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是我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加強新時代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實施鄉村發展戰略完善黨的領導方式、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項重大舉措。隨著黨在農村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不斷加大,當前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農村地域相對遼闊,人員居住分散,留守老人兒童較多等情況,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依舊較大,成效不明顯的情況依然存在。為加強新時代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需要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內容及形式。
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創新
當前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在機制方面的建設總體上相對滯后,主要表現為系統性的綜合機制建設缺乏、單一機制運行力薄弱以及現有機制發展不完善等。針對這些問題,需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在決策、執行和監督上的機制運行效力,促進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改善管理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1.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決策機制
建立綜合決策機制。村民的根本利益維護是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決策的出發點,在決策過程中應該堅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調查是決策的來源和依據,沒有實際調查就沒有決策的發言權,新時代的農村思想政治決策工作應該大興實際調查之風,掌握鄉村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問題,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化。
完善智能決策機制。在當今的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網絡、電話投訴、聽證制度、信訪等方式的運用,使得人民利益的表達渠道日益多元,新時代農村思想政治決策也應該打開視野,借助網絡、多媒體平臺實現信息化智能決策。首先是獲取決策內容的途徑信息化,通過網絡、電子媒體等信息平臺及時獲取實時性信息內容,加強對信息的分析和處理,提高決策的時效性;其次是決策理解手段智能化,即借助網絡宣傳、媒體報道等形式傳達決策內容、增加對決策的理解和認同;最后是通過信息化設備跟蹤決策執行情況,對實時材料進行數字化處理和分析,提升決策的科學性和廣泛影響力。
建立利益引導機制。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經濟的極大繁榮,也使得農村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在農村,以傳統耕作為生的農民和以進城務工為生的“農民工”并存,但他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存在差異性,尤其是“農民工”主體,市場經濟下的企業文化沖擊了他們的思維,使他們在利益訴求和思想認識上既帶有農村色彩又具有城市市場需求。在這種新形勢下,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堅持維護農村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解決“三農”問題為重點,提升村民在發展過程中的實際獲得感,正確處理群眾主體的利益關系,維護好鄉村社會的穩定和諧。
2.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執行機制
完善第一書記帶頭領的牽頭機制。第一書記駐村是新時代干部走向基層的新發展模式,第一書記是黨在農村基層組織的代言人,因而必須高度重視自身素質能力和工作作風的示范作用。第一書記牽頭改進工作作風和方法,帶領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者積極作為,為農村經濟發展和村民精神需求發展制定針對性對策,將工作做到實處,有利于提升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執行力度和實際成效。
加強基層黨員扎實做的行動機制。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執行離不開基層黨員的行動配合,黨員扎實行動機制要求基層黨員加強自身黨性原則,聽從組織領導,自覺配合各項具體工作的開展,并在具體工作的執行中表現積極主動、嚴格要求,在利益沖突面前做到不自私自利,在大事小事上力求誠信公正,努力做到率先垂范,以實際行動踐行大局意識,以真實可感的表率行為感染、鼓舞廣大村民。
完善認真檢查工作的記錄機制。在執行上,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要改進“只做不查”的工作方式,加強對工作執行過程和結果的認真檢查,查出空白短板,做好詳細記錄,并努力找出解決方法,對于尚不能解決的問題要及時反映并廣泛爭取協助,以達到及時解決問題推進工作的目的。
3.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監督機制
構建組織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結合的融合機制。將上級黨組織的組織監督與當地村民的群眾監督相結合,督促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續進行,推動實現決策的預期成效。
建立程序監督與成效監督齊同步的長效機制。太注重程序監督容易導致形式化工作泛濫;過分看重成效監督則容易產生錯誤判斷。建立程序監督與成效監督共同推進的長效機制,對于克服單一化監督所帶來的弊端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豐富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推動實際成效發展。
完善監督反饋與監督整改共同進行的推進機制。監督的目的是找出工作開展存在的問題,及時尋找對策實施整改,保證工作執行的順利完成及預期效果的基本實現。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監督機制應重視對監督結果的處理,促進監督整改,建立監督反饋與整改共同進行的推進機制。
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創新
1.農村精神文明的培育
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新時代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應高度重視農村制度文化、基礎文化設施以及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等內容建設。制度文化建設就是抓好鄉規民約等制度制定。在基礎文化設施建設上應注重鄉鎮、農村文化中心基地開發以及各項活動設備的資金和實物投入等,為基礎群眾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提供條件支撐。通過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文明村鎮、文明戶、志愿服務等活動,深化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形成團結進步的農村文明風氣。
愛國主義精神教育。通過播放相關優秀影視影像資料、邀請老黨員講歲月故事、不定期邀請先進人物現身說法等,為農村人民追求夢想、感恩祖國提供行動指導。愛國精神熏陶在內容設計要體現連續性,不能只是簡單的一兩次刺激,要通過連續的、系統的內容深化情感認同、促進行為轉化。
“反哺”家鄉情懷的培育。農村人口流失嚴重制約了當地的發展。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利用鄉村振興發展提供的大好條件,及時做好思想動員工作,通過政策宣傳引進各行各業人才,引導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就業,助推家鄉建設發展。在沒有大量人員外流的基礎上引導村民在資源利用、旅游開發等方面出謀獻策,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提供平臺讓其為實現家鄉發展貢獻力量。
2.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教育
加強保護環境意識教育。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給農村生活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例如沒有流動的垃圾回收站,日常生活垃圾就隨意扔進河流或進行焚燒,田土開墾過度造成部分土壤流失,長期伐木造成局部山體滑坡,過失性局部大火燒毀山林等。除此之外還存在家戶人家挖井修庫破壞水生態,以及生活用水無節制,大量浪費等隱性環境破壞。提高農村人民的環保意識,教育教導農村人民群眾學習、建立、規范生產生活方式,倡導環保從個人行為改善做起,形成相互監督。
跟進環境保護制度約束。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應將環境保護與各項工作相結合,既要在鄉規民約中突出環境保護總要求,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又要根據具體的環境問題制定全面的行動方案,如在集鎮道路環境建設,鄉村河流污染治理,村戶生活垃圾處理以及農村田土山林保護等方面加強管理措施,改善現狀,推動“美麗中國”“美麗鄉村”建設。
尋求合力推動環境建設。農村環境建設關鍵在于實現農村黨員干部、黨員身先士卒的示范行動與廣大村民的廣泛參與相結合。首先通過規范干部自身行為、身體力行保護周圍環境樹立榜樣,其次要對環境破壞行為進行深刻教育和引導增強行動力,最后要制定適度的獎懲辦法保障成效達成。
3.“美麗農村”魅力的宣傳
突出新特色。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特色發展上進行科學定位和制度長遠戰略。一方面要注重對當地的自然資源特色開發,即當地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以及叢林風景等,突出天然的自然風景優勢。另一方面應加強對當地歷史人文特色的挖掘,即當地的風俗習慣、民族風情、歷史人物和文化積淀等,形成深厚的文化基礎和濃烈的人文情懷。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實現新農村建設的嶄新發展。
彰顯新面貌。新時代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應致力于建設農村發展新面貌。在以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為主的物質面貌上,做好思想引導工作,為農村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完善等民生改善措施奠定思想基礎,同時又要走在其他各項工作的前面,及時把握發展大局和重要機遇,為當地的發展爭取機會、謀取福利。在精神面貌建設上,扎實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了解廣大村民的心理和精神需要,幫助其解決生活困難、精神困擾等,豐富農村精神活動內容、形式,彰顯新農村建設基層群眾對美好生活積極追求的嶄新面貌。
樹立新風尚。新時代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之中,真正走進群眾的內心深處;要營造積極向上、淳樸友好、勤奮創造的良好氛圍,真正做到為人服務,時刻牢記以人為本的使命追求;要充分掌握基礎群眾的切實需求,為民做實事,幫助群眾為克服困難制定對策,增強信心,真正贏得群眾的認可;不做表面功夫、不走形式主義,長期幫扶真正有困難的群眾、對工作需定期回訪并接受反饋;以一顆真誠之心、行一份扎實之力,樹立新時代農村發展新風尚。
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創新
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在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系上,要根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規律和自身特點進行形式創新,構建以主流支撐、主線落實和主從配合相結合的形式發展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舉措。
1.堅持以陣地依托為主流形式,搭建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平臺
堅持以基層黨組織為組織陣地。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一切工作的基礎,農村黨支部是農村基層黨組織最基本的組織形式,其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工作的成效。因而以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組織陣地,加強黨的大政方針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民主法制道德教育等,建設一支思想素質高、業務水平好的黨支部隊伍,發揮其戰斗堡壘作用,是做好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組織保障。
建設與黨的宣傳工作相結合的農村宣傳陣地。新時代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與黨的宣傳事業相結合,發揮新聞媒體在宣傳工作中的優勢,構建以理論宣傳為主的農村宣傳陣地。充分利用網絡、電視、手機等新聞媒體,緊密結合黨的宣傳事業,宣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教育,大力傳播黨的先進文化,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
開放公共活動場所為文化教育陣地。新時代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群眾路線,要為基層群眾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開放鄉鎮、村莊辦公活動場所為文化陣地,為廣大基層群眾提供教育培訓。一方面根據大多數群眾的需要,通過溝通協調聘請相關部門的技術骨干、專家為群眾開展知識技能培訓,加強科學知識教育,強化實用技能培養。另一方面用農民聽得懂的語言和方式、群眾新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各種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基層群眾的思想認識和判斷水平。
2.堅持以理論充實和基層調研為主線形式,促進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運行
堅持理論和實踐兩條主線。通過理論研討會、時政宣講會、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等多種具體形式進行理論宣講,為具體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奠定理論基礎。同時開展實地調研,通過“走下去,走進去”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獲取最鮮活最真實的民情民意材料。
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以理論為思想指導,并在形式設計上體現時代性、獨特性和連續性。開展實踐作為行動保障,在運作方式上創新思路、體現活力。無論是理論宣講還是實地調研,都要堅持從農村發展實際出發,服務于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民生建設,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有利于推動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秩序化、均衡性深入發展,促進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常態的穩定化、持續化運行。
3.構建以主題系列活動為主從形式,提升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成效
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建設要突出階段性主題。以主題為中心設計形式,保障形式的充實感。在主題選擇上,要注意突出當前階段的主要工作,劃分階段設計主題,例如誠信主題日、愛國主題周、時政主題月等,在形式上要注重與當地實際相結合突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同時要注重深化持續性影響。
在具體形式設計上,拓展“主題黨日+”載體。“主題黨日+”是將思想工作與其他具體工作相融合的一種載體形式,有利于增強活動吸引力,調動農村黨員和群眾的參與熱情。每月一次的“主題黨日”活動在開展形式上要呈現多樣化,例如有的可以側重理論學習,形成“主題黨日+理論學習”模式;有的則可以側重與實際工作開展相結合,推進“主題黨日+實際工作”模式等。利用“主題黨日+”為載體拓展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內容,構建主題系列活動充實思想政治工作形式,為提升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增添新的活力。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18年1期(此為原稿,與書刊有出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