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賣難”問題始終是農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目前為止,中國用70年的時間完成了典型西方國家至少兩三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水平,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社會消費對農產品及其背后的農業生產經營都提出了新的需求。但“大國小農”依然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小農戶經營是我國農業的突出特點。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全國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經營耕地10畝以下的農戶有2.1億戶。在這個背景下,傳統的線下農業產業鏈主要由約2億小農戶、千千萬萬的商販和毛坯型批發市場構成,小農戶對接大市場是一個長期存在的難題。
一方面,傳統產業鏈體系相對是低效能、高損耗、高成本的,幾乎沒有環節可以產生超額利潤,另一方面,小農戶與市場分離,難以分享從田間到地頭、到市場、最終到消費者的整個產業鏈條的收益。
這一問題,在傳統電商模式中也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因為只把銷售環節搬移到線上,難以解決傳統產業鏈體系的根本問題,也就形成了傳統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突出的“上行難”現象。
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是貧困地區穩脫貧的重要方面
近年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現行扶貧標準下,農村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9年底的0.6%。同時,也應該看到,剛脫貧的貧困人口存在一定返貧風險,農村低收入戶也存在致貧風險。在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一產收入占四分之一以上,由于整體收入水平較低,農產品銷路事關脫貧穩定性。特別是,此次新冠疫情進一步激化了農產品流通的矛盾,在疫情防控形勢下,農產品出村進城發生了“最初一公里”堰塞效應,在廣西、云南、海南等多地出現了時令農產品批量性地發生滯銷和爛在地里的情形。
農產品新電商模式成為化解“賣難”危機、穩定農民收入和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推手
近年來,國家在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的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方面給與了很大支持,一些社會組織和私營部門也踴躍創新,涌現出農產品新電商模式。在這諸多電商平臺中,拼多多的農產品新電商模式十分搶眼。過去一年來,經過課題研究團隊對拼多多相關實踐案例的跟蹤調研了解,其農產品上行的“超短鏈”模式對于創新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破解農產品“賣難”問題具有重要價值。拼多多在下沉市場具有廣泛的用戶基礎,在農產品上行方面,具備農產品上行“超短鏈”的商業模式和技術應用基因,它主要以“拼”的模式在短時間內聚集海量需求,迅速消化大批量的當季農產品,同時整合供需兩端的信息,在農產品的成熟周期內精準匹配消費者。此種商業生態已成為突破農產品上行難困境的重要路徑。根據拼多多發布的數據,2019年,拼多多平臺農(副)產品訂單總額達1364億元,較2018年的653億元同比增長109%,已經是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特別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商家數達15.7萬家,較上一年同比增長540%;年訂單總額達47.97億元,較上一年同比增長413%。這些都是了不起的變化,既體現出企業在農產品電商方面的積極創新,也表明農產品上行、尤其是貧困地區農產品上行存在很大的增長潛力。新冠疫情期間,農產品新電商模式也在抗疫助農方面表現突出。從拼多多平臺數據看,自2月10日開通抗疫助農專區以來,截至3月31日,拼多多已累積售出滯銷農產品突破5000萬單,總計超過3.55億斤。期間,直播形式的應用通過縮短消費者與農產品產地的在線化距離,進一步促進了農產品信息的傳遞,對于一些風情和物產兼具特色的農村地區而言,非常有利于特色產品的消費傳播。截至3月31日,僅“農產品上行”的“市長縣長直播間”在拼多多平臺已累積吸引近了1100萬消費者參與消費。這些現象為疫情之下的小農戶增收提振了信心。
農業要發展和增收,需要解決的是一連串的難點問題
除了解決分散、低效的農產品供應鏈挑戰,農業產業鏈與價值鏈的改造是結構性的、根本性的任務。去年以來,課題團隊調研了拼多多正在開展的“多多農園”試點項目,目前規模不大,但其做法值得關注。這類“多多農園”試點項目主要面向當前農業發展中產業鏈短和流通鏈長、鄉村人才匱乏兩大現實問題,聚焦于如何把利益合理地留存給農民、讓人才留在鄉村并有所發展,其重點在于讓小農戶(包括貧困戶)從勞動力和初級農產品提供者轉變成為全產業鏈利益主體的“新農商”機制。調查發現,項目培育的實踐同時為合作社配套了供應鏈管理、品牌設計等全產業鏈的支持性扶持,通過人才培養、合作社建設、電商平臺優勢資源匹配來進行產業鏈改造和價值鏈重建。在這種生態化體系中,以新農人為節點的農貨供給點形成了“地網”,并與基于平臺大數據優勢的農貨中央處理系統“天網”對接,實現“山村直連小區”,融入到農產品上行的“超短鏈”模式中去,并將收益反哺合作者和生產者,激勵新型生產和經營模式的進一步發展。這類探索,實際上是在努力改變既有的不利于農產品增值和農民增收的要素、產業和價值分配結構,對于大國小農國情下的農業現代化具有深刻啟示。
今年1月,農業農村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可謂是擘畫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的新藍圖。
由于我國農業現代化短板突出、地區和城鄉差距較大、農村剩余貧困人口減貧任務繁重,農業農村的數字化過程就必然與農業的產業化、生產經營的組織化、農民的現代化等一系列任務重疊在一起。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公共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也需要各類主體的創新。若能讓平臺創新與小農戶發展具有更好的利益聯結,實現對現有業務范圍、商業模式、運營方式的數字化重塑,并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的組織變革、生產變革等,則農產品新電商模式在脫貧增收和鄉村振興領域必將大有可為。
作者簡介:汪三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日報 2020年4月2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