過干部上門走訪、利用媒體宣傳等方式讓廣大農民認識到“化學農業”、“ 黑色農業”已經走到了末端,發展綠色農業才有廣闊的前景,發展綠色農業才能真正給他們帶來收益,讓他們自覺走向發展綠色農業。三是要強化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理念,加強對綠色農產品的消費。
(二)健全綠色農業標準體系,完善管理機制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充分吸收國外的優秀成果,將我國可以借鑒的做法、各項先進技術規范化,在此基礎上形成相關標準,特別是要通過法律形式來促進我國的綠色農業標準化體系的建設。另一方面在綠色農產品的認證環節,一定要加強規范,嚴格認證行為,對于認證機構的違規操作行為,要注銷其認證資格,同時要嚴厲打擊假冒綠色農產品的行為,進行嚴厲懲罰,凈化綠色農產品市場環境。
(三)加快綠色農產品市場建設
優化農產品物流體系,縮短綠色農產品的流通時間以及流通成本,增加其有效供給。通過產品展銷、專家論壇以及新聞媒體的宣傳,來加強對綠色農產品的宣傳力度,打開知名度。積極探索“互聯網+ 綠色農業”,依靠知名電商平臺,如淘寶、京東等,積極開發綠色農產品的網上銷售業務,增加綠色農產品的銷售量。促進營銷主體多元化,鼓勵相關企業、合作組織、經紀人等與農戶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使綠色農產品更好地進入市場,擴大綠色農產品的市場容量。另外,維護綠色食品市場秩序,增強市場服務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加強對農產品市場的監管,打擊不法行為。
(四)加大對綠色農業的投入
綠色農業兼具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特點,其發展離不開政府資金和技術支持。加大對綠色農業的資金支持,對實行農業綠色生產的農戶和相關企業給予一定的補貼以及優惠,以此來引導農戶綠色生產。同時要加強金融機構對綠色農業融資支持,加大金融機構對綠色農業支持力度,對綠色農業的發展給予融資便利與優惠。加強對綠色農業的科技投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同時要利用農業科技,加快對優質、安全的新品種的培育以及新型綠色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無害化利用技術的開發,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
(五)改善農業生產環境
發展綠色農業要著力解決農業資源緊缺、農業面源污染以及農業生態系統退化問題,為綠色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
一是要切實保護耕地,提升耕地質量,積極發展節水農業。二是要做好農業污染治理工作,建立農業污染治理長效機制,積極推進綠色替代,實行種養循環,提高資源利用率。三是要優化耕地種植結構,定期實行休耕,特別是在重金屬污染區實行耕地休耕以及種植結構調整以提高土壤肥力,保證農產品質量。加快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建立良性的農業生態循環,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
作者:胡琴,何蒲明* 單位:長江大學湖北農村發展研究中心,長江大學主要糧食作物產業化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經濟 2018 年 02 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