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原產美洲中南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后,辣椒與玉米、番薯、番茄等其他美洲物產隨著各路航線,傳播到世界各地。
浙江及其附近沿海是中國最早傳入辣椒的地區
從史料看,辣椒傳入中國大概有三條路線:第一條是從浙江及其附近沿海沿長江而上;第二條是從日本至朝鮮再至中國東北;第三條是從荷蘭至臺灣。[1]其中第一條傳播路線對中國飲食影響最大,中國后來的飲食重辣區基本由這條傳播路線奠定。第二、三條都是局部地區的傳播,而且傳入時間略晚,對中國主體食辣區的形成影響不大,故本文只討論第一條傳播路線的情況。
浙江及其附近沿海是辣椒最早傳入的地區,目前所見涉及辣椒最早傳入的史料都與這個地區有關。初步統計,清雍正之前,只有10本書記有辣椒。除了康熙二十一年 (1682) 的遼寧《蓋平縣志》和康熙三十六年 (1697) 的河北《深州志》與這個地區無關外,剩下的8本中,較早的5本都與這個地區直接或間接有關,2本與其溯江而上的傳播點有關,另有一本情況不明。
與浙江及其附近沿海地區有關的5本分別是: (1) 明萬歷十九年 (1591) ,浙江杭州人高濂撰著的《遵生八箋》付梓,其中的《燕閑清賞箋·四時花紀》記載了106種觀賞植物,就包括辣椒:“番椒,叢生白花,子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2]這也是迄今所知與辣椒有關的最早史料。 (2) 明萬歷二十六年 (1598) ,江西臨川 (今撫州) 人湯顯祖創作的戲劇劇本《牡丹亭》付梓,唱詞中提到了辣椒花:“[末]辣椒花,[凈]把陰熱窄。”[3]意即辣椒花可以祛除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低熱,將辣椒花作為藥物使用。湯顯祖雖然不是浙江人,但1593~1598年在浙江遂昌做知縣,1598年秋棄官回臨川,同年《牡丹亭》付梓。雖然學界對《牡丹亭》的成稿地還有爭議,但即便是回到臨川才寫成的,遂昌至少也算是一個醞釀地,而劇中提到的辣椒花,最有可能就是湯顯祖在遂昌的所見所聞。 (3) 明崇禎十二年 (1639) ,上海人徐光啟編撰的《農政全書》付梓,辣椒附記于“椒”條下:“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子如禿筆頭,色紅鮮可觀,味甚辣。”[4]此書卷帙浩繁,徐卒于1633年,生前未能定稿,死后由陳子龍等門生修訂出版,故出版年晚于其卒年。 (4) 清康熙十年 (1671) 浙江《山陰縣志》記載:“辣茄,紅色,狀如菱,可以代椒。”[5]這是最早記載辣椒的地方志。 (5) 清康熙二十七年 (1688) ,杭州人陳淏《花鏡》云:“番椒,一名海風藤,俗名‘辣茄’。本高一二尺,叢生白花,秋深結子,儼如禿筆頭,倒垂,初綠后朱紅,懸掛可觀,其味最辣,人多采用,研極細,冬月取以代胡椒。”[6]情況不明的1本是,山東新城 (今山東桓臺縣) 人王象晉編撰的《群芳譜》,其《蔬譜》卷一“椒”條下附記有辣椒:“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子如禿筆頭,色紅鮮可觀,味甚辣,子種。”[7]據研究,《群芳譜》成書于天啟四至七年 (1624~1627) 之間,王象晉于崇禎八年 (1635) 出任浙江右布政使,[8]任期不詳。因為成書年代早于他出任浙江右布政使的時間,所以我們不能確定其對辣椒的了解是否來自浙江。
與長江中上游傳播點有關的2本是: (1) 康熙二十三年 (1684) 的湖南《邵陽縣志》; (2) 康熙六十一年的 (1722) 的貴州《思州府志》。
從這些史料中我們還可以發現:最早傳入浙江及其附近沿海地區的辣椒,只被當作觀賞植物、藥物或花椒、胡椒等調料的替代品。這或許與當時傳入中國的辣椒多是果型小、辣度高的種類有關 (個大、不太辣的甜柿椒到清末民初時才傳入中國) 。此后,這個地區對辣椒的認知基本就停留在這個層面上,居民飲食并不好辣,至今都是中國典型的淡食區。但溯江而上的辣椒,卻在稍后的乾 (隆) 嘉 (慶) 時期,迅速占領長江中上游的湖南、四川和云貴高原的貴州、云南。湖南是最早形成的嗜辣區,然后很快推廣到了四川和貴州,并兼及江西、湖北、云南等地,從而形成了中國最典型的飲食重辣區。這種格局至遲在嘉 (慶) 道 (光) 年間已基本成形,吳其濬 (1789~1847年) 的《植物名實圖考》即稱:“辣椒處處有之,江西、湖南、黔、蜀種以為蔬。”[9]其中的湖南、黔、蜀三地至今仍是重辣區的核心。
長江中上游成為重辣區的原因
2.1 特殊氣候地理條件下食辣袪濕的需求
雖然重辣區涉及的幾個省,小環境有些差異,但不乏一些共同的特征,冬濕冷、夏濕熱、日照不足、通風不足、水質寒涼等,正是這些共同的特征,導致了這個地區共同嗜辣。因為只有辣椒等強烈辛香物,才能袪除淤閉于體內的嚴重的濕寒濕熱,才能緩解日照不足引發的抑郁情緒。藍勇最早關注到了日照與食辣之間有關系:“以往傳統認為食辣主要是去濕驅寒,現在最新研究表明:冬季日照少、濕潤而寒冷是形成辛辣重區的主要環境因素。”[10]云南最缺的是風,貴州和西川 (四川西部) 最嚴重的問題是多雨、多云霧、濕冷。因為不通風、又曬不到太陽,這種濕冷濕熱被封裹、滯積在人體內,蔥、姜、桂這些溫和的辛香料根本無法撼動之,只有辣椒、花椒等極度辛辣的食品,才有可能將這種“濕”驅除出人體。此外,這一區域總體水質寒涼,飲用寒涼之水,會使體內的濕寒更加嚴重。同時,日照不足、氣候濕冷容易引發人的抑郁情緒,辣椒尤其是紅色、橙色的辣椒,含有豐富的β胡蘿卜素和番茄紅素,可有效緩解人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因此,這里的居民都極需辛香食料以袪除體內的濕寒濕熱,緩解抑郁的情緒。
2.2 缺鹽,以辣椒替代鹽的部分作用
中國的鹽資源大致分為三類:東部沿海地區的海鹽;西部內陸地區的湖鹽;中部 (包括川、黔、湘、贛等地) 的井礦鹽。礦鹽像煤礦一樣,深埋地下,探測和開采都不容易,故古人一直將此區視為缺鹽區。唯一的例外是四川的礦鹽已液化成鹽泉或地下鹵水,可鑿井汲取,再熬制成鹽,世稱“井鹽”,以自貢所產最有名。而且四川在漢晉時期就發現并采引天然氣 (古稱“火井”) 作為熬制井鹽的燃料,這種“用之不竭”的燃料是四川井鹽得以不斷開采的原因之一。但開采和使用天然氣的技術難度較大,因此火井熬鹽直到清代才較普及。隨著地下淺層鹵水被汲空,鹽井越打越深,打井的難度也越來越高,因此,四川井鹽的產量有限,只能滿足四川本地及其周邊部分地區的供應。最可憐的是貴州,它是全國唯一沒有任何鹽資源的省份,粒鹽不產,而且地處高原、崇山峻嶺、江河上游,運輸成本很高。明嘉靖四十三年 (1564) 兩淮巡鹽使朱炳如的奏疏中就講到:“湘潭而上水湍急難行,淮商不便。”[11]更加困難的是,大多數山區的溪流落差高且水流淺、急,無法通航,物資運輸全靠人背馬馱,運輸成本就更高了,因此這里的鹽價明顯比別處高。成書于嘉慶九年 (1804) 的張澍《續黔書》中就曾指出:“黔介滇、蜀之中,獨不產鹽,惟仰給于蜀,來遠而價昂。”[12]何況自古以來,食鹽由國家專營,正所謂“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因此,鹽價遠高于成本加正常的利潤,而且質量差,分量不足,歷史上私鹽嚴禁不止就是這個原因。北宋熙寧三年 (1070) ,權提點江西刑獄張頡就曾指出:“虔州 (今江西省贛州) 官鹽鹵濕雜惡,輕不及斤,而價至四十七錢。嶺南盜販入虔,以斤半當一斤,純白不雜,賣錢二十,以故虔人盡食嶺南鹽。”[13]而且鹽的專賣都是劃區管理的,江西、湖南、湖北的鹽都由淮南鹽政管轄,即使與四川挨著,也只能購買長途逆江而上運來的淮鹽。這些因素都導致這一帶的鹽價特別高。
但鹽是維持人體內部機能正常運行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人體每天必須食用一定量的鹽,才能保持心臟的正常活動,維持正常的滲透壓以及體內酸堿的平衡。
在辣椒傳入之前,貴州等特別缺鹽又特別窮而買不起鹽的地區,常以草木灰 (最常見的是蕨灰) 濾水代鹽,或食用腌酸食物以降低對鹽的需求量,尤其是這一帶的侗、苗、瑤、土家、布依、毛南等少數民族,嗜酸成性。腌酸 (苗族稱韽,即用草木灰水浸泡食物。大多會加些粥、飯以助發酵) 的鹵水中,含有較豐富的硝酸鉀和其他硝酸鹽,能較好地維持人體電解質的平衡,而且酸味能刺激唾液和胃酸的分泌,從而提增食欲和消化能力,使粗簡之食也得以下咽。辣椒傳入后,貴州地區草木灰逐漸被辣椒替代,但腌酸仍然盛行 (傣、侗、苗等族以糯米為糧,食酸有利于糯米的消化) ,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酸辣口味。
辣椒之所以能部分替代鹽,是因為辣椒素激活的腦部區域,與鹽激活的腦部區域是重合的,而且刺激度比鹽還強烈。科學實驗表明:辣椒素可以通過改變咸味信息的神經反應來降低對鹽的需求,也就是說吃辣可以“騙”過大腦,讓大腦以為已吃過鹽了。[14]
2.3 貧窮導致食物貧乏,辣椒成了物美價廉的最好選擇
因“貧窮”而吃辣的現象,在貴州很典型。貴州地處云貴高原,境內“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土地非常貧瘠,農作物的畝產量是全國倒數第一,食物幾乎都需要從外地調運。明末清初傳入的美洲作物玉米、番薯和馬鈴薯,不僅能在稻、麥等傳統谷物無法種植的高寒瘠土中種植,而且產量相當可觀。因此,大量的人口蜂擁上山墾山種植,于是人口和墾山之間形成了惡性循環:想要養活更多人,就要開更多地;想要開更多地,就要生養更多的勞動力。而且山地一旦被開墾為農田,失去了植被的保護和涵養,是很難維持地力的。山區生態被破壞后,“山貨”沒地方生長了,貿易也無貨可貿了,只能在那條“生育———墾山”的窮途末路上轉圈。[15]
在這種以玉米、番薯、馬鈴薯等雜糧為主食、生態惡化導致蔬果魚肉缺乏、又沒錢大量購買外地食物的時候,辣椒作為一種營養豐富且物美價廉的食材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原因如下:
一是辣椒易種植、產量高,故成物美價廉之常食。辣椒種植條件要求不高,對日照長短、土壤肥瘠、氣候冷熱都沒有太多的要求,而且辣椒因為辣,鳥獸害和病蟲害相對較少,容易有個好收成。貴州最大的出產就是辣椒和馬鈴薯。本地能種,價格就會比較便宜,底層人也吃得起。辣椒采摘期長、結實率高,而且因為辣,干制和腌制的辣椒制品的保質期很長,因此辣椒可以全年供應。道光貴州《遵義府志》即稱辣椒是“園蔬要品,每味不離,鹽酒漬之,可食終歲”[16]。
二是辣椒營養豐富,號稱是世界上維生素最多的食物。辣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β胡蘿卜素以及鐵、鈣等無機物元素,尤其是維生素C的含量,居蔬菜之前列。因此,即使只以辣椒為蔬,人體需要從蔬果獲取的營養也基本能得到保障。而且這個地區貧困人口多以雜糧為生,雜糧的營養往往不如稻、麥全面平衡,因此辣椒能夠平衡和補充膳食營養。
三是辣椒能下飯,省菜,且食法簡單,烹飪簡便。辣椒所含的辣椒素刺激唾液分泌的能力較腌酸更強,同時可弱化人對鹽的需求,而且辣椒可以直接當菜吃,少了腌制加工的程序。
四是辣椒比花椒、食茱萸、姜等辛香料的袪濕能力更強,價格更便宜。以前四川人靠花椒和食茱萸 (即椿葉花椒) 驅濕,但這兩種辛香料都產自喬木,而且枝上帶刺,采摘困難,果子一年一熟,產量有限。食茱萸還需通過繁復的手續加工成膏或油才能使用,而且不能直接當菜,只能作調料。結實率高,采摘期長的辣椒袪濕功效卻一點不比花椒和食茱萸差,因此迅速替代了花椒和食茱萸,只是四川的“濕”實在太厲害,故袪濕效果頗佳的花椒仍被保留,發展出了獨特的麻 (來自花椒) 辣口味。貴州因為特別缺鹽,有食酸代鹽的傳統,辣椒傳入后,形成了獨特的酸辣口味。
五是辣椒加工貯藏更簡便。山區食物不足,交通不便,冬季寒冷,有時大雪封山,因此這里非常需要做好食物貯備的工作。但傳統貯備食物最常用的曬干、風干、鹽腌的方法,在這里都不太實用,風、曬時容易霉變,所以這里最常用的就是制作腌酸。但因為缺鹽,腌酸的發酵過程抑菌力不足,很容易酸敗發臭,而辣椒恰恰具有強烈的抑菌殺菌作用,因此不論單獨腌制還是加入其他食物腌制,都能較好地抑制雜菌的繁殖。何況辣椒屬于含水量較少的蔬菜,加上強烈殺菌的辣椒素,即使使用風干、曬干的方法,也不容易霉爛。當然,制成辣椒醬、辣椒油的話,保存時間就更長。
六是辣椒有御寒的功效。貴州濕冷,不宜桑、麻,尤其是棉,故布匹稀缺。清李祖章《黔中竹枝詞》即稱:“黔中鹽、布最貴,有貧民生平少食服者。”[17]清道光二十年 (1840) 賀長齡《廣種桑棉兼教紡織情形疏》亦云:“桑棉為衣被之大利,而黔省尚不多種者,一則土棉之種不佳,但能織成粗布,惟安順、興義、黎平三府及貴陽府屬之定番州間或有之。若細白布則皆販自他省,路遠價昂,故民間謀衣艱于謀食。”[18]因此,當地窮人常吃辣椒御寒,諺云:“糠菜半年糧,辣椒當衣裳。”
基于這六點原因,辣椒以前多被視為窮人的食物。道光《遵義府志》即稱:“居人頓頓之食,每物必萫番椒。貧者食無他蔬,一碟番椒呼呼而飽。”[19]甚至同在嗜辣區里,嗜辣程度也和貧富密切有關。從地區看,山區明顯比平原區更嗜辣。例如湖南,食辣最嚴重的是湘西 (兼具山區、貧窮、缺鹽、少數民族聚居等因素) ,處于平原區、生活條件較好的湘東及湘東北地區 (長沙、岳陽、常德一帶) ,嗜辣程度就明顯不如湘西。從階層看,窮人遠比富人嗜辣。例如自貢鹽工和鹽井主的飲食就有很大區別,鹽工菜極辣,鹽主菜并不辣。一直到民國時期,四川的正規宴席仍不上辣菜。抗戰時期旅居重慶的張恨水就曾講到:“至于飯必備椒屬,此為普遍現象。……惟川人正式宴客,則辣品不上席。”[20]而近現代重慶專供最底層“棒棒”吃食的飲食小店,基本就賣三樣食物:豆花、米飯和辣椒醬。
2.4 移民,食辣群體的大規模播遷
中國的移民史,表現出很明顯的階段性特征,早期多是由北向南遷移,主要原因是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平安,而且當時北方的經濟、文化都比南方強,移民中也多王公貴族、世家大族、官宦士紳以及有一技之長的士農工商,有力地推進了南方經濟和文化的啟蒙和發展。元明以來開始轉為東南向西南和西北的扇形遷移,主要是因為唐宋以來,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東南成了繁華富庶之地,但繁華富庶必然吸引更多人口的遷入,也會促進生育率,因此這里很快人滿為患,人地矛盾日趨尖銳,無地游民越來越多。這時,西部和西北部的一些地區因為戰亂、災害、瘟疫等原因,人口稀少,自然成了最好的移民去處。另一個原因是明末清初玉米、番薯、馬鈴薯等美洲高產作物相繼傳入,使得原來無法耕種的一些陡峭山地也能開墾種植。這樣,移民遷徙過去時就不用與當地土著爭奪已有農田了 (這種爭奪往往會引發大規模械斗、傷亡) ,因此這種移民大多能成功立足,并生兒育女迅速繁衍。這讓他們家鄉的無地無業者看到希望,紛紛效仿,從而形成了一股長時間的移民潮。這些移民與早期北向南的移民不同,帶有較強的底層性和貧困性,這個特性也決定了他們與辣椒特殊的親近性。
“江西填湖廣 (湖南、湖北當時為一省,稱“湖廣省”) ”和“湖廣填四川”這兩次大規模的移民,與這個嗜辣區的形成,有直接的關系。
“江西填湖廣”從明初開始一直延續到清代。起因是元末戰爭中,明軍將領徐達在長沙一帶與元軍和陳友諒部激戰四年,導致這里土地荒蕪,人口稀少。明朝建立后,為盡快恢復這里的經濟,就鼓勵移民,允許移民“插標占田”。鄰省江西受戰爭影響較小,人地矛盾又比較尖銳,所以江西移往湖廣的移民最多。雖然早期的江西移民與辣椒無關,但明末以后的江西移民就與嗜辣習俗的擴散有關了,因為江西也是較早食辣的地區之一。乾隆二十四年 (1759) 的江西《建昌府志》中已有記載:“茄椒,實垂枝間如茄,圓者為雞心,銳者為羊角,味辣治痰濕。”[21]嘉慶十八年 (1813) 江西鄱陽人章穆撰寫《調疾飲食辨》時,已稱“今食者十之七八”[22]。可見辣椒在江西的普及速度是非常快的。這樣的江西移民入湖廣,勢必會強化湖廣的食辣程度。
但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康熙年間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1640年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率部進兵四川后建立大西政權。1646年清軍攻入四川,張獻忠戰死。張獻忠和清軍都有“屠川”行為,以至于清初四川全省人丁稀少,土地亦不多,順治十八年全省耕地面積只有118.8萬畝,只及明萬歷年間額地8.8%。[23]78為了招徠移民,發展經濟,康熙七年 (1668) 、十年 (1671) ,四川巡撫張德地請求朝廷鼓勵湖廣等省農民進川墾荒。康熙十年六月,川湖總督蔡毓榮又提出放寬招民授官的標準和延長墾荒起科的年限,并宣布各省貧民攜妻子入蜀開墾者準其入籍。朝廷批準了這些建議,大規模的移民入川由此展開。雖然中間曾被“三藩之亂”等事件打斷,但整個移民過程還是持續了百余年,一直到乾隆后期因四川人口密度增大,無主耕地已經不多,移民潮才逐漸式微。至乾隆四十一年 (1776) ,移民已占總人口的62%以上,而移民的60%以上來自湖廣,此外還有來自廣東、陜西、福建、江西、貴州等省的移民。[23]96-101
這些嗜辣移民進入四川后,就徹底改變了四川的飲食傳統。最早移入四川的湖廣移民,大多來自湖南中南部的寶慶府,據雍正《四川通志》估計,康熙晚期 (即18世紀初) 寶慶府、武岡州 (后并入寶慶府) 以及沔陽州 (州城在今湖北仙桃市南) 等府州人民“托名開荒,攜家入蜀者,不下數十萬”[24]。而這一帶恰恰是湖南最早形成的嗜辣區,因為最早記載湖南人食用辣椒的就是康熙二十三年 (1684) 付梓的《寶慶府志》和寶慶府下的《邵陽縣志》。因此,好飴蜜的四川飲食傳統,迅速被辣椒替代。從史料看,這種替代非常迅速,四川食用辣椒的最早記載見于乾隆十四年 (1749) 的《大邑縣志》,比湖南最早的記錄只遲了65年,但幾乎與湖南同時在嘉慶年間普及,嗜辣成性。只是這里的氣候條件讓四川人在接受辣椒的同時,仍不忍放棄原來就在使用的袪濕效果明顯的花椒,由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麻辣風格。
江浙未成為嗜辣區的原因
前面討論了湘、鄂、川、渝、云、黔、贛為什么會成為中國重辣區,那么最早傳入辣椒的江浙沿海地區 (兼及同樣是典型淡食區的閩粵) ,為什么就沒率先成為嗜辣區呢?
江浙 (主要指平原區,山區也嗜辣) 未成為重辣區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這里的情況和湘、鄂、川、渝、云、黔、贛幾乎正好相反。
這里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陽光雨水充沛,物產豐富,尤其是海產,多而鮮美,因為魚肉的氨基酸含量一般高于畜禽肉,而氨基酸正是“鮮”味的來源。鮮味在鹽的引導下會釋放得更充分,因此這里的飲食基調一直是咸鮮。因為鹽和辣椒激活的是腦部同一個興奮區,因此鹽攝入正常的人,對辣不會有太大的欲念。這里的水很溫厚,且地勢低而平緩,光照足,來自海洋的季風暢通無阻,又是海鹽的重要產區,因此這里腌曬風臘都很方便,不用特別借助辣椒來貯藏食物。這里水路交通發達,貿易興盛,土產和外來物產都很豐富。
因此,富庶的江浙人在物產富庶的土地上,有條件也有能力“講究”吃。他們更愿意品嘗百菜百味,而不是讓一辣遮百味。唐宋以來,江浙漸成人文薈萃之地。這些人大多儒、釋、道兼修,遵從“大道至簡,大味至淡”的正統飲食觀,追求食物之本味、真味。李漁在《閑情偶寄》中的一段話就充分表達了這種追求:“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25]最典型的菜式大概就是“傍林鮮”了:“夏初林筍盛時,掃葉就竹邊煨熟,其味甚鮮,名曰‘傍林鮮’。”[26]秉持這種飲食觀的江南人,怎么舍得用辣來掩蓋食物之本味呢!
雖然江浙冬、春也濕寒,夏天也濕熱,但因為日照和通風條件好,這種濕寒濕熱并不會嚴重淤積體內,一般用蔥、姜、黃酒等就能化解,并不需要功效強烈的辣椒、花椒等辛香料。蔥、姜、黃酒都是這里的常產。而且因為氣候、水土整體溫暖,日照充足,過多吃辣反而容易上火,特別在更南、更炎熱一點的浙南、閩、粵、臺等地區,表現得更加明顯,這也是這些地區流行涼茶的主要原因。
最后,我們略微探討一下,近些年為什么吃辣越來越普遍?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是食性遺傳,父母吃辣,孩子基本上也會吃辣。而且辣是一種痛覺而非味覺,它作用于痛覺纖維的受體蛋白后刺激痛覺傳導神經,恰好大腦中感知痛和愉悅的神經元是重疊的,被痛刺激后會釋放出讓人愉悅的內啡肽,因此吃辣其實是會上癮的,只是不會像吸毒那樣危害身體。而且每個人對辣的承受閾值不同,就像每個人的酒量天生不同一樣,但經常喝,酒量是能提高一些的,食辣也一樣,經常吃辣也會越來越能吃辣。二是高密度種植、養殖、大棚、化肥等工業化手段生產出來的食料,大多鮮味不足、口感不佳,這時就需要辣椒等強烈的調味料來加以掩蓋。三是現代人肥胖多,傳言辣椒素可以提高人體的新陳代謝率,有助減肥。雖然只是“傳言”,但因無副作用,嘗試者絡繹不絕。四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調病很普遍。本該流汗上火的暑熱季節,卻因空調,體內反而閉入濕寒,急需吃辣袪濕。五是在川菜、湘菜遍地開花的背景下,食辣成了一種時尚,尤其是年輕人,不會吃辣會顯得很落伍而不合時宜。
綜上所述可知:一種外來物種的傳入,落了地并不一定就能生根,風土適宜長得好,也不一定就會被人接納、喜歡。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天時地利和人和,它們就像一只無形的手,牽引著外來的辣椒,在中國的大地上舞步翩躚。
參考文獻: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美食研究》 2019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