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來,中國最為顯著的變化是工業化和城鎮化。對鄉村最為顯著的影響是促進了勞動力和人口的流動。勞動力從鄉村流向城市,從農業流向非農業,從落后地區流向發達地區,是所有國家從傳統向現代轉型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在鄉村則出現了“三留守”現象,即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隨著城市對鄉村的進一步開放,鄉村的婦女和兒童也相繼進城,鄉村變成了以老年人為主的社會。不會有人懷疑這種現象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標志。但是,它讓人們思考這樣的問題,中國鄉村該往何處去?鄉村的命運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中國鄉村消失的速度令人驚悚,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初,中國的行政村維持在 100萬至 101 萬個左右; 2017年底全國行政村總數為691510個,減少了30多萬個。自然村減少得更快,2005年,我國尚有自然村360萬個,到了2017年只剩261.7萬個,平均每天消失224個,且有加速消失的趨勢。
為了遏制鄉村的衰敗,促進城鄉和諧發展,同步奔小康,中共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而且強調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2021年又啟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旨在建設美麗鄉村,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和回答這樣的問題:鄉村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必要,鄉村為什么會衰敗,如何才能振興鄉村?
鄉村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遠古時期,人們靠采集和狩獵生存,是沒有村落的,游牧生活也不需要村落。只農耕文明產生后,由于土地和作物不能移動的特性,人們要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才誕生了村落。村落在其漫長的成長過程中,發展出來一系列不可替代的功能。
首先,鄉村具有獨特的生產與經濟功能。鄉村正是圍繞鄉村生產而成長起來的,比如村落建在離耕地最近的地方,不僅方便農業產生,還有助于維持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維系村落生產與生活之間的有機循環。又如,村落由一個個農家院落構成,為鄉村生產提供了獨特的空間,農家院落不僅可以種瓜種豆,發展家庭養殖業,也是編制、釀造、食品制作等鄉村手工業得以存在的空間保障。以至于形成了庭院經濟這樣特殊的經濟類型。鄉村院落還發展出存放農具、糧倉、菜窖等貯存農業收獲物的功能,還有晾曬功能,在村落里可以隨處看到碼放整齊的金黃色玉米垛、掛在樹上和屋檐上的紅辣椒,用線繩串起來燈籠似的柿子,院落中拉起一條繩子就可懸掛要晾曬的農產品。村落里的曬秋圖常常成為藝術家青睞的景觀。
現在鄉村發展融合產業,也離不開村落這個最為重要的融合要素。無論是農業產業鏈延伸,或農業功能拓展,村落都是其基本單位。離開村落,鄉村景觀、休閑、體驗、教育、度假、養老、農家樂等產業就會黯然失色。
實踐中,由于不懂得鄉村的生產功能,不懂得鄉村與鄉村產業的密切關系,違背“近地原則”,使農民無法耕種土地;消滅農家院,庭院經濟隨之消亡;沒有了村落,也就不可能培育出家庭工廠、鄉村車間、手工作坊傳承鄉村手藝。以至于一些地方出現建設了“美麗鄉村”,卻使農民喪失生計的現象。
其次,鄉村具有生態與生活功能。傳統鄉村本身就是生態的,民居建造就地取材,取之于自然回歸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體現在鄉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鄉村為人們理解生態文明提供了理念模板。鄉村是實現種養循環以及村民生產與生活循環的重要節點,因此,村落是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資源綜合利用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人們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信仰,維系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凝聚了勞動人民的生存智慧。在生活方面,因農民的多種需要而維系了農業生物多樣性;自給性消費方式,減少人們對市場的依賴;與大自然節拍相吻合的生活節奏,被認為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碳的生活理念和行為構成了鄉村獨特的生態系統和生態文化。鄉村也是宜居的,有坐落于青山綠水之間的怡人村落環境,有舒適的民宅,還有和諧的鄰里關系與群體閑暇活動為人們帶來了精神的愉悅;所以,鄉村被認為是理想的養生、養老、養心社區。
在鄉村建設實踐中如果忽視鄉村生態功能,盲目模仿城市建設模式,會導致循環利用中斷,垃圾問題凸顯,污染加劇,還會引起鄉村人與環境、人與資源問題突出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村落的生態文化中尋找智慧。
其三,鄉村具有文化與教化功能。我們常說,鄉村是文化的寶庫。鄉村文化不僅表現在山水風情自成一體,特色院落、村落、田園相得益彰,更重要地表現在鄉村所具有的信仰、道德,所保存的習俗和所形成的品格。包含了諸如耕作制度、農耕習俗、節日時令、農業信仰、地方知識和生活習慣等農業文化,也包括了地方戲曲、故事傳說、鄉村手工藝等民間文化;同時積淀了諸如尊老愛幼、守望相助、誠實守信、鄰里和睦、勤儉持家等優秀傳統,是鄉風文明建設重要的文化資源。鄉村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傳統文化就保存在村落形態、院落結構、村落標志性建筑以及村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之中。鄉村特殊空間結構以及鄉村文化使鄉村成為一個天然的教化空間,承擔著對村民行為的引導、規訓與教育功能,讓人們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之中達事明理,明辨是非善惡。農事活動、熟人交往、節日慶典、民俗習慣、地方經驗、民間傳統、村落輿論、村規民約、示范與模仿等,都是維系村落價值系統的重要載體,不斷塑造和強化著人們的行為規范,而且是以潤物無聲的形式深入人們的內心世界,內化為行為準則,是實現鄉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資源。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朱啟臻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