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陳文勝等:以產業融合為抓手推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

[ 作者:陳文勝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0-11-25 錄入:王惠敏 ]

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帶動下,產業融合成為農村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傳統的農村一二三產業邊界逐漸模糊,由此催生出許多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為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巨大機遇。湖南需要“引導有條件的地區由過去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向現代農業、休閑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轉型,加快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

1.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與地標化打造“湘”字號農副產品品牌

品牌是農業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農業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的現實途徑。以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高品質、健康安全加工產品的需求為出發點,著力推進加工業集群化與地標化,著眼于適應和引領市場需求,打造“湘”字號農副產品品牌,從而有效連接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價值鏈,最大程度地挖掘農業資源潛力,在小規模經營的基礎上獲得規模經濟效益,是適應市場需求提高湖南農副產品供給質量的主攻方向。

(1)推進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以企業為龍頭加強對區域地標產品加工的引導,推進資源性產品向初加工、精深加工產品轉變。一是完善具有板塊經濟發展特征的農產品加工業布局。依托特色縣域經濟工程,在長株潭地區重點發展主食、休閑食品加工,環洞庭湖區重點發展糧棉油大宗農產品加工,湘南、大湘西重點發展“菜籃子”產品加工,支持培育一批特色產品農加工大縣,高標準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園區,引導加工產能向農產品主產區、優勢區和物流節點集聚,形成特色各異、優勢互補的農產品加工業布局。二是以產地初加工為基礎突破農產品加工業的薄弱環節。通過相關項目的實施和適用技術的推廣,引導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建設清選分級、保鮮儲藏、烘干打蠟、包裝儲運等設施,并強化初加工各環節設施的優化配套,切實解決產地初加工設施簡陋、方法原始、工藝落后等問題,減少農產品的損耗和資源的浪費。三是以精深農產品加工為核心提升加工業水平。扶持建設一批技術先進、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項目,擴大精深加工業規模,促進糧油及茶葉、水果、蔬菜、藥材、肉類、水產品等加工企業轉型升級,加快高新產品開發,加大生物、工程、信息、環保等技術集成應用力度,應用各類先進農產品高新加工技術,采用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裝備,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四是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打造全產業鏈。引導農產品加工業逐步向種子種苗供應、帶動農戶建設原料基地、建設包裝收儲和物流營銷服務網絡等產前、產后環節延伸,打造農產品加工業的全產業鏈,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與上下游各類市場主體組建產業聯盟,提高市場競爭力,推進相關產業發展。 

(2)推進優勢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發展。把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增強農產品加工園區的集聚能力作為突破口,加快推進湖南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發展。一是推進龍頭企業集團化發展。引導資本、技術、信息、管理等生產要素和優勢產品向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集中,促進優勢企業向優勢產業聚集,培育一批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群體和大項目,形成龍頭企業帶動、相關產業規模化發展的格局;組建農產品加工業大型企業集團,以資本運營和優勢品牌為紐帶,通過收購、兼并、控股、租賃等多種形式整合資源要素,推動企業由單純的產品經營向資本經營轉變,開展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合作,實現企業裂變式擴張,促進企業集團化發展,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二是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園區集聚。結合龍頭企業和大集團培育重點建設一批起點高、功能全、規模大、效益佳、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園區。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信息擴散、產品輻射和銷售網絡的龍頭作用,積極引進農產品加工產業鏈上相關企業或配套企業,培育和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鼓勵入園企業向第一、三產業延伸、拓展,建立專屬農產品原料基地,發展倉儲物流、電子營銷、休閑觀光等產業,提升園區集聚效應,著力打造糧食、畜禽、果蔬、油料、茶葉等一批千億產業集群。加強園區內企業合作,促進園區內企業分工細化,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引導農產品加工產業向協作化、規?;蛯I化方向發展。

(3)推進以地標化為核心的“湘”字號品牌戰略。大力實施湖南農產品品牌工程,以農產品加工業為龍頭,鑄造“湘”字號農副產品品牌。一是積極培育地標品牌。加快建立全省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創建區域農業公用品牌發展體系,把地標品牌作為農業品牌建設的重點,加大對地標產品的挖掘、培育、注冊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從政策、技術等方面大力扶持地標性品牌生產經營主體,鼓勵市、縣政府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打造農產品地標品牌,根據獲得使用地理標志農產品專用標志的企業、專業合作社的實力,選擇性扶持培育龍頭企業并鼓勵創建企業集團,引導專業合作社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推進產業鏈升級。有條件的地區可建設農產品地理標志產業園區、組建專門的地標產品產業開發公司,提升產業集聚能力,大力培育知名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合作社品牌。二是以地標產品加工為重點充分挖掘其品牌潛力。把地標產品加工作為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點,引導加工企業開發地方特色農產品資源,或與地標產品生產主體形成利益聯合體,推進地標農產品初加工與深加工,促進地標產品向地標品牌轉變。將具備一定條件、有發展潛力的地標產品加工企業,列入重點支持的農產品品牌名錄,推進資金、項目、人才等向其傾斜,進行重點培育和精心打造,使之成為“湘”字號農副產品品牌的主力;支持地標產品加工企業在品類或者行業中,創建領先或者獨特的品類標準或行業標準,做品類或行業龍頭。三是強化對品牌的宣傳、營銷和保護和動態管理。強化對區域地標品牌的培育和保護,推進自然地理條件相似地區的同類農產品品牌整合,避免同類型產品品牌之間惡性競爭;鼓勵已經形成行業優勢的品牌企業利用資金、技術、設備和市場營銷等優勢,采取參股、控股、兼并、收購等方式,開展跨區域行業整合,提升品牌影響力。通過企業推廣、協會推廣、政府推廣等多種方式,充分利用各種專業網絡平臺以及新媒體、自媒體以及各種商品展會、經貿合作平臺,促進農產品品牌形象傳播與營銷推廣,提升特色農產品品牌效應。構建定期開展的農產品品牌遴選機制,實行品牌總量控制和能上能下,形成優勝劣汰的品牌動態管理機制。

(4)強化地標品牌對農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將地標品牌培育與推動優勢農產品產業集群發展、扶持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增強農業整體競爭力。著力延伸產業鏈,立足壯大地標產品品牌,引導形成“地標品牌+龍頭企業+農戶”“地標品牌+專業合作社+農戶”“地標品牌+標準化生產基地+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支持建設一批與原料基地緊密銜接,集科研、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支持行業重點企業、專業合作社跨區域建設規?;r產品基地,以品牌經營為紐帶,推廣標準化生產,帶動農產品銷售,增強地標品牌的輻射帶動能力。充分挖掘地標產品的歷史文化底蘊、民間工藝特色,將地標品牌經營與自然觀光、人文體驗、生態休閑等融為一體,引導發展傳承農耕文化、傳統民俗和民間藝術的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形成多業態、多功能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

2.著力“互聯網+”農業發展催生農業新產業新業態

“互聯網+”農業是通過便利化、實時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對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農業產業鏈環節進行改造,有利于催生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是精細農業發展的新引擎。

(1)以“互聯網+”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型。一是推進種養精準化與智能化。加快“物聯網+”技術在種植業生產中的示范應用,積極推進農作物種植遙感監測、智能節水灌溉、農機定位耕種、病蟲害監測預警等精準化作業在湖南糧油主產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及特色果蔬茶等園藝生產基地的應用,提升種植業生產現代化水平;加快禽畜水產智能感知、自動控制、無線傳感、遠程監控等技術集成,推進智能設備在規模化畜禽養殖基地和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基地的應用,通過“互聯網+”實現養殖業的精準管理、過程可視、全程可溯,提高養殖業的現代化程度;探索農業生產的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控制模型,推進農業精細化管理和科學決策。二是促進現代精深加工數字化。依托互聯網加強農產品加工設施信息化裝備改造,推進加工業全程智能化控制、可視性監管和產品質量自動監測,實現原料與加工品可溯互通,有效提升農產品加工整體水平。三是推進農機云服務智能化。提高農機的智能化裝備水平,推進農機及農業裝備與互聯網融合,建設智慧型農機綜合服務云平臺,促進農機租賃、農機作業需求與監控等方面的信息化應用,實現農機實時監控與管理“一站式”在線服務。

(2)以“互聯網+”引領農業新型經營體系發展。強化互聯網思維,建設各級確權登記管理信息平臺和農村土地流轉公共信息平臺,實現對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產業布局、農業區域等的空間化查詢和管理。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應互聯網經濟發展新模式,依法流轉農村土地經營權,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積極推進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以“互聯網+”全面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智能化管理能力,加快推進“互聯網+”在采購、生產、營銷、融資和人力資源等經營管理方面的應用示范,引導經營主體提升智能化管理能力,延伸產業鏈,拓展融資渠道,提升競爭力。促進移動互聯網企業與全省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農業科技園區、農產品加工園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特色基地對接,開展 “互聯網+”與農業產業化融合示范應用試點,利用互聯網整合業務鏈、價值鏈、產業鏈,打造集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以“互聯網+”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強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公益性互聯網資源開發,廣泛應用“互聯網+”挖掘特色農產品、農耕文化、休閑旅游資源,加強品牌培育、推介營銷、社會宣傳,推進特色農業多種功能開發。 

(3)加快“互聯網+”在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應用。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健全服務體系,促進農產品市場供需信息雙向流通與農產品銷售線上線下融合。一是加強農業電商平臺建設與應用。著力推進農產品電商平臺和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加強“萬村千鄉”農家店、“農超對接”信息化建設,支持電商、郵政、金融、通信及商貿流通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的農業電商平臺,推廣應用全國農產品商務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和農村商貿綜合服務體電商模式。二是培育壯大農業電子商務市場主體。鼓勵湖南電商企業加強自營平臺建設,支持有條件的農業企業建設網上商城和網上市場,推廣應用微店、微信、手機APP等現代新型電商微營銷手段;支持阿里、蘇寧易購、京東等更多大型電商平臺進一步向全省拓展建設地方特產館,尤其向武陵山和羅霄山片區的縣拓展,引導更多農業主體進行農產品資源的線上交易。三是著力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電商園區、基地與企業品牌。打造農村電子商務產業園、創業園、孵化基地等,吸引電子商務企業及相關服務企業入駐,完善生產、加工、消費、物流、冷鏈、展示等設施,強化要素集聚和資源整合,培育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農業電商企業和品牌;推進省級農業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示范縣市、示范鄉鎮、示范村建設,形成示范帶動作用。四是構建新型利益聯結機制。加強政府與電商企業的對接,通過訂單模式,構建“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模式,建立電商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激活各方活力,發揮“互聯網+”的聯通和擴散效應。

(4)建立健全“互聯網+”農業配套支撐體系。一是推進農業互聯網平臺與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移動互聯網的移動、實時、定位和雙向互動等優勢,依托政府數據和信息設施資源,建設全省精細農業云數據平臺和電子商務扶貧平臺,統籌管理土地流轉、農村資產、農田耕地、種植養殖、需求、供應、交易、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農業執法等數據,推進智能指導農業災害應對和產業化布局優化工作。加快推進 “光纖入戶”工程向農村全覆蓋,互聯網、電信網和廣電網“三網”融合向農村延伸,商貿、供銷、郵政、電商互聯互通向農村發展,電力、交通等硬件設施向農村升級。二是不斷完善農村現代物流體系。推動物聯網技術在倉儲、物流等環節的應用,以區域性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和農產品物流園區為依托,建立流通信息平臺,推進農產品智能化物流配送;加強從村莊到鄉鎮的倉儲、物流配送網絡建設;加快建設跨區域冷鏈物流體系,完善產地預冷、銷地冷藏和保鮮運輸、保鮮加工等設施。三是強化農村農業信息化服務。大力推進國家農村農業信息化示范省和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省建設,構建公益化的農村服務體系、社會化的農村創業體系和多元化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村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加強省、市、縣三級農業信息服務和農村基層服務站點建設,推動益農信息社與金融、通信、郵政、電商等運營商和平臺服務商合作,加快短信服務系統、手機報、雙向視頻系統建設,探索APP等農業新媒體運用,為農民提供權威、及時的“三農”信息服務。建立電子政務體系,推行行政審批事項全程上網。

3.積極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拓展農業新功能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突破了湖南土地資源規模對農業效益的制約,引領市場需求,拓展農業功能,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資源要素配置精細化,增強小規模農業競爭力的最具優勢和潛力,是建設精細農業基地的重要抓手。

(1)加強頂層設計,推進特色發展。立足“一帶一部”的區位優勢,拓展省內及珠三角、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市場,加強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引導,加大特色資源挖掘力度,推進管理規范化與服務標準化,提升整體發展水平。一是以規劃為引領優化總體布局。立足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新態勢,“一心一區三帶”(長株潭都市休閑農業核心,環洞庭湖休閑農業區,京廣沿線休閑農業產業帶、二廣高速休閑農業產業帶、大湘西休閑農業產業帶)的總體布局以及各市州的區域布局,按照生產生活生態統一、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總體要求,圍繞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和農村風情風貌,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精細編制各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合理配置資源、加強分工合作,推進有序發展。二是以挖掘特色資源為基礎優化產業結構。通過發展規劃、優惠政策、資金投向,引導產業結構調整,依托各地特色資源發展特色農業、精細拓展特色功能、精細挖掘特色文化,打好民俗牌、文化牌和生態牌,著力規劃打造各類主題鄉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線路,發展富有田園氣息、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養生養老基地,豐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態和產品;引導經營主體對項目先規劃、后建設,將富有民俗特色、文化特色、農業功能拓展特色的休閑項目引入農莊,實施精細管理與服務,實現區域內特色發展。三是以完善標準為關鍵推進規范發展。主管部門與行業協會制定完善全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行業標準體系和運行規范,從運行機制、環境保護、服務質量、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各個方面,加強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行業的規范、引導、監督,著力提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品質量。

(2)推進模式創新,增強發展后勁。堅持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創新發展模式、經營方式,提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品位與綜合效益。一是創新產業融合模式與載體。支持全省各地結合產業規模、生態特征、產品特色、村鎮風貌等條件,積極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多樣化、個性化休閑農業模式,著力打造大力發展產業融合型、生態融合型、民俗村鎮融合型的農業綜合體、農業產業園、休閑農莊等各類載體,積極培育一批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合作社、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股份制公司等新型經濟組織形態,實現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共享發展。二是創新經營模式。引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將先進的商業模式、管理模式與休閑農業旅游結合起來,發展休閑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車房車營地、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形式,開發設施農業、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休閑創意產品,創新參與體驗型、休閑度假型、復合經營型、民俗風情型等經營模式,細分目標市場,量身打造產品,增強各類項目的知識性、趣味性、體驗性,提升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精準吸引客戶群。

(3)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支持各地整合區域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資源,統一品牌、統一規劃線路、統一產品開發,統一宣傳促銷、統一監管服務,實現區域無障礙旅游。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之間和產業之間的聯盟,組成經營同盟或互補合作,建立產業鏈的利益共同體,壯大規模,提升競爭力;鼓勵經營主體通過資本重組、品牌整合、要素流動,培育一批水平高、影響大的經營品牌。圍繞發展新模式、產業融合新業態、農耕文明傳承的新方式、利益聯結新機制等,著力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村鎮、示范園區、示范農莊創建,形成國家級、省級、市州級和縣級不同層次的示范體系,開展區域性示范點、特色村鎮、特色莊園、精品線路等推介活動,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引導各地有序開展富有地域特色的農事節慶、文化民俗活動,通過鄉村民俗風情和農事采摘體驗吸引城市游客,增強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文化底蘊,提升市場知名度。

(4)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提高配套支撐能力。以“百城千鎮萬村”新農村建設工程為抓手,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公路提質改造與安防設施建設、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安全飲水工程建設、農村信息網絡建設,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加大農村改廁、改圈、改廚力度,強化農村垃圾分類減量、集中收運、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推廣四格污水凈化設施或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全面推進村莊綠化、庭院美化,改善村莊生態環境與景觀面貌,規范農村建房,加大傳統村落、文化遺跡、農房傳統風貌的保護力度,鼓勵因地制宜興建特色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加大對鄉村旅游的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放寬休閑農業用地政策,加大對品牌經營主體的扶持,積極探索農業信貸擔保合作機制,逐步推行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主體融資擔保業務,鼓勵社會資本依法合規利用ppp模式、眾籌模式、互聯網+模式、發型債券等新型融資模式投資休閑農業,加大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及人才引進力度,加強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和宣傳推介平臺建設,積極推介各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引領休閑消費熱點的形成。

4.突出“三區”“三園”與特色村鎮平臺建設田園綜合體

“三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三園”(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與特色村鎮是聚集資金、科技、人才、項目等要素,優化農業結構,推進分工協作,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與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共同構成農村最具活力的創新創業載體與新產業新業態集聚區,應作為湖南推進區域資源共生與聚合增值,促進農業效益最大化,拓展農民增收途徑,系統解決農業結構性問題的重要抓手與著力點。

(1)加強以產業為支撐的特色村鎮建設。各地應圍繞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產業和有生態、有文化、有特色的資源,大力培育發展產業、生態、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鎮。面向市場需求,支持各地以產業升級、產品升級為基礎,統籌考慮人口分布、生產力布局、國土空間利用和環境承載力,加快建設一批具有民俗風情特色的民族文化小鎮,具有農耕文化特色的農旅融合小鎮,具有區位交通優勢的特色商貿小鎮,具有新興產業基礎的互聯網小鎮、創客小鎮、物流小鎮,具有特色產品加工特色的黑茶小鎮、湘繡小鎮、陶瓷小鎮,具有山水風景特色的生態旅游小鎮,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的古樸文旅小鎮等;注重把具有本地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細分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引導特色小鎮優化要素投入結構和投入方式,推進橫向或縱向的產業鏈擴張,通過集聚創新資源提升產品競爭力、整合歷史人文因素提升產業內涵,構建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要素鏈有機融合的產業發展空間,打造輻射帶動力強、示范效應顯著的區域產業增長極。通過示范創建、扶持引導,大力推進以規?;?、園區化、標準化、專業化、市場化、品牌化為主要內容的“一村一品”模式的發展,積極培育以種養、加工、專業化服務、休閑旅游、商貿運銷等為主導產業的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村、專業鄉鎮,打造“一村一品”升級版,形成一批鄉村經濟發展的引領者,促進村鎮分工協作、產業錯位發展與農村專業市場建設。

(2)推動“三區”“三園”建設與特色村鎮建設相結合。一是加強“三區”建設。加快劃定全省以稻谷為主的糧食生產功能區,以棉花、油菜籽、甘蔗為主的重要農產品保護區,以縣域為基礎建立電子地圖和數據庫,實現信息化和精準化管理,完善激勵機制和支持政策,落實建設管護主體責任;制定全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建立對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營銷等方面的標準化管理和評價體系,支持各地結合區域自然、人文和工藝特色,積極培育特色主導產品,促進地方特色產業提檔升級,著力打造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二是推進“三園”互動發展。立足“三區”建設,支持各地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建設,依托優勢特色主導產業推進“三園”互動發展,吸引農業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建設運營產業園,引導優勢企業和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入駐科技園,推進產業園區與科技園區在科研、先進技術示范推廣、科技成果轉化、一二三產業融合上的協作互動,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以各地農業產業園區、科技園區為依托,盤活園區存量資源,積極發展農民工返鄉創業園、返鄉創業孵化基地,搭建創業見習、創客服務平臺,激發新型經營主體創業創新活力。三是推進“三區”“三園”與特色村鎮互動融合。按照產城一體化、產園一體化思路,統籌空間布局,集聚要素資源,推進農區、園區與特色村鎮互動發展,圍繞優勢農區建設與園區發展引導配套的農村二三產業適度集中,建設產業、生活、生態一體化空間平臺,推進園區向社區轉變,積極創建一批農區、園區、鎮區互動的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促進產業集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3)立足特色村鎮與園區平臺打造多元化的田園綜合體。支持有條件的特色村鎮以特色產業、園區、景區為平臺,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進行農業景觀、休閑集聚、農業生產、生活居住、村社服務等項目建設,打造田園綜合體。因地制宜探索綜合開發生態、農業、文化資源的“生態產業集群+文旅+田園社區”模式,依托特色農業以及文化資源、自然景觀的“循環農業+生態文旅+田園社區”模式,將農事體驗、創意農業、科普教育等元素融合起來的“農旅+農舍住宿”模式,依托茶園、果園與地方特色文化的“特色農業園+文旅+田園社區”模式,以農耕文化創意農園為載體的“文旅+田園居住”模式等,形成特色鮮明、個性突出、多元發展的田園綜合體發展格局。田園綜合體作為一種新的產業形態,全國還沒有成熟的典型案例,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頂層設計,注重與美麗鄉村、新農村建設等結合起來統籌謀劃,鼓勵相關主體在充分尊重農民群眾意愿,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的前提下積極探索,鼓勵經營主體開墾荒山、荒坡興建以林業為主導產業的田園綜合體,盤活利用閑置的宅基地興建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田園綜合體,引導發展村集體、合作社、企業合作開發經營模式,讓農民全產業鏈充分參與和受益,把田園綜合體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產品優質、農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5.加強農村創業創新引導培植農村經濟新增長點

面對當前湖南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現實,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亟需引導優質人力資源回流農村,為此需要完善農村創業創新的體制機制,以優化創業環境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有資金、技術、現代經營管理理念的人力資源到農村創業創新,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提供有力支撐。

(1)加強對農村創業創新的引導。通過政策宣傳、項目引導、市場信息傳遞等多種方式,加強對農村創業創新的引導。重點引導農民工、大學生、退役士兵、農業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各地資源優勢,鼓勵引導返鄉下鄉創業者積極發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業以及生產生活服務業。鼓勵引導返鄉下鄉人員領辦創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建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和股份制企業,到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各類園區去創業創新。鼓勵引導返鄉下鄉人員在農村全產業鏈、全價值鏈中探索現代產業組織方式,與本地農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2)優化農村創業創新政策環境與服務體系。落實國家關于扶持創業創新的各項政策,探索更有力的支持與激勵措施,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對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項目予以積極支持,落實好返鄉下鄉人員定向減稅和降費工作,在用地、用電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建立返鄉下鄉人員信息庫,針對創業需求加強相關培訓,將返鄉下鄉人員創業納入全省創業培訓范疇,享受相應的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加強創業導師隊伍建設,強化對返鄉下鄉人員的創業指導。落實相關要素扶持政策,鼓勵返鄉下鄉人員以入股、合作和租賃等形式使用集體農用地發展相關農業產業,參與農用地整治、宅基地復墾、“四荒地”開發和廢棄地再利用。支持各地依托園區、科技創新平臺、網絡服務平臺等加快農村創業創新平臺建設,打造一批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基地,加大對返鄉下鄉人員政策信息傳遞力度,在市場信息和科技信息方面積極創造條件搭建平臺,為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

作者簡介:陳文勝系湖南師范大學瀟湘學者特聘教授,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中共湖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工作專家組組長。王文強系省社科院人力資源與改革發展研究所所長。陸福興系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陳文勝、王文強、陸福興,《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18)》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中出在线精品 | 日本一点不卡高清 | 久久精品欧美日韩久久 | 欧美v日韩v国产 | 亚洲日韩在线不卡 | 依依成人影院久久久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